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三十六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三十六期
 

Word电子文稿)  

2008年5月15日

 

  编者按: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儿女辛勤劳作,艰苦奋斗,沤心沥血,发明创造,传承发展而成的,其精髓和精华更是凝聚了许多历史名人的心血、智慧和业绩。为了缅怀、学习、弘扬他们的精神,小报将不定期用专版刊载徐氏历史名人的生平、简历和功绩。本期报导的是潜山九都徐氏号称“天柱山人”的尧莘公。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摘自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


天柱山人  —徐尧莘简介
 

     徐尧莘(1545年至1620年)字汝聘,号宾岳,潜山人。
  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即公元1586年二甲二十七名进士。
  初授户部主事主榷浔阳,壬辰1592年升湖广永州知府任中“鞭攫不施,郡民大化”。父死服孝后补衡州知府转调荆州。中官陈奉开矿沙市,以圣旨在手,掘冢涿室道路以目。徐婉转周旋约束陈奉随从,不使肆意扰民。大帅刘綎调数省兵马出战,兵过荆州,民多远避差援无人。徐亲领僚属奔走操劳,使州内免受遭踏。神宗嘉其劳苦赠于银巵。辛丑年(1601年)升辽阳兵备副使,因得民意上台题任上江防道。癸卯(1603年)又升广东领南道。丁未(1607年)补山东粮储参政,“厘弊苏民,远近戴之”。旋升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后与上司不协,徐辞官归里。在服母孝中乙卯(1615年)捐资修复西门塔,丁巳(1617年)起复时,为乡邑上“蝗灾疏”使获减当年漕赋,殁后祀乡贤祠。

                                                                                  ——— 录自《潜山县志》

 

蝗灾疏

(公元1615年,徐尧幸复职时,家乡遭遇严重蝗灾,此为尧幸公上书朝廷的奏折)

   原任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粮储道左参政臣徐尧莘,为蝗蝻肆虐,民不堪命,仰叩天慈,破格赈绥,以救残黎事。臣籍安庆府潜山县,以山东粮储道左参政丁内艰,至万历四十五年五月,服阕,起复赴阙候用,敢以潜之巽常灾为我皇上陈之。潜山属南北咽候,八省要害,无鱼盐商贾之利,止唯服习先畴,以稼穑为事,时和年丰,金以粟生,公私可以无负,值上官闭糶,则捉襟见肘矣。连年雨旸不时,旱涝为祟,不能大有,估客,稍通,犹可藉手正供以佐上方,乃今春肥煽焰,播植维艰,幸有司虔祷,霖雨时滋,禾长苗苏,民方欣欣相告,几幸有秋,不意入夏以后,如风吼雾卷,蔽日支霄,自北而南者,则蝗也。始不过盘旋山岗,棲迟畦畔,继而丛噬禾稼,剪落塵区,僻处山陬之民,从不识蝗属何等。间有食心者,知其为螟,食叶食节者,知其为螣为贼,而食根者不轻见也,然驱除犹可为力,未有呼群引类如蝗者,覆田塞畛,咀唼有声,顷刻之间,绿野忽成黄壤。初时民期相率扑灭,乃愈扑愈张,相叱为天虫,延巫醮祭,仍复依依,至长子孙,食苗不已,旋至食纸食草不己,旋至食衣,不惟颖栗坚好,难以望於巽日,即遗秉滞穗,不能索之田间,且也木叶尽脱,三伏有似深秋,莽莱辟除,四顾皆为白地。至於鸣金击鼓,儿哭女啼之状,更有惨不可言者。缅维暴背耕芸,阁室勤动,无非为卒岁之计,奉公之图,而今己矣。编银作何以输,折色作何以杜,京漕各米,作何以供。他邑或有势家大贾,可以经营称贷,而蚩蚩山氓,别无通融之法,非槁项穷岩,则转从他方以死耳。臣尝读汉文帝之诏,谓万物群生,皆有以自乐,吾百姓鳔寡孤独,阽於穷困,莫之省忧。为民父母者则何如,屡赐民田租之半,未尝不掩卷太息也。况如天好生如皇上者乎,嘉靖二十三年,潜大祲,获徼蠲恤,万历十七年大祲,获徼蠲恤。三十六年大水,又获邀改折,今蝗虫变出非常,为皇上轸念又当何如乎。诗云螟螣,春秋书螽书,圣人以为民命、国命所关,故切切言之,臣途经中都齐鲁见蝗之为害,不一其地,而潜之被害独惨,地方抚按,定为鸠鹄陈情,臣目击时艰,局踳辇下,不得不号天而吁,耳伏乞勅下所,司察蝗灾分数,破格赈绥,俾山野残黎不至为沟中之瘠,臣不胜悚切望恩之至,奉圣旨改折。

                                                    ———录自新编《潜山县志》93年版742

 

 

 

                     
                         尧莘公碑文

  公讳尧莘字汝聘号宾岳行二年十二入邑庠随食饩三十二岁中丙子应天乡试二十三名为诗经亚魁四十二岁中万历丙戍进士殿试二甲二十七名授户部主事主榷浔阳壬辰升永州知府丁外艰服阕补衡州知府转调荆州辛丑考最升辽阳兵备副使因得民上台题留任上江防道癸卯升广东岭南道丁内艰丁未补山东粮储参政升广东按察使司寻升广西布政使司享年七十有六生于嘉靖乙巳年十一月初二日寅时卒于泰昌庚申年九月初七日辰时从祀乡贤事载郡邑两志
  夫人怀宁太学一川丁公次女初以
  方柏公部考封安人寻以副使覃封恭人后以布政晋阶夫人生于嘉靖甲辰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于泰昌辛酉年十二月十八日与公合葬于此①乾山巽向坟境后憑两大塘埂人行横路为界前至门首塘墈为界左右俱以山脚为界 

          
       ———录自潜山“敦睦堂”徐低宗谱
    注:①此指潜山县原青楼乡何家坂黄花山楼庄屋后
 

 

 

 

 

正治公传

(徐尧莘为官清廉,官阶逐升,考满晋阶,故奉称大夫正治卿)

  公讳尧莘字汝聘号宾岳别号天柱山人低眉如佛体不胜衣忠孝性成五岁失恃七岁善属文九岁就试受知督学公欲老其才迟之采芹陨阳公称为吾家凤毛二十岁补邑弟子员饩于县官者十余年每试辄冠多士多士羽仪奉之问字之屡赏满文以尔雅为宗三十二岁中丙子应天乡试顾憲成泾阳榜二十三名为诗经亚魁大座师太史戴汝成讳洵陈仁甫讳思育困顿公车者十年犹受徒广教兰若去阛阓不远公足不越溪梁数武定省往还必拈弄帖括下马举似肯綮嘗熟真文家之文恪也四十二岁万历丙戌会试中袁中道伯修榜进士一百六十四名廷试中唐文献抑齐榜二甲二十七名出总裁王荆石讳锡爵国相分阅曾植齐讳朝节太宰门下授户主事试騐糧厅得覩中秘书升本部郎中主榷浔阳通商惠工清釐积獘著为令以垂久远虽处脂润琴鹤萧然壬辰升湖广永州知府履三年清慎勤自矢改修膠序脤粥药民衡文讲武兴利除蟗凡为营阳计久远蓋竭顶踵赴之矣台使以三楚卓異推例升乡秩绿丁中宪艰不行祝釐还里亟欲诉告大夫不允归涂心怦怦动星驰抵家见中宪支床吁天请代几不欲生蓋乙未四月也服阕补衡州府调繁荆州荆固三楚奥区刊十勸十戒与百姓约值矿使陈奉挟天子命厂沙石奸獪因缘为奸士庻有一草一木少異则日矿在是家温食肥者曰矿在是抉塚猪室道路以目公严缉其驺从不得逞陈奉寻广激爕广几莫必其命且以抗旨诬蔑绅及郡邑长贰公卽掛冠控奉为所夺始别引去荆数万生灵不至为中使几上肉者则公是造之也播酋犯顺刘大将铤征剿路经此地先声传讹民争负釜以行公亲诣界上调停卽次捐资犒赏始免仳离事竣上嘉其劳锡以银爵内鐫播功钦赏公馀校萟月旦品题悉由亲裁课士一録多名公钜卿如操谢元中文锦中丞杨昆存一鹏部郎王淇莲曰善周三蓼果憲臬萧林宇应坤孝廉刘紫霄朝蔫中州吴中丞阿衡未数数计辛丑考最玺书宠锡加中憲大夫升辽阳兵備副使荆人不欲失所天泣请上台题留上江防道辖武昌沔阳常德长沙兼制江西宁州去荆日荆人卧辙攀留不得行行亦不数里岳属三苗旧壤洞庭为池俗多剽悍为盗窟穴公严斥堠设风牌而波涛不惊矣癸卯以憲司祝釐升广东岭南道参政中丞杨昆存合荆衡永岳之情刻全翘楚瞻绿去思贞珉以志不忘寻丁刘夫人艰夫人虽非所出公事之如所生极色养之忱丁未补山东糧储参政寻升广东按察使此地番汉易市珠宝山矗公酌泉不易已洁率属同列俱为侧目先是黎人犯钦州前中丞戴燿奉旨捣巢忌者以妄杀徼功伤之文武将吏及汉土男妇击囹圄者纍匕王直指几幸暮金多欲致之死公以八载后之廉帅節五廉帅未定之公案竭数月宵旦力虗中集议殚心平反昭雪千百人生命与按君左曰杀人媚人吾不为也拼一官以争按君度不可夺竟用公议以復朝廷而意巳不相属矣寻升广西布政使锁院宾兴中外毕饬时有延缓巡抚之推因钦事萋菲公卽拂袂归山时行省羡金库官吏乾没数千公清理得出不以充私槖登籍报台束装萧然沿途犹寻故旧子弟解囊相助退食家居不与冠蓋往还当道屡为推毂未赏屑意缘曾父未邀一命勉焉出山时四十五年蝗灾作祟公至京题为潜请命獲徼改折仍以方伯屏翰汝南有南国遗风南固诸葛武侯卢在焉忆淡泊明志二语日是吾师也方伯成考赠祖父母併父母如其官遂还初服布袍履不舆而走接乡里小儿语刺匕不休左图右书手一编以教子若孙犹时弄铅槧故业有勸以郭田宅者则麾之去有怀金来饷公事相属者则曰我方不乐长安三百刺此何为耶亲知每以不善作家嗤之公笑曰平生志不在温饱房杜不立家人犹知元龄如晦金穴银山今安在乎区匕阿堵物好来不得好去象齿焚身子孙当以此为戒能一经起家牛马不必祖父也以故前此寝苫营阳以赎鍰解终夜不怿晨起分授于彼巩塔巩桥修黉序始安寝赍捧谢全楚长夫长马之供糧储却山东碧霞香钱之分总憲鄙税监玩好之请分守舞阳罚赎克费之禀赏语子孙曰我敭历中外二十余年未赏杀一人败一家逐一官作人当常存冬意我有隐德子孙宜不忘我言至里中大利害所关不惜齿牙馀论大兴作所在更不惜费糜如重葺西门塔协修明伦堂开腰带水建文峰塔助善东北浮桥是也一生精神所属则吴山中憲公寿藏家食强半卢居峰头祀先躬亲涤器两尊人暨曾大父母生忌辄泪沥涔匕下喜接文士提携亲知两伯栾乐二公后俱为授田丁宅诸舅氏亦为授田事伯兄克尽弟道见兄嫂必拜邮书称百拜上禀爱其孙益恒等如己出中憲爱憐少子公以祖居相让季弟爱其田卧侧而公不较自奉无兼豆善饮从不及乱一狐裘三十年今且为衣裳之设矣居官无赫匕名去后赏见思营阳入国朝无俎豆之者名宦生祠从公始至今民间饮食必祭伏臘必请衡祠之岳又祠之去思之碑且等之岘山矣公没楚贩夫市儿道经于潜具生刍为祭南阳人有徐爷到我们享福之语浔阳有碑江上人多道之将易簀前一日西塔落成公犹登极巅次早栉沐无疾而逝塔之左右昨夜如或见之人马呵护隐匕而去子里村市无论知与不知人人泣数行下竖以大布之旗曰万人泣祭督学曹谷体绅衿童叟之情题从祀乡贤祠邑今郑遹元修志人德业纪太守李士贞修郡志入乡贤传享年七十有六生于嘉靖乙巳十一月初二日寅时卒于泰昌庚申九月初七日辰时所著有湛思草课孙录山陬漫录先大夫行述两夫人行述所集有家礼便俗编三郡邑合爱集营阳二十颂初以部封承德郎户部陕西清吏司员外寻以知府考成升上江防道覃封中憲大夫湖广按察司副使后升广东岭南道山东粮储参政广东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后补河南汝南道以布政分守考满晋阶通奉大夫正治卿广西河南等处布政使生丈夫子三长显达廩贡次显俊次显谟附例上舍入葬楼庄屋后墙内       

                                                                                                             徐尧莘长子显达撰

                                                                                                      (录自潜山“敦睦堂”徐氏宗谱)

 


潜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尧莘之墓

   明赐进士大方伯徐尧莘及诰封夫人之墓座落于余井镇进士村何家坂黄花山楼庄屋后。因尧莘公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功绩丰纬,是安徽的历史名人。潜山县人民政府于2005年决定将该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雕刻大理石纪念碑,正面为正文,背面附刻有徐尧莘生平简介。因当年未立,潜山县文物主管单位对此非常重视,清明前与徐尧幸的后裔们联系此事,于是当地的徐氏族人决定值国家第一个法定清明假日扫墓之机庄严立碑。因种种原因,几十年已停祭扫,墓地杂草丛生,刺杈交错,荆棘遍地,人已无法近前。听到县政府为尧莘公立碑的消息,当地宗亲徐晓鹏、徐进文主动牵头,与十多个徐氏裔孙携带工具提前来到墓前,将墓地的障碍一扫而尽,墓地焕然一新。
  立碑前,挖碑槽时,竟出现一幕神奇的景象:碑槽里先出现一条青蛇,用树枝将它挑到水泥路上,让它游走(宗亲们认为这是祖先墓地生出的青龙,不能伤害它),可任凭驱赶,它都一动也不动。不一会,碑槽里又出现第二条青蛇,当人们将它挑到第一条青蛇旁放下,未经任何驱赶,两条青蛇立即并排地游向路边的草丛里,这一情景,让人们不禁产生难解的遐想。
  当文物保护纪念碑在前侧立碑落成时,岭头黄冲屋的徐华谧宗亲(石刻师)急急忙忙地赶来,用汽油将老碑正面清洗干净,然后用红油漆将原碑文的字迹一一重描,使原碑面、碑文清晰如新。时近响午,一切准备就绪,按本地的习俗,即开始焚香化纸,燃放鞭炮,坟头挂彩标,然后叩首祭拜,祭扫活动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结束。
  下午,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徐继达老夫妇,从槎水参加革命烈士徐洪海塑像揭幕仪式后,又驱车几十公里赶到徐尧莘公墓前叩首瞻仰,并对老墓碑和新立的文物保护纪念碑一一摄影纪念(见头版图片)。他对参加今天祭扫活动的宗亲表示称赞和感谢,并勉励大家对先祖,特别是对历史上有功勋有名望之臣的墓地要年年祭扫,诏启后代,激发孝心。       

                                                                            (据徐志成来稿整理)


 

瞻仰始祖  探索渊源



赵姓始祖———少昊

德化东夷  位列五帝

系承轩辕  号曰金天

其裔孙造父为驭马能手,周穆王时,因辅佐有功,封于赵城,遂以为氏。

 

赵氏源流简介

  赵姓是分布很广、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人口270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2.29%,为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七大姓。
  赵氏大致有两个来源:一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其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是造父。伯益是帝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为嬴氏。造父为伯益的九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车马的能手,他在桃林(今河南灵宝)一带得到八匹骏马,调训好以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而忘返……。由于造父立子大功,周穆王便将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之地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的后裔便以封邑为氏,称为赵氏。另一来源为少数民族改姓赵氏。如据《汉书》所载,赵安稽,本匈奴人,后改姓赵。又如《旧唐书》载,赵曳天,本南蛮人,也改姓赵。
  造父的六世孙名曳父,号公仲,在周宣王伐戎时曾为其驾驭车马。曳父的儿子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事晋文侯,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叔带的五世孙叫赵夙,因在晋献公灭霍、耿时有功,公元前661年献公将耿国之地赐给赵夙。赵夙的孙子赵衰,曾随公子重耳逃亡国外十九年,重耳得以回国为晋文公,主要是靠赵衰的计策。因此赵衰便成为晋国的执政大臣。赵衰的六世孙赵襄子联合韩、魏,三家瓜分晋国,至赵烈侯时正式建立了赵国,于公元前403年为周威烈士承认为诸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先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都邯郸,其疆域有今河北南部、西南部,河南北部,陕西东北角,山西中部、北部及河套地区,至公元前222年为秦所灭,历时一百八十余年。赵国被灭后,其国王室和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氏,称赵氏。
  赵氏的郡望主要有天水郡、涿郡、南阳郡、下邳郡和颍川郡等。

   
赵氏的堂号主要有天水、孝思、谷治、萃涣等,其中以天水堂影响最大。
    赵氏的最早封地在赵城,赵国的统治范围也在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因此赵氏族人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其中赵国末代君主代王嘉的儿子公辅,受秦国之命主西戎,世居陇西,在此发展为大族,形成天水郡望及堂号。秦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受封为南越王。其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时,洛阳人赵达避难江东。到唐朝时,赵氏族人基本上仍在北方活动,居住在南阳、新安、颍川、敦煌及今河北等地,后来新安赵氏一支迁徙到京兆奉天(今陕西乾县),南阳赵氏一支迁徙到平原(今属山东)。唐末,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于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安家。南宋末,南宋宗室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发展.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
  历史上赵氏的名人很多,如春秋时晋国的赵衰、赵盾。战国时赵襄子(赵国的建立者)、赵简子、平原君赵胜,著名军事将领赵奢、赵括父子等。秦时宦官赵高,矫诏立胡亥为二世,独揽朝政,指鹿为马。西汉时有在西北建立屯田制的名将赵充国,南越王赵佗等。东汉时有太传赵熹,诸子中有七人先后被擢拔为郎史;经学家赵岐,撰有《孟子章句》,收入《十三经注疏》中。蜀汉时有著名战将赵云,曾以数十骑抗拒曹魏大军。唐代有开宋代学者疑古之风的经学家赵匡,还有宰相赵宗儒等。两宋时期,赵氏声望最为辉煌。涿郡人赵匡胤陈桥兵变,代周王帝,建立宋朝,立国达三百二十年之久,赵氏从此成为天下第一大姓。元有著名书法家赵孟,能诗善画,兼工篆刻。明代有四川农民起义领袖赵铎,政治家、文学家赵南星。清朝有诗人赵执信。史学家赵翼等。

 



黄姓始祖———陆终
 

襄助神禹大家声 肇仰鸿基帷季功

一胎六子古今奇 分姓分封共一支 

陆终系黄帝后裔,祝融之子,受封于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


黄氏源流简介

  黄姓分布极为广泛,人口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3%,在中国最多的十个姓中排第八位。黄姓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广东省的黄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黄姓人口也比较多,以上五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56%
  黄姓起源有四:一出自嬴姓,为颛顼曾孙陆终之后。传说,伯益之后有受封于黄,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黄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被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遂有黄姓。伯益这支黄姓,后来成为黄氏族人的主要来源,史称黄氏正宗。二据《黄氏族谱》载,十三世石公佐周有功,被赐为黄姓。后因散乱,复聚入武昌江夏(今属湖北省境).五十世歇公在楚为相,开基于武昌府江夏。这支黄氏实是黄国贵族的后裔。三出自嬴姓,是金天氏之后。这支黄姓是源于台骀的裔孙所建立的黄国。春秋时期黄国被晋所灭,其国民以国为姓。这支黄姓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主要分布在今山西一带,因家族势力不大,后被融入到黄氏宗族主流之中。四出自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新唐书·南蛮传》记载,邕管(今广西境)蛮有黄姓,唐人黄少卿、黄少高、黄少温,都是南蛮黄姓后裔。
  黄姓的郡望主要有:江夏郡、会稽郡、零陵郡、巴东郡、洛阳郡、晋安郡、东阳郡、南阳郡、西郡等。其中以江夏郡最为著称。江夏郡,汉高祖六年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相当于今湖北安陆、钟祥、潜江、沔阳、嘉鱼、蒲圻、崇阳以东,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地区。这支黄姓是东汉大臣黄香家族所在。
  黄姓堂号有“江夏”、“思敬”、“逸敦”、“敦睦”、“炽昌”等。其中江夏堂为北宋分宁黄氏杰出人物黄庭坚所立,思敬堂为南宋末年福建莆田人黄滔的第十二世纪孙黄仲元和他的弟弟、侄儿所立,逸敦堂为福建安海黄氏家族于明正统年间创修,敦睦堂为江西各支黄氏合建,并创修统一的通谱,炽昌堂为广东潮州黄峭山创立。
  黄姓的最早发源地在今河南省潢川西部一带。公元前649年楚国灭了黄国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黄姓大举南迁开始于西晋末年,经过魏晋到隋唐的不断迁徙和繁衍,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的望族。宋代黄姓人口在今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繁衍得最旺盛。宋代以后,黄姓人口遍及全国,特别是在南方分布最广,成为我国比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黄姓历史上精英辈出,人才不断。春秋战国时有楚相黄歇,被封为春申侯,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秦朝末年有黄石公,熟知兵法,对张良佐汉帮助很大。西汉有大臣黄霸,后世把他与龚遂作为封建“循吏”的代表,合称为“龚黄”。东汉有大臣黄香,十二岁起就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三国东吴有名将黄盖。唐末有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五代后蜀有杰出画家黄荃。北宋有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南宋有进步思想家黄震。元代有杰出画家黄公望。明代有思想家黄绾,女纺织技术家黄道婆。明清之际有杰出的思想家黄宗羲。清代有以清廉著称的大臣黄爵滋,“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黄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黄遵宪。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黄兴,杰出画家黄宾虹,平江起义领导人黄公略,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黄炎培,国民党爱国将领黄绍竑等。



怀宁县徐家畈《忠恕堂》徐氏一宗概述

安庆  徐贤钦

  说我宗是怀宁徐家畈徐氏,是自明朝以来对我宗称谓的习惯延续。徐家畈自古以来属怀宁县管辖。怀宁县县城从清朝康熙年间以来就是安徽省,安庆府,怀宁县三级政府所在地。直到公元1949年解放,安徽省政府迁至合肥市,怀宁县政府迁至本所辖的石牌镇,原怀宁县政府所在地建制为安庆市。所以说怀宁徐家畈徐氏即是今日的安庆市徐家畈徐氏。
  我宗于元朝至正年间因逃避兵变(即陈友谅与朱元璋在江西鄱阳湖因争夺地盘而发生的战斗),来到怀宁县城北二里半处,落住至今。经六百年休养生息我宗由帖公(讳益三)一人,而繁衍成一大氏族。帖公有三子,长子无嗣,三子豪公于洪武四年去南京,到明嘉靖年间有福来者率家迁山东济宁州,子孙繁衍众多,居住者占济宁半条街之长,有“徐半街”之称。随帖公居于徐家畈的均为次子雄公之后。六百多年经前五代单传,至第七世才有二子,随后才发展六大房。六大房的形成,始于明崇祯,正式确立是清康熙癸未年第一次独立修谱所立。我宗宗亲自清康,雍以来至公元一九五九年经历了三次大的外迁:第一次在清朝康,雍时期有“正”,“大”字辈十数人迁陕西山阳县,在该县建一徐家大园。第二次是清末至民国年间因战乱为谋生计,顺长江水路,不少人去芜湖,上海,浙江,江苏谋生。还有与我宗祖居地一江之隔的江南,那时地广人稀,北边的大别山区,人烟稀少,所以不少宗亲带领家人前往定居,开拓。第三次是解放前后,有些宗亲参军,或学习培训经组织派谴去外地,直到边疆。这些宗亲外出后,基本在外地定居。经世代的更替,宗亲间的往来渐稀。再加上宗祠因社会的动乱,有百年之久未曾续修族谱,对外出人已无法查找。2003年六修宗谱时留居祖居地附近各处的只有三千余人。
   我宗自瓦屑坝迁来怀宁徐家畈以来我宗先人坚持以尚勤俭,务读书,勤职业来教育后人,规范后人的言行。故在清末以前的四,五百年间被诰封奉直大夫一人,五品以上官员三人,登仕郎等十二人,进士一人,千总,把总三人,武举人一人,太学生,国学生九人,监生二人,郡庠生、邑庠生七人,乡饮大宾二人。近代有中国科学院历史学部委员徐中舒(谱名声魁)和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徐贤恭,此外还有多人为高等教育的教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主任医师,学报编审,县处级干部。
  我宗首次修谱于清朝康熙癸未年,至清光绪乙已年二百年间共修谱五次。在第五次修谱时,同时建造祠堂,堂号《忠恕堂》,祠堂建得比较壮观,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毁于战争。我宗自帖公起至十二世未立派行。自十三世起才定派行,这派是:“国正长大,永振家声。贤良俊彦,光昌候生。显荣士达,德盛道明。忠孝传本,诗礼训成。伟绩东海,兴华建勋。和善延庆,文武群英。”
  我宗六修宗谱于公元二○○一年开稿,这次修谱是在公元一九○三年后九十八年才进行的,近百年来由于外出定居的宗亲,未与祖居地宗亲往来,故第六次续修时虽派人专程去桐城青草隔,潜山天堂,东流等地寻访,但无果而返。至于迁浙江的五修谱未记载具体县、市,更是无法寻访。所以这些族人无法记入六修谱中。

                                                     (本文作者系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主任)

 


陕西柞水县乐通公支系家谱成册

陕西省柞水县人大常委会  徐宗立

  乐通公于乾隆二十五年由安徽岳西迁陕,至今已二百四十八年,后裔已有十代人了。“文革”时家谱被烧之后,根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在八十年代,族贤也曾想续谱,因多种原因未能如愿。二OO七年正月,族贤宗德、宗本、孔涛在宗禹家里倡议,要续修《家谱》。现任徐氏宗亲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徐孔林就精心策划,制定了实施方案,自费印制了相关表册,四月六日在柞水县城居住工作的族贤们回到了徐家湾,召开了编委会成员会议,拉开了续修《家谱》序幕。由于年代已久,人丁调查只能模清诗派以下人员的情况,“乐启文从正”这五代祖先的资料无法收集整理。为了查清脉线,宗立花费了巨大精力,历时一月,电话同四省八县一百多个乡镇村联系,终于找到了失去联系八十多年的老家。安徽岳西徐家畈的业望、水印宗亲将民国二十二年老家续修的家谱涉及乐通公支系的部分给我传真过来后,才有了“乐启文从正”五代祖先的史料。编委会成员商量,由年迂七旬的原县总工会主席宗禹带宗立、孔珊回老家安徽岳西徐家畈祭祖,搜集修谱资料。编委会主任宗立从安徽老家回来后,亲自担任编辑,汇总各类资料,查编补缺,执笔编写谱稿,五回石瓮沟登门核实,并找到了七十多年前迁去三原县的五房人后裔,于七月底拿出了初稿。总编宗德在万忙之中撰写序言等稿件,孔学、孔熙多次为会议提供用餐,副主任孔林,副主编孔融,徐斌、孔坤积极献计献策。
  这次续修《家谱》,族贤们自觉捐款4万多元,充分体现了他们尊宗敬祖敦本睦族的美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完成续修工程提供了经费保障。

   
乐通公迁陕后,人丁兴旺,人才济济,裔孙中有不少族之精英,如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重点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徐宗本,咸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徐宗德,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徐宗军,北京市知名优秀律师徐孔涛,还有科级领导7人,工程师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5人,企业界领导3人,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22人,有好村官,家族好媳妇等,他们不仅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为族人作出了贡献,也为族人树立了榜样。
  本次修谱,截止二OO七年六月三十日,入谱的男丁有五辈566人,其中义(书)字派7人,传(宗)字派162人,先(孔)字派263人,盛(训)字派124人,明字派10人。
  在编委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工作,一部反映迁陕乐通公后裔延续与发展的家谱终于成册,捧着家谱,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谢天谢地,我们终于为先祖为后世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