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三十五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三十五期
 

Word电子文稿)  

2008年4月15日
 

 

 

缅怀先祖  激励后人

——皖西南徐氏清明祭祀活动的报道

 

  去年,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列为法定假日,意不寻常。它旨在保护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也为传统节日注入了新意。它充分体现了人性化,增加了人情味;它教育后人,不忘中华传统文化,让人们在一片亲情中接受有中国特色的国训、家训。
  在首次成为国家法定假日清明节的日子里,皖西南徐氏宗亲象各姓氏儿女一样,自觉奉献出一颗虔诚的孝心,缅怀先祖,迎接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将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和韵味传承下去。

潜山文牖公裔举行六十年第一祭

  潜山九都徐氏始祖徐文牖(元末处士),于元末明初(公元一三六八年前后)由江西鄱阳迁至潜邑,初居县城四牌楼,后居九都(时称九都徐)。迁潜后,由于枝叶繁衍,其子孙先后分布各地。因先祖常居县城,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很了解,很热爱,其后裔选择了城西彰法山天然大台阶,青龙白虎自天成,座北朝南,背靠天柱山,面向潜河,西侧有太平塔(宋代建筑),东侧有文峰塔(文革期间被毁)形成一对大蜡烛台,这块风水宝地为祖茔墓地。公元一四五○年左右,先人将始祖公妣安葬在此。其后,下辈紧接着二、三世祖及后几世都在此安葬。有大小墓冢多处,并按地形,取名为:天、地、人、三穴。过去,族人于清明节常举行祭祀。近六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而停止祭祀。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这片坟地被毁,而建为石油公司的油库,祭祀也就终止了。改革开放后,族众兴起做清明,二○○二年九月廿四日,徐志成、徐寅才、徐晓鹏三位宗亲,邀集年届八十又六、老私塾先生、参加过当年清明祭祀的老人徐子卿(伯字辈)到现场指点祖墓位置,他老人记忆犹新,指出:天穴似的喉舌,安葬着一世祖、二世祖,还附葬有三世子孙;地穴似人的胳膊,安葬着三世祖公妣,还附葬七世祖公妣;人穴似人的手拐,安葬着三世祖久正公妣。此后,因经济条件不许,未能开展祭祀活动。在国家规定清时节为法定假日后,今年农历二月十七日,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志成、理事徐晓鹏牵头召集尧采公、尧莘公两房部分后裔会议,讨论清明祭祖一事,大家形成“要上彰法山祭祖”的共识。十八日志成宗亲提前到祖坟现场,自费购买红漆、笔、刷等用品,按子卿(已故)老人指点的位置,在已倒闭的石油库残存的建筑物上,写上迁潜始祖、二世祖、三世祖夫妇墓冢的记号,并剪红、黄、绿三色绸布彩标,挂在三位老祖原墓茔的废墟上。三月廿六日(农历二月十九),数十位族裔代表,有白发苍苍高龄老人,有精神抖擞的年青人,有徐家媳妇,按规定时间、地点集中,自觉自愿交祭祀费。徐英鹏宗亲自费购买红布书写了“徐氏祭祖”标牌,挂在车头上,还有徐氏原始图腾、彩旗等迎风飘扬,大家心安理得,高高兴兴奔向彰法山。还有王河皖潜村徐代发(本支宗裔),县城老宗亲徐继达等数人,早已在路边等候我们,共同举行这来之不易的六十年来第一祭。

  祭祀毕,使我们想起了六年前带领我们寻访迁潜始祖墓茔的徐子卿老先生当场感怀二首:

 

()

祖坟不幸被墙围,

祭扫终停叹久违。

今次探寻碑冢泯,

疮痍满目触心扉。

 

()

祖坟斯山数百年,

清明参拜众纷然。

从前盛况成追忆,

今后安排赖哲贤。

 

  如今,在国家将清明节列为法定假日,而深得人心之际,我们的祖先赢得了六十年来第一祭,我们后裔也以此为己任,了确了一桩心事。但挖掘、弘扬包括姓氏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体现时代精神的路,还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徐志诚宗亲来稿综合整理)

 

 

岳西都公裔孙举行隆重祭祀

    阴历320日,时值春分,岳西县徐氏都公后裔代表齐聚来榜河徐老层,隆重举行了祭祖活动。

  都公,字敬庵,为凰冈十八世祖(万三公八世孙),明万历年间由禀生选拔贡元,任南京工部提举司提举。公品德高尚,为官清廉,老谱记载:“公兼管漕运,得剩银三千余两,尽行解上,七院旌之,有德政碑建于南京下关,卒于官,上嘉忠廉,厚葬之,且锡碑。”都公生三子,长为自兴公,其后代主要居住于潜山县黄泥、黄铺等地。次为自英公,后裔主要居住于岳西县来榜、天堂、五河等地。三为自奇公,后裔主要居住在潜山县石龛、彰法山一带。都公夫妇原葬于潜山彰法山虎形。因修合九铁路,规划的路线穿越都公坟地,经族众代表商议,决定迁葬。一九九三年春,将公妣遗骸移葬于岳西来榜河徐家老层背后坟地中,坟茔修造完工时,曾举行过大规模的祭祀仪式,此后,每年春分到清明期间,各支宗亲均自发前来祭扫,今年各支宗亲相约,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上午11时左右,祭奠仪式开始,宗亲代表向祖坟敬奉祭品,献花插标,化纸敬香,燃放鞭炮,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向都公夫妇坟墓三叩首。接着,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会顾问,岳西县徐氏宗亲联谊会负责人之一徐绳武宗亲宣读祭文,并作了重要讲话,他说:今天我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祭奠我们的祖先,目的是报本思源,追念先人的事迹和精神,发扬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响应十七大号召,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而尽自已一份力量。民族节庆蕴蓄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民族、家族的伦理道德和礼仪交往方式,具有加强交往,联络情感的作用,具有凝聚群体促进和谐的社会功能。清明祭祖,慎终追远,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徐绳武宗亲还希望广大宗亲积极参与族务活动,为联宗睦族、弘扬祖德,尽心尽力尽责。大家对他的讲话报以热烈的掌声。岳西县徐氏宗亲联谊会主任徐承钦宗亲就续修家谱、整修万三公坟茔、合修宗祠等项族务做了简要通报和说明。

  仪式结束后,大家兴致勃勃合影留念。整个仪式,庄严朴实,不尚奢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徐家老屋及其附近的宗亲在这次活动中,不辞劳累,热情接待,令人感动。特别是徐绳武宗亲,已年近八旬,为筹备这次活动,搞好接待工作,劳心费力,周密安排,其奉献精神,实在难得。

               

                                                                                                                                       (徐礼良宗亲来稿摘录)

 

望江《孝感堂》徐氏清明祭祖简报

  清明扫墓祭奠祖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我们《孝感堂》徐氏在外地工作的或迁徙在外地居住的宗亲,清明节前都要回乡参加清明祭祖活动。

  今年二月廿二日(公历三月廿九)这一天上午,来自各地的男女老幼宗亲,都齐聚在吴冲徐氏祖堂。祖宗龛内供奉着祖宗牌位,左右两边墙上挂着祖宗裱像和书写的自升翁公至希字派的祖先名字的牌位。在牌位前香案上供奉着孝感堂《徐氏宗谱》。点着蜡烛、摆着三牲、插着鲜花、纸花、挂着纸旗。全体裔孙在年长者的导引下,燃放鞭炮,鼓乐齐鸣。男女老少一同跪拜,先敬天地,后祭祖先。依次进行。礼毕后,后生抬着清明箱,扛着清明旗,敲锣打鼓,吹着唢呐,全体裔孙,排着整齐队伍,到各个祖坟山上去祭奠先祖。

  今年清明节是第一个法定节日,国家规定,清明节放假三天,因此较之往年做清明有所不同,参与者有三多:即工作人员多,学生多,务工人员多,因而今年比往年更隆重。

 

                                                              (徐达政宗亲电讯稿)

 

 

塑像祭英烈

  祭祀是清明节的主色调,但它不仅仅是扫墓,而要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今年清明节祭祀活动花样增多,塑像祭祀是其中的一例。

  潜山县槎水镇良冲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做出重要贡献,但在一九四九年初就英勇牺牲的徐洪海宗亲,早被政府认定为革命烈士。过去几十年,国人、乡人、族人及其后裔每逢清明节都是以焚香化纸、跪拜、三鞠躬去祭祀。近年来,其子徐基洋(徐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率领全家在墓旁树立了一尊汉白玉的塑像,向世人凸现出烈士生前的形像,藉以尽孝感恩,寄托哀思。 

  今年,是烈士诞辰90周年,44日清明节这一天,来自南京、岳西及本县各地的宗亲代表和烈士后裔数十人,隆重举行了“徐洪海烈士塑像”揭幕仪式。“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岳西县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负责人徐继达、徐承饮、徐松苗、徐金发等参加了揭幕式,并分别敬立、敬送了“青山烈骨共千秋”的纪念碑和花篮。这一活动,充分体现了清明的文化味,使人们更加怀念为家庭、家族、为社会而光荣牺牲的烈士。彰显“家国天下”的情怀。

 

徐洪海烈士生平简介

  徐洪海,字龙祥,号发喜,化名徐源、洪源、岩松等。于公元一九一八年腊月十五日出生于天柱山北麓的一个石匠家庭。幼年读过两年私塾,他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十二岁童年时,跟堂叔徐东明参加革命,为红军传送情报、站岗放哨。由于他的聪慧机敏,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红军大部队奉命转移后,他留在地方,秘密发展农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一支几十人的农民武装,在他的带领下,革命斗争的火焰越烧越旺。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他把自己领导的农民武装,全部交给共产党大部队统一安排,自己则于一九四二年在水贵秘密参加新四军江北纵队,任中心县委地下交通员,搜集情报。一九四六年进入解放战争后,他被编入刘邓大军先遣部队游击武工队,担任侦察员,同年被任命为槎水区干队队长兼副区长。一九四八年升任县大队副大队长,负责军事及安全保卫工作。凭着他对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对国家和人民的真诚热爱,面对驻扎在该地区的国民党强大的反动武装,毫不畏惧,他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机智勇敢的战斗方法,扰得敌人损兵折将,大大削弱了敌人的军事力量,为后来大军渡江,解放全中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业绩曾受到军政方面多次表彰,同样也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一九四九年正月十三日,他正在槎水马口山朱家茅屋秘密召开有关人员会议,为刘邓大军渡江收集军用生活物资时,被国民党还乡队大队长储俊带领的队伍将其逮捕,经过一个多月的残酷审讯,他仍坚贞不屈,于同年二月廿三日在冯娘庵附近山溪边被国民党反动武装还乡队残忍地活埋而壮烈牺牲。时年仅三十岁。他丢下年仅二十三岁的妻子杨凯林,两岁的儿子基洋,三个月的女儿水琴。此情此景悲惨至极。

  洪海公虽英年早逝,可他是为着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他的死重于泰山,他的一生光辉灿烂,他的精神永激后人。有四言诗概括洪海公的一生:

 

聪明好学,正直善良。

报国为民,英勇顽强。

牺牲壮烈,千古流芳。

英雄事迹,百世颂扬。

 

                                   2008年(戊子)清明节

 

 

宿松梅林徐氏修谱庆典、清明祭祀两相宜

  宿松县梅林徐氏宗亲于2008年清明节,举行了六修家谱庆典,同时举行清明祭祀。

  六修宗谱庆典,在新落成的祖堂举行。祖堂一进三重,两边有厢房四间,上堂正面墙上安置着列祖列宗之牌位,两边摆放着松柏鲜花,象征着祖德流芳,正上方悬挂着用红布制作的“松兹梅林徐氏六修宗谱庆典”巨幅会标,两边墙上挂满了贺匾贺联,大门两旁张贴着“宾朋贺六修情深意厚,和皆近百世源远流长”的大红对联。门前广场四周,彩旗飘扬,风吹旗动,好象在招手,欢迎四方来宾及远地归来的宗亲。

  上午十时整,庆典活动在鼓乐礼炮声中开始,梅林徐氏子孙集聚一堂,除本地宗亲外,在宿松县城的徐氏后裔也悉数到会,尤其是原宿松县财政局退休干部徐敬苍宗亲,高龄近八十,患有重病,行动不便,在家人的搀扶下亲临盛会,还有远在安庆、合肥、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徐氏后裔,回归故里,参加盛会。

  庆典活动由六修宗谱纂修原灯塔中学校长徐明华宗亲主持,嘉宾有地方贤达原许岭中学校长何寿南先生,张泽华先生,甘霖村村委会主任张建平先生。宿松县徐氏宗亲会送来贺信,县城南门支族徐子僖宗亲偕徐绍光、徐传书宗亲送来贺诗贺联,亲临盛会。

  首先,是六修宗谱的督修,原宿松县委副书记、安庆市教育局正处级督学、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名誉主任徐瑶东宗亲发言,他简介了六修宗谱的过程及意义后,满怀激情地说:是泊湖水养育了我们,我梅林徐氏支族虽然人丁不过八百余人,但历年考上大学的就有近百人,这是我徐门的光荣与自豪,也是诗书传家的家风绵延。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不忘祖德,我们将更好地努力工作,来回报家乡,报效祖国。

  然后,由族长、甘霖村党支部书记徐勤学宗亲宣读富有荣辱观的族规族训,接着,来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我祖高风厚德,六修人文荟萃,盛况空前。随后,是举行祭祖典礼,由廿六世孙徐光大主祭,徐绍光、徐传书宗亲赞礼,徐玉爱宗亲宣读六修祭祖文。全族子孙三叩九拜,感念祖宗大德洪恩。

  最后,是六修宗谱的发放仪式。整个庆典活动,简朴而庄严。

  庆典仪式结束后,徐氏子孙三百余人,浩浩荡荡,彩旗舞动,鼓乐喧天,到楼花苑迁松始祖瑾一公墓地进行祭祀,再到沈家铺二世祖墓地进行祭祀。在庄严肃穆的祭祀中,寄托着子孙对先祖的追思。

 

                                                      (徐玉爱宗亲来稿摘录)

 

瞻仰始祖  探索渊源

 

氏源流简介

 

 

  陈姓有人口5400万,列为全国第五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南方地区多陈姓。在台湾、广东两省,陈姓约占本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

  陈来源主要有五:一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为虞舜后裔。相传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曾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在今山西永济南,原出历山,西流入黄河)边,按照当时的习俗,其后子孙便有以地为姓的,称妫姓。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一带),还把女儿太姬嫁给他,妫满为陈侯,谥号为胡公,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十世孙陈完,陈国内部发生了一场争夺王位的斗争,陈厉公的儿子完怕株连自己,便出奔到齐国,被陈姓始祖——陈胡公   恒公任命为工正(掌管制造器械的官)。陈完之后传五世孙陈桓子,仕齐为大夫,因食于田,遂改田氏。至七世孙田常时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公元前404年田常之孙田和废齐君自立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田齐”,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至十五世孙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国灭后田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即:升、桓、轸。其中,轸逃到楚国,后来还做了楚国的丞相,被封为颍川侯,因举家迁到河南颍川(今河南禹县),而恢复陈姓。陈轸生陈婴,居大梁(今河南开封),为秦东阳令史;颍川陈氏是陈姓中最大的一支,这一支普遍被认为是陈姓人的共同祖先,史称陈姓正宗。二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为氏姓陈。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阳武或颍川者,出自陈湣公之长子陈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陈湣公次子温之后陈琏。三为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史称万年之陈氏。四为刘矫的后裔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五为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史称河南洛阳陈氏。

  陈姓郡望主要有颍川郡、汝南郡、下邳郡、广陵郡、东海郡、河南郡、武当郡、新安郡、庐江郡、冯翊郡、京兆郡等。以上十一个郡望,其多为颍川郡望的分支。在陈姓郡望中,以颍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为其五大郡望。

  陈姓的堂号,有以郡名命名的,如以上十一个郡望亦即是陈姓的堂号。另外,还有取其德传家或是勉励后世的,如“德星”、“德聚”、“渑武”等。

  陈姓的族人在秦汉之际,主要集中于北方广大地区,并形成了以颖川、汝南、东海等为中心的繁衍区。魏晋南北朝时,陈姓便开始大举向南推进,并迅速地得以向各地繁衍,形成了以下邳、广陵等为中心的繁衍地带,以至陈姓子孙遍及了长江与粤江之间,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一带。唐初,已有陈姓迁入福建,先是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叛,屯兵戍边,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其子孙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的主要来源。后有唐末陈姓族人随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的农民起义军进入福建,还有原居陕西长安的陈忠,其子陈邕,官居帮太子太傅,为宰相李林甫所排挤,初居兴化,又迁至漳州。在宋、元之间,陈姓族人由福建迁入广东。宋代之时,陈姓就已从福建或广东迁入越南,并建立了大越陈朝,共传八世十三王,历时一百七十五年,如今陈姓是越南十大姓氏之首。历代都有陈姓迁入湖南,尤其隋、唐及元、明、清三朝年间迁入者最多,他们十之八九来自江西,主要分布于长沙、邵阳、岳阳、桑植、安仁、宁乡、石门等市县。今日,陈姓在北方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安徽、陕西、河北等省;南方主要集中于福建、广东、湖南、四川、台湾等省。

  在我国历史上,陈姓向来族大人众,历来名人也相当不少。第一位当推陈完,他的子孙在春秋末年,最终取代姜姓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末有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汉时有丞相陈平。西晋史学家陈寿,蓍《三国志》六十五卷。南朝有陈霸先代梁为帝,建立陈朝。北宋时陈曰照建立大越陈朝。近代有民族资本家陈启源,曾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有民主革命者陈天华。现代有中共第一任党的总书记陈独秀,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赓大将,爱国华侨陈嘉赓,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等。

 

 

氏源流简介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人口有370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在全国分布极广,尤以长江流域的省份多杨姓。

  杨姓起源主要有三:一为出自姬姓。周灭唐(其地约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羊舌辖有铜、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肸、鲋、虎、季夙。其中第二子肸,字叔向,又称叔肸,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杨姓始祖——杨伯侨  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洪洞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二为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三为他族他姓改姓杨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平城南迁都洛阳后,因实施汉化政策,其中有一支原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据《晋书》所载,氏族有杨氏,世居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洛谷镇)。广东梅州杨氏,原为林姓,居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第七代祖远绍迁梅后易杨姓。据《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后改杨氏,等等。

  杨姓郡望主要有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等。弘农郡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天水郡相当今甘肃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河内郡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杨姓的堂号较多,其中主要堂号有“四知”、“清白”、“衔鳝堂”、“三鱼单”、“弘农”等。在杨姓堂号中“四知堂”为最多,最为著名。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东汉时,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曾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清廉风范,受人敬仰,故今杨氏多言出自杨震之裔,望出弘农、天水、河内三大郡,其后子孙立“四知”为堂号,以此纪念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杨震。

  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至秦汉之际,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此后便在河南、陕西两省间形成了杨姓历史上第一个郡望,即“弘农”。据有关资料所载,该郡杨姓族人,最早居住在华阴县潼乡习仙里,即今陕西华阴卫峪凤凰岭一带,历史上著名的“四世三公(杨款、杨彪、杨修)、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等都出在这一地方,这里实际上成为了杨姓人最重要的圣地之一,也是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早在春秋战国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因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氏大举南迁,至宋代起,杨姓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于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一线。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直至遍及全国各地。

  在我国历史上,杨氏出了不少知名人物。东汉有太尉杨震(弘农华阴人),其人勤奋好学,博览群经,教学二十年,时称“关西孔子”,曾有鹊雀衔三鱼单鱼飞集讲堂。后历任涿郡太守、荆州刺史、司徒等职,“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汉末有文学家杨修(弘农华阴人)。南北朝周时有丞相杨坚,杀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唐代有杨炎、杨国忠等十一位宰相,还有盛极一时的杨贵妃之家。北宋有名将杨业世家。南宋有诗人杨万里。清末有维新派杨锐、杨深秀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近现代杨氏名人主要有民主革命家杨卓霖,毛泽东夫人、革命烈士杨开慧,无产阶级革命家、东北抗联领导人杨靖宇,国民党爱国将领杨虎成等等。

 

 

新华社电讯

  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有利于人民群众开展各种与节日主题内容相符的活动。

                                                (原载20071217日《安徽日报》)

 

 

潜、桐、怀、岳、市郊沙河徐氏同祭祖

 

  在国家规定清明节为法定假日的戊子之年,潜山沙河竹牖公分布在桐城、怀宁、岳西、市郊、本土等地约计4万多后裔,在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前后,有1500余名宗亲,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分别到始祖竹牖公墓茔举行祭祀活动。

  竹牖公,是徐氏106代传人。元末明初迁潜。谢世后,安葬在潜山黄鹤塘棋盘地,被人们确认为山旺、水旺、人丁旺、财旺这块风水宝地上。

  几百年来,除文革时期外,本地宗亲举行清明祭祀从未间断。在国家规定为假日之年,更是盛况空前。328日安庆市郊100余名后裔,首次慕名而来,他们以很文明的礼仪,如献鲜花、三鞠躬,举行祭祀;329日,本支分布在怀宁金拱的伯灿公裔,在徐洪旺、徐洪高(82岁)、徐造明等宗亲带领下,乘50余部车辆400余人,挂着“徐氏祭祖”的标牌,前来祭祀;44,本支分布在桐城市徐家漕后裔,在徐生怀、徐建斌宗亲带领下;分布在岳西的徐积友宗亲一行,会同本土宗亲,约800人,按传统和现代文明的礼仪举行祭祀;此外,还有零星祭祀人群约计有200人。

  今年清明祭祀有几个特点:一是心情舒畅,有国法保障,大大方去祭祖;二是不约而来,自觉祭祖;三是参祭人比往年多得多;四是传统祭祀和文明祭祀相结合,文化味、宗情味浓;五是城里在职人多,国家给了清明节假日;六是老年人尊祖敬宗情更浓。桐城徐漕近80岁的徐建斌宗亲,不仅自己上阵,还同老伴偕五个儿子和几个孙子三代共祭祖。   (徐基茂宗亲电讯稿)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便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他充饥,救了重耳一命。

  19年后(公元前636年),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中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子介子推。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西南)。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得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却仍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颗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以此来纪念介子推,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癸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介子推死时抱着的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奠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时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的4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摘自本年331日中国电视报)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