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古徐国史实挖掘与研究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2-09-21 来源:

 

古徐国史实挖掘与研究之我见
 
安徽  徐一明
 
【内容简介】对徐氏先祖发源地的看法,探究古徐国先祖在我们安徽省的活动遗迹,对当前祭祀纪念古徐国先祖的建议。
 
    我介入家族事业很早,刚退休后不久,就于2009年11月27日随徐继达、徐敬宾俩位本家前辈作为安徽省徐氏宗亲代表参加了全球徐氏联谊会厦门首次筹备会,自此开始进入了徐氏家族联谊与徐氏历史文化考究的漫长征程。这些年我为家族也尽力做了一些实事,牵头或参与建起了怀宁江镇老家徐氏宗祠、潜山马潭徐氏总祠、江西凰岗千年徐氏祖陵,还主持修撰好了怀宁江镇老家的《徐氏宗谱》。目前我担任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安徽省徐氏文化商业联谊会文化会长,与广大宗亲们一直致力于敬宗睦族、宗亲联谊、尊老奖学、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家族事务。
    十多年来,为研究徐氏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探寻徐氏家族迁徙发展的艰辛历程,我先后随皖西南继达老会长、全球会首任国忠会长等多位宗长,分别对山东郯城、江苏徐州、江苏邳州良王城、江苏泗洪、安徽泗县、蚌埠怀远以及浙江龙游、龙泉,江西凰岗、都昌等地进行寻根求源,查找资料,与当地宗亲们座谈,翻阅过各地的许多老谱和地方志,也拜读过好多前辈撰写的有关徐氏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根据我的走访探讨,我也写过一些有关探讨徐氏家族传承与迁徙方面的论文,发表在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会论文集和安徽省徐氏省会会刊上。本文单就古徐国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方面,根据我这些年来的经历和体会,谈几点我个人的见解看法。如有异议欢迎商榷。
 
一、对徐氏先祖发源地的看法
 
    众所周知,我们徐氏是全国排列十一位的大姓。徐姓起源夏朝,从伯益受姓、若木立国开始,先后有44代国君,经历夏商周三个朝代,直至春秋末期,延续长达1649年的漫长岁月,族人以国姓“徐”为姓氏,历经4100多年,传承140余代,现人口已达二千三百多万。
    关于古徐国诞生发展的过程,曾经有过好几种说法。有说是伯益助禹治水成功乃受姓于徐,古徐国立国于安徽泗县与江苏泗洪一带;有说是伯益之二子若木封国于山东费县;有说是徐国最早的五代君主生活并安葬于山东郯城;有说是先祖最早遗迹在江苏邳州良王城;有说是古徐国存在于江苏徐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相对倾向于较多数人的看法,即夏启初年,大约公元前2025年启继帝位,因伯益佐禹治水之功和让国之义,以及伯益在族人中的威望,帝不得不封益之长子大廉于陆(山东德州东北之陆乡,或说大廉迁入晋陕为“嬴赵”和“嬴秦”),封益次子若木于古九州建立徐国(子爵侯国),若木封地在古九州徐,即海岱淮,包括古泗水、平邑、郯城一带。
 
1、古徐国初封徐国于山东的东北部
 
    古徐国发展因离夏王朝遥远而加快,使地跨泰山至黄海间,重点北在泗水、平邑、费县一线。东南到郯城一带,郯城原本是当地南北和东西的文化、交通的交汇点,处于徐国战略后方据点的地位。北线三点互为依托,是与夏(后为商周)抗衡的三点联防线,北以泰沂山系为屏障,西以西鲁侯国为缓冲,可问鼎中原,能退走东南,足见徐氏先人的战略眼光。
 
 

古徐国初封之地
 
2、徐国向南迁徙
 
    古徐国东边是大海,西边是夏商周三朝的统治势力。夏的统治中心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其势力只到河南禹州,再东是黄河下游、淮水以北为禹治水区域。这给徐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周王用分封制和等级制加强统治,其东有齐鲁宋等封国与东夷相隔,多次扩张地域,欲灭徐国。后春秋五霸中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战火连年。徐国处于齐鲁宋楚吴越等诸侯国包围圈内,形势危危可及。在以上的背景下,徐国抗争图存,西进不利,南下发展,被迫向南迁徙,大势所趋。
随着战乱所逼,古徐国逐步南迁至徐州、邳州等江苏北部,最后南迁至以泗洪、泗县为中心的淮河流域。
 
二、探究古徐国先祖在我们安徽省的活动遗迹
 
1、大禹治水与徐国的起源
 
    在徐氏几乎所有的老谱中,都认定伯益公为徐氏受姓始祖,其子若木公为徐氏得姓始祖。究其原因,是由于伯益公协助大禹治水成功,而使得其子若木公受封于徐地,创建了徐国。显然,若木公是我们徐姓的开国始祖,而他立徐国乃真正源自于其父伯益公助大禹成功治水之故。
    那么大禹是何方人氏?伯益公助其治水在哪儿呢?就在我们安徽蚌埠市的怀远县!
    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杰出的政治家和治水英雄,也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最后的一位大酋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人。而涂山是大禹“功之所由定”的地方(柳宗元《涂山铭》),是大禹赖以发迹的“根据地”(吕振羽《中国史前期社会研究》 )。早在汉代,司马迁就在《史记·外戚世家》中论断: “夏之兴也以涂山。”
    涂山古名当涂山,俗名东山。是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的一座山峰,距怀远县榴城镇东南3.5公里,海拔338.7米,立于淮河东岸,与荆山隔河对峙。相传早在4000多年前大禹就在此劈山导淮,并娶涂山氏为妻(中国第一代封建帝王启的母亲),于此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
    《左传-哀公七年》载: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曾经在涂山会聚各方诸侯,各国诸侯向大禹献玉献帛,进行朝贺。在此会盟之后,大禹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而今天淮河岸边的禹会村,即得名于此。那么禹会村遗址如何验证禹会诸侯的历史? 随着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禹会村遗址的发掘,4000年前的那扇大门,被沾满泥土的双手轻轻推开,封尘于地下的古老文明,被考古工作者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6年开始对禹会村遗址进行勘察和钻探,并于2007至2011年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经过考古发掘,考古专家在禹会村遗址发现一个南北长108米、东西宽13-23米不等的巨大的白土覆盖面。并且发现在祭祀台基面的中轴线上,附加有一系列的相关设施,与宏大的祭坛场面浑然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禹会村遗址东邻天河,北依涂山。禹会村遗址中保存有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祭祀台基,是一处经过人工实施的具有专一性功能的大型盟会场所。遗址里出土大量陶器,风格独特,形状怪异。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发掘,让我们有机会走近大禹,了解大禹。茫茫九州,我们找到了禹迹,也找到了文明的根。
    大禹“合诸侯于涂山”的时候,坚持了“禅让”旧制,先后选东夷领袖皋陶、伯益作为接班人。涂山大会之后,诸侯们尽兴而去。大禹也率领群臣返回阳城。走到半路,忽然传来急报,说皋陶去世了,大禹听了,不胜伤悼,返都之后,就又改荐伯益于天。大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间建立了阳城(今河南登封)作为都城。建都后,大禹召集夏和夷等众多邦国君长的首领于涂山,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代“夏后”的地位。大禹临终前把政权“传之益也,而以启为吏”。就是说,把儿子夏启当作“吏”,不以权谋私,从而维护了由华夏与东夷两大氏族集团组织成的部落联盟的团结。
    皋陶逝世后,大禹传位并授政于伯益,让他协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务。可伯益与他的父亲皋陶一样,淡于权位,在为大禹守丧三年之后,主动避让首领位置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启于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由于启的这个行为彻底抛弃了氏族社会长期以来的“公天下”传统,而代之以文明社会的“家天下”。为了政权的稳固和长久,有必要对坚持过去传统的有影响和有实力的氏族势力与著名人物进行清洗和整肃,声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据《战国策》和《韩非子》记载,夏启即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待政权基本稳固后,开始进攻伯益,夏启六年,伯益被害。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方面以隆重之礼安葬伯益,一方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自此之后,徐姓的脉络开始清晰。徐姓宗族由此繁衍、发展和壮大。从西周至春秋前期,古徐国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山东东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东北部一带。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认的血缘始祖。
    从史书描述中可以看出,古徐国的疆域与《尚书·禹贡》所言“海岱及淮惟徐州”大致相当,基本上是“九州”之一的“徐州”的范围。周时,由于周的征伐,徐州逐渐南移。春秋战国时,徐国已是小国,活动范围一度北移到徐州邳州、睢宁一带,但不久还是向南迁徙,局限于淮河中下游一带。
    徐州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罗其湘认为,徐州的疆域是在鲁南、苏皖北部,东达海,南临江的徐海地区。由此可见,古徐国无论是创建起始,还是建国后曾经的向南迁徙,都与我省以怀远为中心的淮北地区有关。
古徐国南迁后在我省和江苏省的活动位置应在洪泽湖西北苏皖交界处,即今天的泗洪、泗阳、泗县、睢宁一带。至今那儿姓徐的人依然很多,以“徐”命名的地方也不少。如徐营、徐冈、徐台子、徐圩子、徐场、徐洼子、大徐庄、小徐庄、河沿徐等等。
 
 2、徐国更早的先祖在我省也留下了不少活动遗迹。
 
    据《史记》等书的记载,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曾外祖父是颛顼。皋陶在虞舜时期,曾担任了掌管刑罚的官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无冤狱,以公正、正直著称。在农业方面,发明了耒、耜等农具,为东夷各氏族部落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参与了大禹的治水工程,与大禹密切合作,不争功诿过,极力树立大禹在民众中的威信。虽然他在“知人”与“安民”等治国方面功劳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逝世时,却积极推荐、扶持大禹登舜位,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大禹对他非常感激,也认为他最贤德,遂选定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予他处理政务的权力,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禅位于他。可不久皋陶病世,大禹很伤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县)、六(今安徽六安县)一带分封给他的后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县城东八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侧,为圆形土冢,周长九十七米,顶高六米二,顶部平面直径四米,墓前有碑,为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墓上有黄栗树一株,形如伞盖。在墓东十四米处,有皋陶祠,为前后两进四合院式。由于皋陶在当时口碑极好,影响很大,后人为纪念他,亦将六安县别称为皋陶城,简称皋城。
    传说皋陶有六个 (有说是三个) 儿子,其余几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后陆续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国,只有长子大费(音闭),又称伯益,也被写作伯翳、化益,或只称益,这是因为伯本来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费。因此又叫大费。由于原来少昊的赢姓氏族是以凤鸟为图腾,伯益被赐姓赢后,自然也就以凤鸟为图腾,成为赢姓正统。与他长期共同辅佐舜和大禹,居功至伟,被舜赐为赢姓,继承赢姓正统,也就是当上少昊遗留下来的赢姓部落首领。伯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传说伯益通鸟语,能够调驯鸟兽,“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这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期,是非常令人惊讶和信服的。伯益还发明了以卦占卜岁时吉凶的办法。很年轻时,就随父亲皋陶辅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火烧林木,驱赶禽兽,这就能很快地开辟出大片平地,同时,草木焚烧后的灰烬又是肥料,这样,极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发展和农田的开垦,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吕氏春秋》等书中,还提到诸如“伯益作井”等故事。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凿井技术是伯益发明的。凿井技术的发明,大大扩展了古代先民们的生存空间。在凿井技术未发明之前,先民们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还要受其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先民们可以进入相对远离河湖的广大平原地区生存、发展。所以说,对于凿井技术的发明,无论今天我们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赞美都不为过。伯益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大禹治水成功后,向舜汇报时竟说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大为赞赏,将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后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同时,还对伯益说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而皂游,尔后嗣将大出”。舜的话果然没错,伯益的赢姓后裔后来分衍出徐、黄、赵、秦、江等十多个姓氏,俱尊他为血缘始祖。
 
3、徐国的后期也主要在我省泗县一带
 
    泗县历史悠久。夏朝时即设建制,相传为古徐国的封邑。西周时徐国强大,徐偃王曾率九夷攻周,之后,国力逐渐衰弱,于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徐氏。西汉始置夏邱县,后改夏邱县为虹县。唐时废夏邱县并入虹县,先属仁州,后属泗州。1680年,泗州城陷没于洪泽湖中,1777年,迁泗州州治于虹,虹县并入泗州。1912年4月废州制,改称泗县。
    进入泗县城区,大街小巷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一派兴旺气象。泗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居安徽省东北边缘,东部与北部分别与江苏省泗洪县、睢宁县接壤,南部与五河县、西与灵璧县为邻,两省四县交界地带,背靠中原,地近东海,北枕屏山,南临淮河,中流汴水。西有阴陵、鹿鸣诸山作屏障,东有百岗之起伏,“北通燕晋之舟车,南扼南京之门户”。既可南进北出,亦可东拓西展,徐人祖先选择此地居住是颇有眼光的。
    2008年《光明日报》刊发了由黄忠超、鄢化志撰写的“百城赋”系列之《宿州赋》,在这篇著名的《宿州赋》中说到,古宿州八景之一的“徐墓松风”就在泗县的大庄镇。
    据考,古之泗县城(泗州城)已在公元1668年7月25日(农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史称“旷古奇灾”的8.5级特大地震中沉陷于洪泽湖底。今之泗县城,虽也曾名曰“泗州城”,且至今城中还有不少以“泗州”命名的单位。如“泗州宾馆”、“泗州电视台”……不过,而今这个“泗州”(泗城镇)实乃那次大地震后,原泗州城沉没了,又迁到这里重建的新城。与原“泗州城”已相距百里之遥了。现今淮北地区民间还流传“水漫泗州”的故事哩!
    在这次大地震(指1668年7月25日史称“旷古奇灾”的8.5级大地震),不但旧泗州城沉入湖底,相邻的徐国古址大徐城也没能幸免。沉陷后,只剩下城墙西北角一部分遗留在湖边,故湖边村镇名叫“半城”。民间过去习惯称“徐半城”,即缘于此说。
 
4、古徐国的末期在我省亳州、六安霍山一带留有活动遗迹
 
    周敬王八年,吴灭徐。徐君章禹奔楚,被安置在楚邑夷(即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次年秋,吴王采纳伍员提出的分兵扰楚之计,以偏师攻夷,兵至潜、六两邑。楚沈尹戌率军救潜。吴军撤走。楚军迁潜邑之民于南岗(今安徽霍山南)而还。随后,吴又以一军围弦(今河南息县南)。楚左司马戌与右司马稽率军救弦,至豫章(今安徽、河南、湖北交界之六安、商城、麻城一带),吴军又退走。
    周敬王九年(公元前511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吴军在楚国潜(今安徽霍山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袭扰楚军的军事行动。
 
5、我省在研究古徐国历史与祭祀先祖方面落后不少
 
    随着的近些年国家发展迅速,国泰民安,家族发达,各地敬祖活动开展得方兴未艾。例如,山东郯城县建起了徐氏始祖碑和多座先祖陵墓,江苏邳州市也竖立了徐氏始祖碑,还有江苏泗洪县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徐氏古城。而唯有我省淮北,虽然在徐氏发源以及古徐国向南迁徙的重要地区,却没有兴建任何纪念古徐国的重要建筑。今年上半年,我抽空在圣朝、传洲俩位宗亲好友的陪同下,去了一趟我省的泗县,与当地徐氏宗亲见面暢聊了一下。只是在泗县博物馆见到了一点有关徐氏先祖的简单介绍。可见我省在挖掘古徐国历史和遗迹方面,大大落后于山东江苏两省。
    不甘落后,急起直追。我省应当重视恢复这方面的工作。我建议:
    1、发动全省徐氏有志人士,大量挖掘和积累我省有关古徐国先祖的历史资料、民间传说,特别是有关的文物和实物。
    2、省会设立恢复古徐国遗迹基金会,发动全省徐氏宗亲,特别是徐氏优秀企业家们,积极向基金会捐款。
    3、以泗县徐氏宗亲为主力,争取当地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筹建古徐国遗迹研究纪念馆。
 
三、对当前祭祀纪念古徐国先祖的建议
 
    近些年随着太平盛世、国运腾飞,族内外许多文人志士对古徐国先祖的起始、发展以及迁徙历史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不少有关徐氏发源的的文章不仅观点不同,说法不一。而且有好几个地方还立起了“徐氏始祖碑”,筑成多座徐国最早的几代先祖陵墓。乱象众生,造成各地宗亲们无所适从,甚至于出现了各自强词夺理,族人争吵不休的不和谐局面。
    当然由于古徐国至今已经长达四千多年,朝代更迭,战火连年,古代的文史资料大多缺乏或流失,从考古学上说,周朝以前的地下遗迹已经很难保存至今,所以寻求足够的真实证据也难以实现,这是以上争吵不休而各种论点证据不足的主要原因。其次,有些地方出于“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的考虑,急着强调本地是“始祖”发源地,立碑造墓。由于急功近利,缺乏有力佐证,这是对徐氏起始发源的历史研究极不负责任的错误做法。
    我多次去过山东郯城,那个所谓的豹公墓所在地本来是汉墓群,有关徐氏最早先祖在郯城活动特别是安葬之地,至今没有任何有力的文字记载和史料佐证。早在2015年我就当面向郯城县徐氏联谊会负责人说,立碑上的“始”字使用不妥,当时也得到他们的认可。没想到郯城的做法越来越烈,居然在近几年先后建起了若木公以下好几代徐国最早君王的坟墓。没有明确的史料根据,缺乏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凭什么如此轻率造墓呢?我敢肯定,哪些墓里,根本没有任何墓志铭,哪怕半张有参考的拓片也没有。如此草率的做法,其恶果是乱找坟墓乱磕头,从而愧对全球徐氏族人!当然,山东省徐氏联谊会投资几百万在郯城建起了徐氏先祖纪念馆,存放了近年来挖掘研究徐氏先祖的珍贵资料,还是给外地宗亲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平台。
    我随国忠会长去过邳州良王城,当年我一下车心灵上猛地一震,似乎有着强烈的感应。我有预感,那紧靠京杭大运河、广袤开阔的一片洼地,定是古徐氏先祖居住生活过的风水宝地!为此我情不自禁地燃纸放鞭,面向洼地朝拜叩头。近些年南京大学等好几家考古单位,对良王城进行过数次挖掘考察,发现了许多历史遗物,但还没有发现有关古徐国方面的很有价值的文物,毕竟古徐国距今已经长过四千多年,埋在土地下的遗物难以保存下来了。
    徐州市及邳州联谊会多年来,为了挖掘考究良王城有关古徐国的历史资料,也做了许多的努力,收集到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物件和文字。但是在没有获得很有价值有权威的史实前,邳州也在良王城立起了“始祖”碑,这也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做法,所谓“始”,应指立国的始国君,即“伯益”或“若木”也,这显然缺乏必要的论证,也会造成宗亲们思想和认识上的混乱!
目前,我认为江苏泗洪的做法应当肯定与赞赏,政府支持,宗亲及企业家融资,建立起了规模宏伟的古徐国城廓,设立了祭台,每年清明时节聚合各地徐氏宗亲们进行祭拜活动,影响大,反响好。
    不过,相对于山东和江苏,我们安徽省在这些方面大大落后了。除了与伯益治水留有大量文物古迹的怀远已经初步建起了禹王纪念馆处,而古徐国曾经迁徙活动过的宿县泗县、亳州等地,没有系统整理和挖掘有关的资料和文物,在设立祭祀徐氏先祖有关平台方面,差距更大。
    毫无疑问,祭祀追忆徐氏先祖几乎是所有徐氏宗亲的共同心愿。为了满足宗亲们的良好心愿,又保证历史的严肃公正性,我建议,应当将古徐国立国居住的淮河流域沿线几个地方串联起来,如山东郯城、江苏徐州、邳州良王城、江苏泗洪、安徽怀远、宿州泗县、安徽亳州等地。这样一来,整个古徐国先祖的纪念场所地点,包括鲁东南、苏北和皖北,可以连成一条线,形成连续的追忆祭奠先祖的路线。具体包括以下地点:山东郯城→江苏徐州→邳州良王城→江苏泗洪→安徽泗县,以及伯益随禹王治水的安徽怀远。
    各地不要草率树立什么“始祖碑”,也不要平白无故地堆积所谓的“古徐国国君墓”。已经立起的“始祖碑”和“先祖徐国君墓”可作为当地徐氏支族的祭祖场所。
    建议各地分别建立古徐国先祖的纪念馆或纪念堂,用于存放当地搜集与挖掘出来的相关徐国先祖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器件,并且可以在展厅中间的圣堂上敬立徐国先祖的牌位,象征先祖们的墓碑和遗像,以供广大宗亲们方便地进行凭吊和祭祀。
 
 
参考资料:
①  《否郯姊妹篇》徐清义。
②  《关于古徐国几个问题的辨正》崔恒升,安徽大学学报。
③  《徐国小史》,李世源,南京大学出版社。
④  《古徐国历史研究之现状》徐炳仁等。
⑤  《古徐国(今邳州市)都城——良王城遗址》。
⑥  《古徐风貌》、《古徐国始末简述》、《徐姓起源三》,泗县徐淮连提供。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