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三十四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三十四期
 

Word电子文稿)  

2008年3月18日

 

 

 

 

春节联谊乐融融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教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人,基础在养,重点在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先哲的教诲,道出了“敬”之于“人”的重要性。敬是一种亲情,一种眷恋,一种温馨,一种精神上的关怀。让我们一起“孝”迎新春吧! 
   
——摘自《人民日报》22日廖廓先生文章《“孝”迎新春》

  年前,一场大范围、长时间、近百年一遇的雨雪冷冻的恶劣天气,造成了很大的灾害,但冰天雪地阻止不了我们中国人“回家过年”的传统习惯。去年腊月底,来自北京、南京、上海、武汉、广州、合肥及本省各地徐氏在外工作的宗亲,不畏严寒,有的携儿带女,在途中受阻数日,终于如愿以尝,回到了家里“吃年饭”。

    暂设在潜山的“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秘书处”,“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处”(以下简称两会秘书处),及时掌握信息,抓住一年一度的机遇,分工负责,登门拜访或互访;对未返乡的部分宗亲,则电话拜访、贺年并听取意见。据统计,春节期间,他们同本籍在外工作的26位宗亲,开展了联谊活动。其中面对面互访交谈的12人,电话拜访、贺年的14人。

    利用传统佳节,与本籍在外宗亲开展双向联谊,尚属首次,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身临其境者,深感亲切和谐,其乐融融。

    探亲是传承孝道的体现 回乡者,皆因根在本土,其直接因素多为陪父母“过年”,以尽儿女的孝敬之道。在联谊交谈中,许多宗亲都有很高的的素养,谈吐非凡,他(她)们认为:孝是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道是祖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陪老人吃年饭,是吃在嘴里,孝(笑)在脸上,敬在心里。”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徐礼华及其丈夫丁仕苗(武大测绘学院院长)先生,不仅在经济上赡养父母,而且在精神上非常尊敬双亲。去年腊月廿八回乡,自驾车冒着大雪将居住在山区槎水镇的双亲徐皖南夫妇,接到县城,同弟弟一家人欢度春节,共叙天伦。

  通过互访 有益联络 “两会”自2005年成立虽已三年,但因媒体不畅,在外工作宗亲,多有不知。两会秘书处,对本籍在外宗亲更是知之甚少。春节联谊,双向效果较好。如北京国家某部委计财处长徐英国宗亲,大年三十偕同三兄弟到县城拜访两会负责人,亲切交谈后,不仅自己承诺为族事尽心尽力,还当面交待在乡弟弟徐英明,同两会秘书处加强联络,多办实事。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总经理徐席东,春节前返乡,腊月廿八专程寻访“两会”,当晚同继达、英先、海韩等宗亲相互交谈,他对家乡成立联谊机构及今后工作设想表示赞同、支持。

  厚望早日建成文化园 不论当面互访,还是电话拜访,在外工作的宗亲,同在乡宗亲一样,都十分关注文化园的筹备情况,无不厚望早日建成。南京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徐赵东,问询文化园筹备近况后,再次表示:作为徐氏子孙,责无旁待要邀集有关宗亲,待选址、征地落实后,搞好设计工作。在北京工作的徐迅、徐英泽宗亲认为:建文化园,有益于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添砖加瓦。继北京徐文中宗亲给文化园捐资10万元后,春节前,北京徐世全将军,亲自汇寄给文化园筹备款5000元。有位宗亲高兴的说:“这不单纯是货币量,而且是精神加速器。”

  肯定成效 鼓舞士气 联谊谈论中,在外宗亲,对去年族务工作三件大事褒语较多,这当然是一种鼓励。一是去年331日组织赴江西凰冈“千年第一回,千人共祭祖”活动。参与祭祀的老年宗亲,在子女回家过年之际,滔滔不绝,畅谈祭祖盛况。出于血缘本能,子女洗耳恭听,连声称道;二是对“米”寿(八十八岁)以上老人,进行慰问表彰,在外回乡宗亲认为:是深得人心之举,是传承中华民族孝道之美德;三是从皖西南,从潜山走出去,上门去加强联谊。徐赵东宗亲认为:在北京成立“潜山籍在京徐氏宗亲联络组”好,便于联谊、沟通。我力争在南京也成立相似机构。

    《族务通讯》办得好  两会秘书处特意给春节返乡宗亲各赠一本《族务通讯》2007年合订本,很受欢迎。他们认为这是独此一家的产品。北京徐英国、徐爱民二宗亲互访时,接到合订本后,当即各交给徐英先秘书长人民币100元,作为今后三年的征订费,希望长期办下去,越办越好。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徐自强老教授,本属赠送者,他却寄来人民币30元征订费,以示支持鼓励。湖南徐颂庭夫妇,春节寄来贺年片,并附“贺族务通讯期刊四周年”诗一首(见本版)表示祝贺。电话拜访、贺年中,浙江徐海棠、合肥省委大院徐礼周、铜陵徐累苗、安庆徐际楼、枞阳徐守先等宗亲,都询问《族务通讯》近况,如新一年办不办?怎么征订?有的说这是我们家族唯一的媒体,勉励要办好。潜山徐基洋及其子徐赵东(南京),春节交谈中认为:从33期起,“族务通讯”在第三版上开辟“百姓祖迹”专栏,好!“百姓一家,根在华夏”。各个姓氏,都有各自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小报传输百家姓氏文化,更显得小中见大。

                        

                                                                               

 

潜山徐氏研究会召开年会

  20071216日,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在潜山大饭店召开了2007年年会。本会正副会长、顾问、常务理事,在潜联络组长,“文化园”筹备组成员共三十余人出席。

  大会由常务副会长徐松苗主持,副会长兼秘书长徐英先作年会报告。他首先认真客观地总结了二OO七年度的工作,对二OO八年的任务提出了初步意见。对本年度“研究会”和《族务通讯》编辑部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通报。

  与会人员对年会报告进行了认真讨论,大家涌跃发言,充分肯定本年度工作,卓有成效。尤其是215日族贤代表恳谈会;清明祭祖;拜望、表彰八十八岁以上米寿老人;走出本土,赴北京、滁州开展联谊,协助皖西南筹委承办《族务通讯》等方面工作。对下年度族务工作表示赞同,但也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如突出重点,抓紧筹备文化园,加强徐氏历史文化研究,充分发挥联络组作用,把工作做实等(年会报告,另发)。

  最后徐继达会长作了简要讲话。他认为:研究会过去一年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外向性工作有创新、有成效;新一年要优化外向性工作,强化内向性族务。要完成下年度任务,他再次强调本会同仁:要有坚定的使命感;要有不怕吃亏的奉献精神;要有扎实办事的工作态度;要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庆贺《族务通讯》创刊四周年

 湖南  徐颂庭   陈国廉

  

《通讯》创行满四春,  编辑诸君费苦辛;

费力劳心勤采访,     酌字斟章细缀拼。

刊期已逾四乘八,     讯篇超越三百零。

惠我中华徐氏裔,     祝愿刊人皆寿星!

 

 

 

 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07年工作小结和08年工作要点

  07年已经过去,08年即将到来。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在大家齐心努力下,又走过了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有特色、有创新,步伐平稳,效应突出。
 

(一)二○○七年工作小结


  一、协助皖西南承办《族务通讯》。在各地宗亲的关心、配合和支持下,族务通讯编辑部同仁,不计报酬,勤奋笔耕,使小报的质量不断提高,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更新,发行量不断扩大。目前发行范围已达
20个省市和地区(含港台),发行量已近500份。07年出版8期,完成了预定计划,且期期各具特色,使其成为各地宗亲联谊和信息传播的纽带。

  二、配合皖西南举行了大型的江西凰冈祭祖活动。331日,研究会组织了25位宗亲与安庆市区、岳西、望江、宿松等地的宗亲共100多人,分乘十多辆车前往凰冈,与当地宗亲一起举行了近千人史无前例的祭祖活动。这次活动既告慰了祖先,也激活了后裔们的报本思想,加深了皖赣两地宗亲的情谊。

  三、健全了机构,充实了队伍。422日的理事扩大会议上增补和调整了领导成员,成立了9个联络组,后来又相继在本地和外地增加了4个联络组,其中本地两个(源潭和黄铺),北京和滁州各一个。这些联络组形成了宗亲联谊和交流信息的平台,凝聚了潜山籍的外地宗亲的血缘和亲情。

  四、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尊老敬老活动。从4月份起,全县范围内慰问了近50位“米”寿以上老人,对社会上敬老养老之风的兴起,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宗亲看了31期《族务通讯》后,赞不绝口,一致认为这项活动开展得好,对年轻一代孝敬长辈的教育,对促进社会和谐,都有着特别的意义。县内外的一些宗亲还写了诗词对这一活动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颂。

  五、文化园正在积极筹备。在常务副会长兼文化园筹备组长徐松苗的领导下,千方百计寻求解决“三个障碍”。多处选定园址,后因土地案件而暂停。

  六、加强了与外地宗亲的联系和互访。104日的巢湖之行,1023日的北京之行,1116日的滁州之行,陕西榨水宗亲的来访,安徽庐江、和县、望江、岳西等地宗亲的来访,达到了与外地宗亲的互访、互学、互补、互促的作用,交流了信息,同时为外地宗亲的寻根访祖提供了方便和有关资料。特别是北京之行,拜访了10位潜山籍在京的族贤,他们都是在京的佼佼者。通过座谈,达成了共识,他们一致表示赞同并支持研究会的工作。

  七、广大宗亲的亲情不减。尤其是鸡子河、沙河三乐堂分支的乐忠公裔,不仅把各自支谱修好,并赠了一套全谱交研究会存档。

  存在的问题:一是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基本上未正式启动。九都、沙河两支族的支谱续修进展缓慢;二是宣传发动未到位,基础工作尚待加强。
 

(二)二○○八年工作要点


  针对两年来的实际情况和目前的现状,对今后的工作有必要从总体上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虑。目前有不少老年宗亲,由于归宿观念日益加重,迫切希望把宗祠、联谱尽快修起来,有的带着病体,打电话、写信甚至亲自跑到梅城询问情况,催促尽快行动。对此,首先我们要珍惜爱护这种尊祖报本的亲情,同时又要审时度势,考虑客观因素,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因此,关于研究会的三大任务,整体上是否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比如
3-5年多方开发、打基础,5-10年具体实施,10-15年基本实现。根据这一总体设想,宏观上作好总体规划,微观上分步实施。

  08年要联系实际,贯彻中共17大提出的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工作中要加强内功建设,在务虚的基础上,加大务实的力度。主要抓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集中主要精力,加强文化园的筹备工作。文化园是硬件建设,它最易统一族人的思想,最能凝聚族人的赤心和亲和力,是众望所归。08年要抓选址征地,按国家土地政策,通过各种方法,力争选定办好;文化园基金的正式帐户已落实(见本刊四版帐户)。按北京宗亲的建议,以徐文中宗亲捐献的十万元基金为起步,发动广大宗亲自愿拥跃捐资。文化园筹建工作力争在1-3年内有新的突破。

  二、加强联络组的建设,充分发挥联络组的职能作用。联络组是研究会联系全县广大宗亲的桥梁和纽带,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的主要职责初步确定为:

  1、承办研究会交办的任务;2、掌握本地区徐氏宗亲的基本情况(族谱、人口、各界名人、“米”寿以上老人,族务人才等);调查登记本籍在外地工作或创业的知名族贤;3、督促本地区支谱的续修;4、联络族务骨干。

  三、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力争启动文化丛书和联谱的编纂计划或纲目拟草。继续指导未修支谱的分支,搞好续修工作。在物色到合适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文史班子。

  四、继续协助皖西南承办《族务通讯》。广泛吸取读者的意见和相关报刊的经验,拓展栏目,改进版面,使其更具特色,更具资料性和可读性。

  五、加强资金和财务管理。研究会和《族务通讯》经费的收支做到每月或每两月一次清理和小结。文化园帐户上的资金专款专用,在文化园未启动征地和规划之前,无论何人何事不得动用一分钱。

  六、落实办公和资料室,加强资料管理。目前的碰头会办公室,人员进出嘈杂,又缺乏书橱,已收集的谱牒资料,容易散失,因此,须设法解决资料室及专用书橱,作到所有资料件件登记上册,分门别类归档。

  总之,08年及今后的工作任务很艰巨,困难不少,而且有些事可能还很辣手,但同时要看到希望,这就是广大宗亲和族贤们的热心参与和积极支持。所以全体领导成员都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知难而进,齐心协力地朝着既定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望江县筹委会召开组长会议研究当前工作

  2007126日,望江县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召开各分支筹备组长会议,有六位组长到会并分别发言回报了本组的活动情况。会议由徐刚主任主持,名誉主任徐灿生到会并讲话。

  会议回报交流了各分支近期的工作情况,常务副主任徐芸生简要回顾了前段活动重点:总的看来,大部分小组的活动经常,有声有色,搜集整理了资料,筹措了资金,有的小组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充实了班子,加强了走访和联络。但也有少数小组基层组织不落实,工作只能靠一两个人做。通观全局总的形势显得有一种“徐徐前进,慢慢腾腾”的感觉。究其原因有四个不足:一是认识不足;二是力量不足,特别是写作力量不足;三是资金不足,有的小组人口较多,捐献资金较少;四是经验不足。对此他强调: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解决一些模糊思想。其次要抓紧春节前后有利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动员有经济实力的有志之士捐资助力。第三要在实践中发现人才,组织编写力量,更新思路,探索方法,把编修联谱这件大事抓好。

  名誉主任徐灿生听取大家的发言后,作了重要讲话,他特别强调:①大家对原定三年完成修谱任务的大目标要明确,时间不等人,要事事抓紧,时时抓紧,抓而不紧等于不抓;②当前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宣传发动,解决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会迎刃而解;③对人才问题要放宽视野,挖掘人才,组织班子,交待任务,定人定责定时完成;④领导成员要树立信心一抓到底,无论是抓资料,还是抓资金,都要瞄准对象,讲究方法,下力气把它抓到位;⑤抓资金不准搞平均摊派,一定要坚持自觉自愿。

  徐刚主任最后要求,对既定的任务,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落实好会议决定的事情。

 

                                  (选自《雷阳徐氏》第十一期,略有删改)

 

 

珍藏族谱礼赞

庐江  徐济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名塘徐氏发祥地后徐村,首次见过10修宗谱。趁饭余茶后,阅读一篇序文,并将“铜坑山份”几代家祖叙记略览一遍。因教学工作繁忙,匆匆而过,只知姓氏有谱牒而已。

  后来,由于“扫四旧”狂飚席卷城乡每个角落,本地区所有各氏族谱,均被收缴,付之一炬。我徐姓族谱有存者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听说邻里夏姓、沈姓、翟姓………编修族谱。我一时心动,多方打听:徐姓有否存谱。因我常年固步于家乡僻地,孤陋寡闻,未能如愿以偿。

  二00七年春某日,乡里宗亲於清、於群、济适、经章、於传等人,突然驱车登门,宣告我名塘徐氏十一修家乘一事,真是喜出望外,激动异常。

  时隔不久,喜讯频传。首先是“顺港河份”,某某老人献出十修宗谱全卷三十二本。紧接着“驼腰树份”济应又献出十修宗谱三十二本,“墩子颈分”献出九修宗谱总序两本。更为可喜的是“埒埂份”大胜,济平同时献出九修宗谱一本,十修宗谱三十二本。特别值得称赞的是“驼腰树分”济强身为国家教师,虽蒙受二十余年不白之冤,但珍藏宗谱之心,却矢志不渝。一九七六年春某日,夜深人静,召其堂弟济应於家中,语之曰:我家四代人保存徐氏十修宗谱一部,至今已五十余年;今我已年老体衰,特把这一重任委托於你,妥为保管;他日若逢盛世,吾族续修宗谱,当有重用。济应果不负兄所望,连夜移谱箱于家中,藏于密室,今日正好献出。

    要知道:宗谱是吾族之家传瑰宝,是当代族人寻根溯源之重要历史资料;是现代社会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十一修宗谱不可缺少的依据。

      阅谱容易,当知昔日修谱藏谱之艰辛。九修至今已一百一十年,十修也有八十二年。几乎跨越五代人之时空。很明显:他们是用五代人之心血,百年如一日,五代同一心,把族谱毫页未损地保存下来的。谱册是难于保管之书籍,它水火不相容,稍一不慎,就会化为乌有。修谱难,藏谱更是难上难。

  纵观中国之现代史,从廿世纪初叶,直至七十年代末,或战火纷纷,或政乱迭起,或洪水泛滥,或久旱无收。天灾人祸,侵扰连年。特别是八年抗日,中华民族处於生死存亡之秋。一九四一年,日寇强占盛桥、沫集等地,实行“杀光、烧光、抢光”政策,扫荡所至,十室九空,人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背井离乡。我们先人在那样的恶劣环境下,居然能够做到人在谱在,执着始终,毫不动摇。谱或藏于密室,或窖封于地下,或转移于安全地方,或随身携带于箱笼行囊中。总之,他们达到了藏而不露,秘而不宣,处惊不变,临危不惧、神鬼莫测的精神境界,才能将谱册完好地保存下来。这是他们崇高的尊宗敬祖品质的集中表现。这是他们坚韧、智慧、勇敢性格的结晶。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承前启后的耀宗精神!也是无比高尚的奉献精神!他们不愧为华宗后裔之骄子,当代族人之楷模。

  行文至此,感慨万千,珍藏族谱,功不可没。特书礼赞,激励后人。

 

                                                         (摘自庐江名塘徐氏《谱务简讯》第5期,略有改动)

 

 

怀宁县徐氏衍秀堂基金会召开年会

  2008216日(农历正月初十),怀宁县秀山乡西涧村徐氏衍秀堂后裔,在春节城、乡宗亲团聚之日,由基金会副主任徐旵主持,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年会。出席年会的宗亲,相互贺年问好,奉烟敬茶,和谐融融,亲情有加。会上回顾畅谈了本族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沟通城乡宗亲近年工作、生活等情况;清算、公布了本会资金收、支帐目;总结了本会成立十五年的成效及第三次捐资问题;商定了在基金会内设“励秀奖”等有关事宜。

  年届七十又八,该会名誉主任徐继达以亲历、亲见、亲闻的具体事实,畅谈了本支十一世祖乐案公因经济生活所迫,于清雍正年间由高河徐家咀迁居独秀山的开拓精神;十五、十六世祖以勤俭、诚信为本,保农、促商、尚文的治家、兴族、报国的成功经验;生、贵两代先祖以人为本,注重开发后生智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观;生秀公两次主修宗谱,尊祖敬宗睦族的孝道典范等。

  总之,200多年来,这支族裔立志兴业,诚信处世,积极向上,和睦乡邻。听到这些介绍后,宗亲们表示:要了解历史,珍惜遗风,传承美德。      (编者)

 

 

2万多姓氏

今剩4000

  根据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统计,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姓氏达24000多个,但目前能找到的只有约4100个姓。据华夏姓氏研究会会长赵启孺介绍,从规律上看,小姓消亡,大姓兴盛是必然规律。

  据统计,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在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目前,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

 

                                                    (摘自2008121日《中国剪报》)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