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怀念父亲(2)

宗亲联谊 | 家族活动 | 亲情园地 | 旅游天地 | 文化杂谈 | 个人资料 | 返回主页

 全家合影

宗亲联谊

 ·参加厦门徐氏联谊筹备会
 ·
访福建省徐氏联谊会

家族活动

 ·积极参与修建徐氏享堂
    ·修建享堂捐款记录
 ·
兄弟团聚 清明祭祖

  亲情园地

家庭篇
 
·老婆心语
 ·儿子——我的骄傲
 ·我的新居
亲情篇
 
·深切怀念父亲(一)
 ·深切怀念父亲(二)
 ·
清明时节忆母亲

 ·母爱无疆
亲友篇
 
·十月故乡行
同窗篇

 ·同窗四十年后聚会

  旅游天地

 ·我陪老公自驾游
 
·春游三清山
 ·浮梁与瑶里游记
 
·五一巨石山欢乐行
 ·河南之行(1):游开封洛阳
 
·河南之行(2):饱览云台山
 ·
凤凰古城游记
 ·湖南之旅
 ·
深秋皖南游
 
·福建行(1):闽南游
 ·福建行(2):永定土楼
 
·福建行(3):红色旅游
 ·雨中游世博
 
·新疆行
 ·甘肃游记
 ·青海游记

 文化杂谈

 ·念奴娇
 
·团拜有感

 个人资料

 ·论文一    论文二
 
·著作
 
·获奖证书

 



怀念父亲文章之一

 

父亲与安庆报的不解之缘

(本文刊登在《安庆晚报》2009年6月1日B3版上)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他曾是郊县著名的老中医,一生行医,工作勤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群众中留下了许多传奇佳话。

我的家乡是一所集镇,地处水陆交通要道,人口稠密,非常繁华。刚解放时,土地改革、公私合营,市井街头举办各种集会活动,集镇上到处都是热气腾腾,一派革命新气象。父亲年轻时生性聪慧,思想非常活跃,很快就融入了革命浪潮中。他组织了志同道合的一批年轻人,成立剧团,用家乡流行的黄梅调,自编自演了许多歌颂共产党和新生活的小戏。

当时我家又是镇上唯一的一家邮政代办所,每天大量报刊邮件往返其中,父亲特别喜欢安庆报,对安庆报上刊载的各种文章,常常是数读不厌。自1950年下半年开始,就试着将自己编写的小戏剧本寄给安庆报社编辑室。安庆报对父亲的作品很有兴趣,觉得剧本内容紧贴当时的形势,对各地开展宣传活动具有很好的借鉴促进作用,所以接连刊登了好几篇。
        父亲1973年5月在苏州虎丘塔下留影      剧本发表后曾经轰动了整个集镇。人们奔走相告、争先传阅,齐夸镇上出了小秀才,于是父亲就留下了“小先生”的绰号。至今老家的乡亲提到我父亲,都使用这个绰号。尽管他1954年奉调离开家乡后,先后在好几处医院工作过,乡亲们找他诊病,总是说去找小先生。
    父亲逝世后,我一直想写点纪念他的文字,也打算寻找出他当年发表在安庆报的文章,但由于工作繁忙,琐事不断,总是闲不下心来。最近恰逢安庆日报成立六十周年大庆,我专程走访了安庆日报社和安庆图书馆,分别在档案库寻找解放初几年的安庆报,由于相隔时间久远,发现那几年的的安庆报已经残缺不全。不过经过不懈的努力,还是找到了一篇名为“卖棉花”的剧本文章,刊登在安庆报1951104日第3版,作者名字果然是我的父亲。受篇幅所限,抄录文章前面的几句如下:

(独幕歌剧,全部用“瞧相调”唱)

 时间:最近。

地点:某村,农民都种有棉花。

人物:夫妻二人,年龄二、三十岁,翻身农民。

(台上作普通农家厅屋摆设,中毛主席像,两旁有对联:“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方桌一张,两旁长凳各一条,墙边靠有铁锄二、三件。右门通内室,左门通外边。开幕时,女在台右车旁纺棉花,边纺边唱。)

女唱:

毛主席真英明,领导来革命,打倒反动派,土改来实行,真好呵!

……

(男自左门上)

男唱:

政府有号召,卖棉给国家,有棉赶紧卖,何必紧卡(土话,留着不放的意思)着,列位呵!

……

全文约1200多个字。五个字一句唱词,内容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足见父亲当年才学不浅,风华正茂。

父亲生前多次告诉我,他的投稿被安庆报多次发表,对他的影响很大。为他日后发愤读书、医术上精益求精起着很好的鼓励和鞭策作用,同时也使他在几十年的生活坎坷中始终坚定信念跟党走,一直以良好的医德为人民服务,受到了人们较高的的评价和赞誉。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