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三十七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三十七期
 

Word电子文稿)  

2008年6月15日

 

  
奋进在科技战线上的徐氏精英

徐宗本、徐礼华、徐赵东分别荣获自然科学奖

    中华民族是富于创新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国曾是科技发达的文明古国。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正在大踏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温家宝总理200818日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获奖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热烈祝贺的贺词。(摘要)


大山里飞出金凤凰———徐宗本

  二OO八年一月八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二OO七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并为获奖者颁奖,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来自全国的获奖代表和首都科技界人士3000多人参加了大会。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国家“973”首席科学家、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徐宗本教授颁奖时,徐宗本激动地说:“家乡人民向您问好!”
   徐宗本,男,一九五五年一月出生在陕西省柞水县社川河石瓮沟,系安徽岳西县岩上徐氏德一公二十二代孙,乾隆二十五年迁陕乐通公第七代孙。
   
一九八七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一九八八至一九八九赴英国Strathclyde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一九九○年被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一九九○至二○○一年期间先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英国Essex大学、意大利Napoli大学研究员、访问教授。从一九九四年起任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一九九七年五月至二○○三年七月任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院长;二○○三年七月起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现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基于视觉认知的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首席科学家。
  主要学术任职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九七三)信息领域第二届咨询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信软件基础研究”指导专家组成员、信息学部计算机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数学会会长,《大学数学》杂志主编、《工程数学学报》常务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系列教材”主编、《Asian Informa-tion ScienceLife》、《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等十种学术期刊编委。
  一九八七年曾获西安交通大学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一九九一年获国家教委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一九九七年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主持完成国家八六三、国家自然基金、香港UGC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课一十五项。
  长期从事Banach空间几何理论与智能信息处理的数学基础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学》、《IEEE神经网络汇刊》、《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IEEE演化计算汇刊》、《IEEE自动控制汇刊》、《IEEE信息论汇刊》、《国际神经网络协会会刊:神经网络》等著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三十四篇,其中国际杂志捌拾陆篇(IEEE TransactionRegular Pa-per 二十一篇)。国内中国科学四篇,数学学报一十九篇。在所发表的论文中,被SCI收录的八十四篇,被SCI论文引用六百八十人次,单篇引用率达五十九人次。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发现并证明一类非欧氏度量的「类二项式公式」,广泛用于非欧氏框架下的数据建模与数学分析,被国外称之为「Xu-Roach」公式;提出神经网络的能量分类理论、不同模型化方法的比较理论及减少联结复杂性的分解原理;提出基于视觉模拟的聚类原理与视觉分类机;提出模拟演化计算的公理化模型等。相关研究论文曾被Nature Review上的综述列为模拟演化计算技术的七十五篇代表性论文之一,并名列ISI公布的二○○四年度Neural Network论文下载量Top 10
  在这次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作为首席科学家,完成的《基于认知与非欧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温家宝总理与他亲切握手,习近平为他颁奖,他激动不已,感受到了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对党和国家的责任感。 

                                                      (陕西省柞水县人大常委会  徐宗立)

 


帼国新秀———徐礼华

   徐礼华,女,安徽省潜山县槎水镇人,生于19629月;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现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岩土与结构工程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学历与学位:1983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工民建专业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经历:1983-1988 安徽省潜山建筑设计室助理工程师;1991-1993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工程测量系讲师;1993-2000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教授;2000-2005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经历:1994在荷兰王国IHS进修“城市规划与管理”,获结业证书;2000在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第37期高等学校干部进修班学习,获结业证书;2001-2006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8期民主党派干部进修班学习,湖北省党外人士培训班学习,获结业证书;2004-2005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挂职锻炼)。

  主要研究领域:工程结构抗震;纤维混凝土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主要学术兼职与社会兼职: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与纤维混凝土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核心期刊)副主编;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政协湖北省第十届委员会常委;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常委。

  主要科研成果:主持完成60余项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和20余项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考虑构造应力的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在水库诱发地震中的应用”、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用地球动力学方法研究大型水库地震的时间、空间、强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软土地基上高层建筑抗震性能模型试验与仿真分析”、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采用多场耦合理论研究水库诱发地震”等,先后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水利学报》、《工程力学》、《建筑结构》等核心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教学工作及成果:主讲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土力学与基础工程、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结构抗震、结构振动控制等课程。主持完成国家测绘局教研项目“城镇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已出版教材如下:1、(参编)《混凝土结构》(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副主编)《砌体结构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主编)《土木工程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副主编)《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获奖情况:2000年被评为国家测绘局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0年获湖北省高校先进女职工称号;2002年获湖北省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5年获湖北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7年在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上特邀报告,并获中国力学学会优秀论文奖。

 


立于科技之林的佼佼者———徐赵东

  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曰:“三十而立”。今年三十二岁的徐赵东,则是立于科技之林的佼佼者。

  徐赵东,男,籍贯安徽潜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结构工程博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出站后到东南大学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在日本文部省担任复杂机能与高科技(SVBL)研究员两年。主要从事振动控制和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桥梁健康监测、结构火灾安全、大跨与高层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正在或曾经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江苏省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自然基金项目、中美国际合作项目、中韩国际合作项目等11项,项目成果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正在或曾经参与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主持或参与减震控制、高耸结构风振、设计与检测加固、平移等横向项目近二十项。现已在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Engineering Structures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中国科学、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建筑结构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8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26篇,国际会议论文12篇,ISTP收录9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专著1部和建设部减震规范。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正在或曾经担任国际会议组织委员会或顾问委员会委员6次、国际会议分委会主席3次、国际会议Keynote主题报告1次,现为中国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建设部建筑减震规范组编制委员会委员、863项目及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国内外10余种核心期刊的特约审稿专家、中国希望工程赞助失学儿童会员。
    获得的奖励包括: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精品课程、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333人才、江苏省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之一)、江苏省精品课程等二十余项。    

                                            Email: xzd-pod@sohu.com

 


九旬老翁赠诗

  四川金堂县八十九岁的徐征老宗亲,老当益壮,不减当年,多年来,他为本刊不断撰写诗、文,弘扬姓氏文化、指导族务活动,这里敬录他2006年诗一首,以飨读者兼敬征翁白首之心。

为达祖题赞诗

◇ 四川  徐 征

戎马疆场百万兵,为民降弊志恢宏。

佐明创业留青史,杀敌挥刀献至诚。

魏国长嘶金勒马,跨魂永驻石头城。

九州后裔齐称颂,一代英名白代赓。
 

                        注:达祖系明朝开国元勋徐达。

 


周氏源流简介
 

  周姓是当今常见姓氏之一,分布极广,人口254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12%,在中国姓氏人口中占第九位。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对其他地区要高。

  周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周昌、周任之后。相传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二出自姬姓。相传黄帝生玄嚣,玄嚣生极,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名弃),被帝舜封于邰,为主管农业的稷官,史称“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封于汝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周朝传至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惮狐(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亦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此外,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三为他族、他姓改姓周。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是为洛阳周氏。北周、唐、后梁时有因改姓、赐姓而为周姓的。

  周姓的郡望主要有十九个:汝南郡、沛郡、陈留郡、浔阳郡、临川郡、庐江郡、泰山郡、淮南郡、永安郡、河间郡、临汝郡、华阴郡、河东郡、清河郡、江陵郡、长安、河南、昭川、武功郡等。

  周姓著名的堂号有“汝南”、“庐江”、“浔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笃祜”、“爱莲”、“武功”等。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其间,虽有相当一部分或以国或以地为氏改姓别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在周灭亡后,仍以国为氏,姓周。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秦汉之际,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不例外,随从中原的土族大举南迁。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唐末又有周姓族人入闽,后再迁居广东等地。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宋元时,周姓已遍布南方各省。此后,周姓人的分布更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每个角落。

  周姓的历史名人,在秦末有农民起义将领周章。西汉有丞相周勃,其子名将周亚夫。三国吴有名将周瑜。唐代有著名画家周鲂。北宋有著名哲学家周敦颐,词人周邦彦。南宋有词人周密。元有音韵学家周德清,画家周臣。清代文学家周亮工。近代有官僚资本家周学熙。现当代有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周恩来;著名散文作家周作人;杰出文学家周树人(笔名鲁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等。

 


吴氏源流简介

 

  吴姓是当今较常见姓氏,人口2400,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05%,位居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第十位。江南各省吴姓均占省人口总数的2%以上,尤以福建为高,约占该省人口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江南大姓。

  吴姓起源有二: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始祖为周代的泰伯,商时,黄帝轩辕氏的第十二代孙古公父,因戎、狄族威逼,便由豳(今陕西彬县东北)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建筑城郭家室,设官立制,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使部族日臻强盛,周遂成为部落名,古公父故也称太王。周太王有三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本来作为长子的泰伯应继承太王之位,但古公有意让三子季历当继承人,泰伯得知父亲的心意后主动让贤,这样,兄弟三人便分为两支,季历一支成为后来周王朝的建立者,太伯和仲雍一支由岐山南下至荆蛮(周人对楚国的贬称)的当今江苏无锡县一带。当时江南还很落后,太伯他们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当地土著就推举他们为君长,建都梅里(今无锡东南),号称句吴。太伯死后无子嗣,由仲雍继位,并世代相袭。周武王克商后,仲雍的第三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第十九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称吴氏。二出自虞氏,或有虞氏。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仲雍的后代,周文王时曾被封于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北),公元前658年被晋所灭,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姓虞。另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领袖,姚姓,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金文中虞、吴字相通,其后亦有姓吴的,为山西吴氏。

  吴姓郡望主要有延陵县、濮阳郡、渤海郡、陈留郡、吴兴郡、汝南郡、长沙郡和武昌郡等。

    吴氏的堂号有“延陵”、“三让”、“让德”等。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秦汉至魏晋隋唐,吴姓在我国南北方都得到巨大的发展,并逐渐在许多地方形成当地一大郡望。其中南阳吴氏,为汉初长少王后裔吴复兴所开基,其后子孙繁衍各地,形成许多吴氏望族分支。但就其繁衍的势力和分布的密集程度而言,在魏晋以后,吴氏北上繁衍明显的缓和了许多,基本上是以我国南方一带为其繁衍的地区,这是与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史料记载,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温州、临海、平阳、临安;江西的兴国、石杭;福建的莆 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广东的潮州、嘉应州、南雄;广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其开基大都在秦汉以后,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广东等地在唐以后。另据史料记载,入闽始祖祭公字孝先,为泰伯六十二世孙,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时随王审知入闽平黄巢起义,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间,称吴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入粤始祖吉甫公,为宣公与世孙,宣公原居四川后迁江西南丰,后因战乱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总之,吴氏虽遍及全国,但繁衍发展中心为江南一带。

  吴姓历史上名人很多,较著名的有战国时兵家吴起。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吴广。东汉大司马吴汉。唐代被后人奉为“画圣”的吴道子。南宋有抗金名将吴阶。明代有以著《西游记》而流芳于世的吴承恩。清代有平西王吴三桂,著有小说《儒林外史》的作家吴敬梓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沃尧等。近代有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民主革命者吴禄贞。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璋,著名史学家吴晗。

 

 

岳西县白帽南庄徐氏宗祠联修竣工并举行公祭
 

  建于清代,座落于南庄凤凰山下的徐氏宗祠,经风雨的洗礼,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毁,祠基转受他姓。为使从江西迁皖的裔孙们祭祀先祖,传承祖德,训导子孙有地,本世纪初,由宗祠所在地南庄徐家来、徐正发、徐绮元等人发起倡导赎回祠基,继而倡议复修徐氏宗祠。倡议一出,宗亲热烈响应,决定由风月、至孝、四皓、敬业、余庆、敦睦、植桂等八堂联修。公元二OO五年农历端午节,成立了以家来、正发、绮元、小意、家俭、礼厚、声友、家柱、耀庭、中进、皓晴、发祥、禅松、玉斋、声进、家富、祖胜等十七人的理事会。几年来,在理事会的领导下,众宗亲除自觉交纳建祠费外,还承仰祖德的厚重,纷纷捐资,筹资建堂。东海家声传久远,徐氏宗祠彩焕堂。新建宗祠于公元二○○七年清明节工程告竣,祖宗登位。

  在广大宗亲要求下,今年清明节有来自太湖、英山、霍山及本县等地一千多位族裔隆重举行公祭,使传统的节日文化得到传承、弘扬。

 

 


《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丛书编写会议纪要
 

  513日,《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丛书编写会议在潜山县城召开。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徐继达、常务副会长徐松苗、徐旵东、秘书长徐英先、副秘书长徐康生、有关族贤徐敬宾、徐席珍、徐根元、徐霁旻及张恨水研究会副秘书长朱显亮等10人参加了会议。徐英先主持,徐旵东作主题发言。

  会议指出,组织编写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丛书,是2005年确定的三件实事之一。与会者就这一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会议形成了决定性意见。1、丛书定名为《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分册编印。徐旵东任主编,各分册设执行主编。徐霁旻任第一册执行主编。2、丛书分为世系、历史、文化、人物、轶闻等几个部分,综合组稿,分头撰写。3、入编内容,在时空上,以潜山为主,兼及皖西南地区,以近600年为主(即自徐氏迁潜始)。考虑到第一册的实用性,历史文稿可以上溯,不受限制。4、成书要求图文并茂。5、争取2008年底组稿,明年清明期间出书。

  与会者认为: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编写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丛书,符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符合党的先进文化的基本方向,符合徐氏族人的合理要求。编写丛书的指导思想是“了解历史、传承家风、激励后人、构建和谐”。希望各位族贤动笔动手,撰文撰稿,把这个系列丛书编好,用屈原的“求索”精神激励自己,继承与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徐霁旻)

 


世界胡氏宗亲联合总会成立
 

  2008521日安徽日报讯(摘要):世界胡氏宗亲联合总会于20065月成立。联合总会以团结海内外同胞、推动世界各地胡氏宗亲的交流与往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积极开展社会公益事业活动。该会会长胡国赞先生多年来积极为慈善、公益事业捐款。518日,参加第四届国际徽商大会期间,在黄山市举行捐赠仪式,向安徽捐款120万元,用于援建6所侨心小学。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