我的父亲是郊县已故著名老中医,生于1922年9月22日(农历壬戌年8月初二丑时),逝于1994年元月1日(农历1993年癸酉十一月二十日寅时),享年72岁。
算来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16年了。父亲幼时读过几年私塾,由于身为清末秀才的爷爷是一位乡下郎中,在爷爷的耳提面命之下,父亲自小就开始跟随爷爷学习中医。父亲生性聪慧,记忆力强,十来岁就能背诵《药性》、《汤头》、《脉诀》,熟读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许多中医书籍,从而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由于爷爷离世早,父亲18岁就开始独立行医,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

父亲行医半个多世纪,诊治病例无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一直坚持辩证论治,对任何一个病人都是认真检查病情,由表及里进行分析,确认病根后开出中药处方,父亲称之为“试用药”,一旦一两副药服下后有效果,他就对处方稍加改动,并调整剂量,许多病人服用数副后,效果都相当明显。父亲一生提倡脾胃学说,认为人的内因即内在的体质尤为重要,服药尽管会影响食欲,但下药时要兼顾保护和调理肠胃,用药和剂量搭配要合理,力求患者能够保持正常饮食,就可以扶助身体内部的抵抗力,加速治病的疗效。
由于父亲医术好,每天慕名前来求医的病人非常多,多数来自于本县乡村,还有一些来自周边的县镇甚至安庆芜湖合肥等一些城市。在我的记忆中,由于医院距离我家很近,所以家中常常坐满了求医问药的人,特别是午饭时来客坐在四周,影响我们吃饭,让人难免产生厌烦。可是父亲总是劝说我们要将心比心,学会理解和善待前来求医的人。对所有病人,不论身份贵贱,父亲都是一丝不苟地进行“望问闻切”,耐心询问病情的起因和现状,认真按脉和查证。为了节省病人的费用,下药谨慎,药价较低。视病人如同亲人,几十年如一日。父亲的善良忠厚和高尚医德,至今许多乡亲见到我时还不住地念叨。
我考入县城高中后,有一次周末回家见父亲没有下班,就上医院找他。刚进院门就见走廊地上停着一副担架,有好几位医护人员围着一位重症病人正在实施抢救。突然我看见父亲弯下腰去,隔着一层纱布为病人作口对口的人工呼吸。经
过一番折腾后病人终于被抢救过来。事后病人家属跪谢父亲的感人情景象刀刻一样深深印在我的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