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二十二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二十二期
 

Word电子文稿)  

2006年10月28日

 

 

南州徐氏千名代表云集南昌

隆重召开《徐孺子文史源流研究室》成立大会
 

    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家族文化里,吾人既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土吾民之悲欢离合、之生灭盛衰、之死去活来……
       
录自徐建华著《中华姓氏通史徐姓卷》导语

   会议决定:重修南州徐氏大成宗谱;保护、恢复、重建高士墓;重建高士祠 

  江西南昌,古称南州,是东汉高士徐孺子的故里。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撰写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滕王阁序》中,开篇就高度评价南昌是物化天宝,人杰地灵,即天、地、人“三才”俱备,和谐发展的神圣宝地。

  今年九月十六日,时值金桂飘香,秋高气爽之际,南州徐氏千位代表受全省100多万宗亲的委托,云集中国历史名城-南昌,兴致勃勃的参加“徐孺子文史源流研究室”成立大会。

  大会在赣江之滨--南昌蓝天学院大礼堂隆重举行。是日,校园内一反往日的宁静,来自全省各地秋装整洁的人群,款式各异的大小车辆接踵而入,大礼堂门前排成八字形的礼仪小姐以及省文化厅等机关、学校敬送的数十个花蓝拥成的花海洋,俨然一派和谐吉祥的节日气氛。主席台的上方挂着很显目的徐孺子的遗像,台前悬挂着:“东海家声远,南州世泽长”引人悬念的对联。在台上就坐的有:省文化厅、省谱牒研究会、省档案局、省广播电视局、丰城市人民政府、蓝天学院的领导以及来自省内外、海内外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和宗亲代表。

  上午九时整,大会在鞭炮声中隆重开幕。首先,向徐孺子遗像和民国二年撰修的“南州徐氏大成宗谱”三鞠躬;接着,省谱牒研究会副会长王炯尧先生宣布: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关于成立徐孺子文史源流研究室”的决定和研究会主要领导成员:

   主 任:徐 杰

   副主任:徐海林 甘家旺 徐荣华 徐集祥

   秘书长:徐反根

  其它领导成员(略)

  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徐月良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在大会上致贺词和发来贺信有:省档案局信息处副处长陈阿义,丰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江若兵,蓝天学院副院长章新蕾,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徐光台,省政协委员、教授徐树生,省广电局纪检书记徐吉玉以及兄弟姓氏代表等。

  徐孺子文史源流研究室主任徐杰在大会上以“学习和弘扬高士精神,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题作了主题讲话(全文另摘载)。与会代表徐国爱、徐善谅等就大会主题作了发言。按预备会议的安排,大会上还酝酿通过了《关于重修南州徐氏大成宗谱》的实施方案,《徐孺子源流研究室理事会章程》(与研究室两块牌子。已报省主管部门备案)。大会决定了当前和会后的任务(详见徐杰的主题讲话)。会议要求与会代表及全省广大宗亲,学习、弘扬高士精神,敬宗睦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祖国统一、为三个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据江西徐光珠宗亲来稿和大会印发的资料综合整理

                                          ———编者

 

 

学习和弘扬高士精神 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在徐孺子文史源流研究室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徐杰

2006916日)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宗亲:

  今天,来自全省的近千位高士后裔和近百位嘉宾学者,欢聚一堂,隆重召开徐孺子文史流源研究室成立大会。这是我们全省百万徐氏后裔的盛大节日,也是全省人文研究的一次盛会。借此机会,我想就如何学习和弘扬高士精神,谈三点体会。

  一、宗旨、目标和任务

  (一)、徐孺子文史流源研究室的宗旨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研究和弘扬徐孺子人文精神,以敦促宗亲敬祖睦族,敬老慈幼,互勉互助,依法维权,共同发展宗亲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二)、徐孺子文史流源研究室的总体目标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徐孺子历史文化源流研究,开展徐孺子文化遗迹的保护修建,为促进江西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任务:

  1、发起重修《南州徐氏大成宗谱》。

  2、依据《文物保护法》和省政府的相关规定,保护、恢复、重建高士墓。

  3、联系海内外宗亲,与省市相关部门沟通,为重建高士祠作准备。

  二、南州高士的文化遗迹、主要事迹及人文精神

  (一)文化遗迹。在南昌,与个人相关的文化名胜,以高士公为第一,能数出名字的有:孺子路、高士桥、孺子亭、孺子亭公园、孺子墓、孺子祠。在原属南昌县境的丰城槠山有孺子读书台、智度寺、龙泽山书院。更令我们在坐高士后裔骄傲的是,在浙江湖州市的孺山还保存着“徐南州旧隐”的横匾。这些名胜,这些遗迹为我们孺子后裔增添了光彩,为江西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进一步研究徐孺子人文精神提供了物质标本。

  (二)南州高士的主要事迹。因为高士公的高风亮节,从而使其成为南昌历史人物的杰出代表,进而才有王勃“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千古名句。高士出生时,家境贫寒,靠他父母务农维持生计,高士生性孝顺,资质聪敏,幼年时即帮助父母从事稼穑,并在父母教导下刻苦学习。他9岁时便能记诵《春秋经》和《公羊义例》的全文,15岁就师于著名学者唐檀。他勤奋好学,天资颖悟,颇受老师器重。徐孺子后赴京师洛阳,进太学读书。他在太学时,获得与更多的当代学者接触的机会,曾一度前往鲁阳(今河南鲁山),向坚拒东汉安帝征聘为博士的南阳大儒樊英请教,并以己见与之商榷。高士后来又慕江夏(今湖北黄岗西北)黄琼之名,前往从学,质疑问难,使学问、德业大获进益。

  高士的学识极为渊博,在年轻求学时,便对《严氏春秋》、《京氏易》以及《欧阳尚书》等经学颇有研究。此外,他还对七纬、变易、星算、河图之类的知识、技能也都有涉猎,并能触类旁通,予以阐发和运用。由于他学问渊博而又虚己待人,和睦乡里,年轻时就名声远播。史书称赞徐孺子“闾里服其德化”,在他的表率影响下,豫章郡民风为之淳厚,“有失物者,悬以相还,道不拾遗。”

  东汉时期,先是外戚擅权,继而宦官与外戚展开了长期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延至桓灵时期,又兴起了党锢之狱,政治极端腐败,许多才德之士认识到东汉王朝已临末日,都不应征聘,不求仕进。高士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肯和当时腐败朝廷同流合污,也不愿随波逐流、苟且于世。他退居南昌故里,追羡梅福的遗风,在梅福住宅的东侧筑室安居,力事耕稼,淡泊明志。他为人恭、俭、义、让,非礼不言,曾四次察举孝廉方正,五次辟召为宰府,三次举为茂才,都不肯赴任,也不作答。因而没有卷入当时的政治斗争,既幸免于党锢之祸,也保持了自身的清白。所以世人赞他高风亮节,尊称为“南州高士”。

  一向敬贤礼士的尚书陈蕃,为人方正,因得罪权贵,于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被排挤而出任豫章太守。陈蕃为太学时,便于高士相识相知。所以陈蕃刚到南昌,还末进公廨,便立刻到高士家去拜访,畅谈别后情谊,并礼请高士担任豫章郡府功曹。高士辞谢不就,却常与他交往。陈蕃在太守官衙从不接待宾客,惟独高士例外。为表示对高士的敬重,陈蕃特在署内设置一榻,专供高士来访时就坐、对谈,高士一走,便将榻悬挂起来。

  东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陈蕃任尚书令,与仆射胡广联合上疏桓帝荐举徐孺子等人道:“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伏见处士豫章高士、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颖州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于是备礼征召,但均不至。于是问陈蕃:“徐稚、袁闳、韦著何人为先?”陈蕃对答道:“闳生出于公族,闻道有自: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至于徐稚,生于江南卑薄之地,但能独立杰出,宜当为先。”高士平素不结交权贵,却极重友情。他曾拒绝老师黄琼的举荐,不去京城任职,并与黄琼断绝往来;但后来黄琼病逝,归葬江夏时,高士闻讯十分悲痛,徒步千里至江夏吊唁。由于家贫,川资不足,便带着磨镜工具,沿途为人磨镜取值,补充路费。到达墓所后,把从家里带去藏在鸡腹的渍酒棉絮,浸水成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郭泰听说此事道:“此必豫章徐稚。”于是选派善说话的陈留、茅容轻车往追,备酒肉招待,饮食间,问起国家政事,高士默不作答,谈到耕种之事则一一详言。临别时,高士对茅容说:为我谢郭君。“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为遑处?与其混迹于朋党,争斗于恶浊世道之中,不如隐居,洁身自好。”后来郭泰母去世,高士前往吊唁,由于路途太远,兼以家贫,无他物作为祭礼,只置生刍一束于墓庐之前而去。会葬众人不知是谁,亦不解其故。郭泰得知后便说:“此南州高士徐孺子所为。诗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生’。”高士的老师唐檀,辞官归隐豫章郡故里,潜心著述,撰成《唐子》28篇。后卧病经年,高士经常前往看望侍候,并致医药、钦膳。顺帝阳嘉四年(公元135年)唐檀病故,家徒四壁,身后萧条。高士与同郡诸受业于唐檀的学生,共营葬事,哭丧尽哀。以后每年都亲临师墓祭扫,对唐檀的后人,时予周济。

  (三)为什么不称孺子为隐士而称高士?

  古代隐士有两种,一种是假隐,或待价而沽,或走路终南捷径;另一种是真隐。在真隐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性好静,拒绝功名,远离俗务,僻居山林;另一种是为逃避而隐,或逃避官场腐败,或逃避家庭感情纠葛。这里讲的真隐两种情况实际是两种不同的动机,但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逃避或者说是遁世。孺子公被三举茂才四察孝廉五辟宰辅,而坚辞不就。这从表面上看是逃避,但实际上不是逃避。关于这个问题,明朝万历年间南昌太守范涞主修高士墓,请兵部侍郎、南昌县武阳游溪万氏的万恭写了《高士墓碑记》,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万恭开明宗义,首句就说“徐高士非遁世者也”,接着从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一方面:安桓而后,即陈蕃任南昌太守期间,母后数临朝,幼冲数践祚,外戚执国,宦官干政,汉朝岌岌可危。陈太守企望以一绳而维大树,从而与徐高士终日下榻而谋,且左右莫得闻。如果高士真是遁世者,则会趋而避之,太守不可能与其谋,陈太守是用世者,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使是相见,两言三语足够,何须终日下榻而谋?而且他们谈的内容,左右都不知道,也就是做得相当秘密,谈话时间之长,也说明他们计划得相当周密。从这一点可以说明徐高士不是遁世者。另一方面:徐高士炙鸡絮酒吊黄琼,生刍一束悼郭母,说明高士公诚报知遇之恩,不废师友之节。而遁世者是不会这样做的。以上两方面说明孺子公没有逃避,没有遁世,所以孺子公不是隐士,而是清妙高蹈,超世绝俗的高士。

  (四)高士公没有功名,著述不多,为什么能被称颂两千年而不衰?

  1、以德服人,高士公家贫常自耕,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卒无讼。

  2、重情重义,高士公不趋炎附势,不忘良师益友。江夏吊黄琼,太原祭郭母,孺山哭元起,义养义葬唐檀。这一切,都说明高士公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3、知识渊博。高士公广求师教,博采众长,刻苦学习,学富五车。

  (五)高士公的精神对后人的影响。

  高士精神突出表现在热爱国家,爱护人民,受“危邦不入”影响的有以下几位:

  1、盛唐才子、丰城客子王季友,王季友与高士公经历相仿,幼时贫穷,晚年教书,并且都是在丰城槠山龙泽山,同样都安贫乐道。

  2、白鹿书院山长章潢,章潢是西学东浙的代表人物。他明确提出南昌不能只有一个徐孺子,所以他创办此诜堂,后上白鹿书院任山长,并且以课授生徒为乐,终生未出仕。

  3、新建才子徐世溥,他博学多才,著有《巨源文集》行世。曾于明崇祯年间北上慷慨论事,忤时相意,遂拂衣而归。清顺治壬辰至癸已间,多次徵,辞未出仕。顺治后作手书遣官持礼币往山中致之,坚拒不纳,后盗乘夜入室,索其礼币。盗贼不知世溥没有收礼,以火烧世溥,逼其交出礼币,至世溥死后盗贼才离开。徐世溥是孺子后裔,新建铿里人,有才华,死时才二十九岁。

  4、苏云卿,四川人,南宋绍兴年间客居南昌,在东湖小洲上结庐而居,种菜织履,人称苏翁。宰相张浚派人请其辅佐朝政,找到云卿后,云卿却说:“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直到来者换下官服,不带随从才得与云卿相谈。并直言宰相张浚“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晚上苏云卿却悄然遁去,从此不知所踪。

  5、徐霞客,江阴人,徐孺子后裔。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但因明末政治黑暗,不愿入仕。受其父影响,遍游四方名胜山川,将观察所得按日记载。他死后季会明等整理成富有地理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已收入清代《四库全书》,使徐霞客成为影响中国历史的百人之一。

  当然,受高士精神的另一方面即“该出仕时便出仕”的影响,有一批徐孺子的后裔在政界成功,如南唐的徐铉、徐锴兄弟,不但当官,而且著述颇丰,且对我省书院教育有较大的影响。宋朝有徐禧、徐府父子。禧以布衣作治策二十四篇以献,受神宗器重,被擢用,与王安石、吕惠卿相左右,拥推新法。后战死在宁夏。黄庭坚写有《祭徐德占文》。徐府因父死国事授通直郎,历任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签框密院事,参知政事。著有《东湖集》。明朝有开国元勋徐达,徐孺子后裔,原籍丰城角陂,客居凤阳,与朱元璋起事,英勇刚毅,深韬远略,南北征战,所向披靡,被朱元璋誉为“开国功臣第一”。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因其居功不傲,恭谨自持,得以终老。

  由于徐孺子的高风亮节和他的人文精神对赣文化的重要影响,徐孺子祠、墓、碑、亭的修建成为历届南昌政要的重要工作。自孙吴嘉和南昌太守徐熙於墓种松开始,到清康熙庚辰粮宪郑昱捐俸置祀田、筑垣、修亭为止的一千五百年间,先后有十四位南昌政要拨款倡修或捐俸修建徐孺子祠、墓、碑、亭。其间张九龄、曾巩、胡俨、朱善、万恭、陆建瀛等十八位大家为之写记。黄庭坚、朱熹、赵子昂、文天祥等近百位名家题诵孺子祠、墓、碑、亭。徐亭姻柳成为豫章十景之一。

  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

  三、开展徐孺子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几项具体工作

  (一)现实意义

  1、徐孺子人文精神是赣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展徐孺子文化研究,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2、研究、保护、开发徐孺子文化遗迹,有利于促进南昌的旅游文化事业。

  3、徐氏后裔开展徐孺子文化研究,有利于徐氏后裔以高士公为榜样,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做到睦族联谊,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4、开展徐孺子文化研究,有利于沟通、联系海内外徐氏宗亲,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聚族志,举族力,把重修大成谱的工作落到实处。

  1、重修大成宗谱是一件好事,已得到广大宗亲的响应和支持。(略)

  2、把重修大成谱的几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略)

  3、重修大成谱的时间要求。(略)

  各位宗亲,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学习和弘扬高士精神,开展徐氏文化研究,重修《南州徐氏大成宗谱》,恢复高士墓,重建高士祠,为促进江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共同努力!

 

 

徐穉的隐居地

徐先觉

  徐穉,一名稚,字孺子。生于公元97年,卒于168年。东汉豫章南昌人。他的隐居地在今丰城市白土乡隐溪村,父亲徐升(一名俭),是若木六十六世孙,于东汉和帝时曾任河南太守,加封河北六州都军师镇北大将军。为官清廉,家无积蓄。穉幼年时家境贫困,他发愤读书,专心致志,成为学问渊博、见识深远的文化名人。他不谋官禄、清雅高洁的思想品质为人民崇敬,被誉为南州高士。

  今之隐溪村,即龙泽坑。地处槠山西北麓。槠水蜿蜒曲折,绕村西流入赣江。村宅座北朝南,村后溪上建有老桥、新桥两座,因而此村又名桥头。今有农家一百四十六户,人口六百余,耕地有六百多亩。交通便利,山清水秀,气侯宜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当年徐孺子于此隐居躬耕,故此后人们称它为隐居村。

  徐穉在龙泽坑自食其力,耕读为生,他还坚持办学,把自己的渊博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农家弟子。因此,他名声大振,遐迩皆知,向他求教的人数以千计。

  他一度寄居南昌东湖之滨,太守陈蕃极为敬佩他的才学和高贵品德,因此请他去郡里做官,他既表感激,又婉言谢绝,陈蕃对他更加敬慕。陈太守不轻易接待宾客,但特别器重徐孺子,常常与他畅谈至深夜。并且特地在郡署专设一榻供他留宿之用。他一走,就将榻悬吊起来。这就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人杰地灵,徐穉下陈蕃之榻”典故的由来。

  徐穉隐居时,生活贫困,陈蕃深表同情,经常赠粮给他,但他却全部转送给当地贫困人家。后来,陈蕃调到朝廷任大臣,仍念念不忘这位高士。公元159年,陈蕃上书桓帝,极力推荐徐孺子,赞扬他能左右大业,如能启用,必然增光日月。桓帝准奏,命以“安车、元缍、备礼”前往江南征聘孺子为官,徐穉不肯出仕。陈蕃、胡广等朝中大臣先后推荐三次,举茂才四次,孝廉五次,他全谢绝了。东汉太学生首领郭泰称他为“南州高士”。

  现在,槠山丰岭水库南岸的山嘴上,还留有徐孺子的读书台和洗墨池。

  注: 徐先觉是一位退休教师,其故乡为江西丰城市白土乡隐溪村。

 

赞徐孺子

山川毓秀, 挺生斯人。

儒道继志, 万古高风。

  注:窦仪(914-966),五代、宋初蓟州渔阳(今天津市蓟县)人。后晋天福进士。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入宋,官至礼部尚书。学问渊博,与弟严、侃偁、僖时称“窦氏五龙”。徐友录自福建漳州南靖雁塔《徐氏宗谱》。

 

徐孺子亭

苏 辙

徐君郁郁涧底松,陈君落落堂上栋。

涧深松茂不遭伐,堂毁栋折伤其躬。

二人出处势不合,譬如日月行西东。

胡为宾主两相好,一榻挂壁吹清风。

人生遇合何必同,一朝利尽更相改。

先笑后号不须怪,外物未可凝心胸。

比干谏死微子去,自古不辨污与隆。

我来故国空叹息,城东旧宅生茅蓬。

平湖千顷照清庙,独画徐子遗陈公。

二人皆合配社稷,胡不相同祠堂中。
 

  徐纯森供稿,《徐氏宗谱》复印件。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徐孺子亭,陈蕃所建。

 

 

徐孺子祠堂记

曾 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煸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权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於不容,而罗织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厉。志虽不就,而忠不馀。故及其既殁,而汉亦以亡。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到於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赴死而不避。百馀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孺子於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已以为人,与独善於隐约,其操虽殊,其志於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於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於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於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於邱壑,遗世而不顾者也。”孔子称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孟子亦称孔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而易於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易彼也。孺子姓徐名穉,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经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於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於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於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大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茆为堂,图孺子像,祀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汉至今且千载,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视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曾巩(
1019-1083),是北宋文学家。江西人,字子固。其散文平易典重,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重修徐孺子亭记

徐 铉

  至矣哉,天之爱民甚矣。虽数有治乱,而常生圣贤,故得其位则功加於时,舛其运则教垂於后。虽销声灭迹,全身远害,不德而德普,逃名而名扬。拥慧筑宫①,礼重於列国,式闾表墓②,道光於无穷。举善而教,政之大者也。恭维我祖,炳灵南国。旧宅界乎仙馆,高台峙乎澄波。孺亭之称,海内瞻仰,名公良牧,代加崇饰,千载之下,犹旦暮焉。顷属邦君非才,败我王度。翦焉层构,鞠为茂草。噫!百世之祀,谁能废之。庚申岁始建王都,辛酉岁遂迁清跸。肆觐群后,畴咨先贤;馀基未倾,伟人将至。既而鼎湖在御③,桐圭锡壤④。丞相司空邓玉,以茂亲之重,膺分陕之权⑤。思老成之典型,仰高山之景行,不言而信,不肃而严,乃命经营,将从缔构。九成方起⑥,百堵未周⑦。甲子岁入秉国钧,以武昌连帅侍中⑧、济南公代司宫籥⑨。公致用以武,从政以文,祗奉萧规,率由周礼。再赓成制。详考旧基,夷坎窞而就平⑩,裨崖岸而增固,乃崇堂奥,乃加藻缋。右严罇坫之序⑾,左设庖膳之区;前临康庄,旁眺城阙;平湖千亩,凝碧於其下;西山万叠,倒影於其中。依然悬榻之场,想见致刍之状。与夫洪崖之馆⑿,绚彩於烟霞;滕王之阁,骞飞於雉堞。南州之物象备矣,前哲之光灵萃焉。嗟呼!君子兴一役,建一事,於时必可颂,於后必可观。兹亭之作也,都人朋悦,过宾属目,纪於方国之史播於乐职之诗。铉也幸承燕翼之谋,获参翰墨之任,俾垂不朽,敢惮芜音。

  注:

  ①拥彗:执帚扫除,以待宾客。

  ②式间:车到闾门前俯身向主人敬意。表墓:在墓前立碑,表彰功德。

  ③鼎湖:黄帝铸鼎荆山,鼎成而乘龙升天,后人名其处曰鼎湖,为帝王死亡典故。

  ④桐圭:周成王削桐叶为圭,戏封其弟。

  ⑤分陕:周公召公以陕县为界,分治其国,后来称大员出访各地行政长官为分陕。

  ⑥九成:九层高楼。

  ⑦百堵:众多土墙。

  ⑧连帅:地方长官,多指观察使、按察使。侍中:位次于丞相的高级宦衔。

  ⑨宫籥:宫钥。

  ⑩坎窞:地穴。

  ⑾罇坫:放酒杯的土台。

  ⑿洪崖:传说古仙人名,也作洪崖,帝尧时已三千岁。

  本文录自《全唐文》卷八八二,9223-9224页。徐仁初作注。

  徐铉(916-991)字鼎臣,五代宋初江苏扬州人,进士,官至散骑常侍。精通文字,与弟徐锴齐名,时称大、小二徐。著有“骑省集”多卷。子孙多迁广州府。

 

 

南州徐氏家训

徐明柳

  一、训孝父母:

  父母者,生身之本而爱养鞠育之所恃赖者也。乳之哺之,曲护千端;婚之教之,辛苦万状。诗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非此之谓欤!为人子者,朝夕奉养,晨昏定省,犹不足酬深恩于万一。况乎蓄私财,恣口腹, 妻子,而置父母于罔闻者乎?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设令今日为人子而甘旨不供,声色不和,致父母或怨或怒,异日为人父母而欲子之不悖且逆者,断断无之。故大孝有三;显亲为上,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三者备,然后可以言孝。

  二、训友兄弟:

  兄弟者,分体同源而休戚与之相关者也。前人以兄弟比之手足,言其血脉贯通,甚相联属,非保爱之至则有缺,非体恤之周则相伤。况有妻妾为之间隔,仆婢为之媒孛哉。非情意素敦,鲜不为之惶惑而至骨肉伤残者矣!嗟呼!常见人遇僧于市,则思给之。见乞于道,则思济之,独至兄弟而秦越人视之者,于心忍之否耶?昔有云:今时相聚道,老来悲别离,又有云: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兄弟。斯言也,蔼然可思,足以启人友于之爱。

  三、训别夫妇:

  合好承祀,而纲常莫大于夫妇。礼重婚姻,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故男位乎外以主教令,女位乎内以掌丝麻布帛之职,委积益藏之图而已。礼有云:男教不修,则阳事不得适见于天日为之食。妇顺不修,则阴事不得适见于天月为之晦。夫妇之间,君子慎焉。后世耽于色欲而恣床第之欢,遂使夫无刑之化,妇多专制之嫌。甚至情投意合相好如琴瑟之和,偶因一事扦格,相怨不啻仇佳谁。夫妇如此,何以肃闺门而端化原乎?冀缺夫妇相敬如宾,见重于当世;冯良动必以礼,表仪于一时,斯二者,可以为夫妇之矜式。

  四、训重师儒:

  说诗书,讲道德,明仁义,以励风俗。而其责必归于师儒。古者天子有辟雍之制,诸侯有泮宫之规;以及家塾党庠州序之设,无非建学亲贤以敷教化于天下,而儒教之权始重。王世子、诸侯世子,卿大夫元子适子,以及国人之子弟,皆不可不学。而师儒之道益尊。世俗之家以诗书为缓图,而非身家至急之务。则厚蓄积丰衣食,可以裕足生平。不知不重师儒则无贤子弟,无贤子弟则必荡检逾闲,求其能保家而昌后者无几矣!常云:人不通古今,马牛如襟裾。以人而同于马牛,犹不知师儒所系为重且尊耶?

  五、训睦邻里:

  宗族为同源共本之地,情谊固当周浃,至于邻里,非同井之亲朋,即异姓之姻娅。以出入则与俱,以吉凶则与共,以燕享庆吊则时相聚处者也。若以情属之义联之,何在非天下一家万物一体之谊乎。苟或因小忿而生嫌,片言而构祸,鲜不以通家至好之谊而至隔绝不亲矣。古云:里以仁厚为美,仁厚维何?取其相亲相属而不相残者也。诚能毋以多寡而生欺轧之心;毋以贫富而肆凌铄之念;毋以强弱而萌吞并之谋,则永世无尤而风斯厚矣。

  六、训敦本务:

  古者分类别族而列以四民。自士农工商之外,皆不得于与民之数者,以其非本务所在也。昔管仲论齐政,先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而慎用其六柄,亦必合四民而分处之,使各专其职业,然后可以治国家。故人类虽繁,总不越士与农工与商,尽之其能。有外此而他务而可以善身家足衣食者,未之前闻。凡人资禀各异,所务亦殊。诚令秀者,纳之党庠,所务惟学。朴者予以力作,职务在农或工,以技艺资生。商以贸迁蓄货。皆勤勤以本各是图。毋游堕逐末本计得而无奇淫偷薄之习矣。
   
注: 江西景德镇徐明柳供稿。录自《南州谱》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