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二十一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二十一期
 

Word电子文稿)  

2006年9月28日

 


潜山徐氏宗祠拾遗

    潜山,是全国文物大县之一,具有悠久的文明史。早在5500-6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祖先在这里生存。前几年出土的大量文物,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认定为“薛家岗文化遗址”。此后,2000多年来,曾是古皖国都及皖城、舒州、安庆等治所。

    风格古雅、气势宏大,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祠堂建筑,是中华民族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一种重要表征。在独特的祠堂建筑文化形式 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念、宗族制度、伦理道德,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方面的许多特点与个性。
      
   
———摘自《祠堂博览》创刊号

  五千多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古老而又年青的热土上,繁衍生息,代代相传,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各姓氏先祖先后在城乡建宗祠80余座,由于日寇侵华被毁等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尚有50座(县城37座,现无存。农村13座,现存4座)。其中徐氏宗祠9座。
  祠堂文化,是姓氏文化的显性载体,是中国庙堂文化的补充,它填补了史书方志的不足。但在左倾路线的岁月里,把它视为封、资、修的毒物,必先除之而后快。那些古祠、名祠、装点风景胜地的佳祠,毁于一旦。有的以办水利、建学校等为由毁祠,取用祠内的砖、木等材料,杀鸡取卵,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血浓于水。徐氏许多宗亲在那众所周知的历史条件下,冒着挨批斗、戴高帽的危险,白天奉命拆祠,晚上偷偷拾回被砸的遗物
--门牌匾额、各种石器、家谱等史料,或用其他方式,巧妙地保护、收藏了某些文物。好在当今拨乱反正,正确看待历史文物,并把姓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氏广大宗亲自觉献出保存的文物,或提供文物、史料线索等。为真诚感谢上述各位宗亲的奉献精神,为保护宗祠残存的文物,本刊特将潜山徐氏九座宗祠中现有的遗迹、遗物、遗文整理、拍照,汇集成专刊,奉赠社会。厚望潜山广大宗亲在条件成熟时,能九祠合璧,重建总祠(纪念堂)或“徐氏文化园”。若能如愿,则善莫大焉!                                                     (本刊编者)

 

潜山徐氏总祠考略  

    据老谱载,自江西凰冈迁潜的徐氏四支始祖文牖公(九都始祖)、竹牖公(沙河始祖)、梅牖公(鸡子河始祖)、万三公(上清始祖)的后裔先后在潜山境内建有总祠、支祠、分祠等共九座。分别为东门城内
的徐氏总祠,东门城内文、竹二房合建的徐氏宗祠,东街仙人掌梅、万二房合建的徐氏宗祠,原青楼徐家老屋文房建的徐氏宗祠,县城老北街九都三世祖久良公房建的九都支祠(久良公祠),徐漕竹房建的沙河徐
氏宗祠,棋盘赵冲沙河二世祖均佐、均庭二房建的沙河支祠,源潭镇鲁家坦沙河二世祖斌房建的沙河支祠(伯蓝公祠),水吼大粟树梅公房建的鸡子河支祠(享堂)。
  文、竹二房共买东门城内王姓基地一片,合建的徐氏宗祠为九都、沙河西支公祠,创建年代已失考,后因粤寇蹂躏糟蹋,一炬大火,烧毁殆尽。民国六年(公元
1917年),文、竹、梅、万四房合议分作五股出
费(文、竹二房各二股,梅、万二房合一股)置买了合肥李府春霆堂东门城内的典屋一座,包括所属全部附房巷道、墙院隙地、树木更楼。因此房为典屋,“无以尊庙貌而妥先灵”,作为祠堂须改弦更张。民国七
年(公元
1918年)五股复议重新改建,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祠堂落成,此即为潜山徐氏总祠。新建的总祠,气势恢弘,雕梁画栋。谱记曰“规模宏厂,栋宇辉煌,近映湖光,远迎塔影,行路者观徐氏庙,动
曰观止矣!”祠堂落成庆典时,族长们迎请刘知事印道春者为点主官,行见“福星临第光增东海旧家声,大笔生春点缀南州新气象”。总祠神堂中,位分五间,序列九级,左昭右穆,各分支先祖的灵位,分别按秩
序安置其上,无陵夺无混淆,入堂观之者无不肃然起敬。正如《总祠记》曰“将宗之敬敬以此,族之收收以此,且汇谱之修修以此矣”。
  总祠建成后,因国内政治动荡,加之外寇入侵,徐氏后裔又散居全县及岳西等地,民国时期,除各分支续修过支谱外,一直未修总谱。故有关总祠的记载及文史资料匮乏,仅有支谱中《东门城内总祠记》一文可考。据传,总祠中有两副文字考究的楹联,一曰“源流东海家声远,派衍南州世泽长”;二曰“在夏不王,在周不霸,自来义守纯臣,珠帘总垂青白史;见硬而回,见石而却,氏是家传孝子,牡丹怕放紫红花”。据宗亲口传,第二联系总祠落成后九都徐氏后裔徐用刚(时住原青楼乡糖岭村)先生于民国初期所撰。
  总祠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拆,祠址现为中共潜山县委党校。
     (徐英先供稿)

 

 

 

九都大屋店祠堂颠末

  
    继县东门城内买王姓基地一片,创修徐氏宗祠,此九都、沙河共祠
也。厥后粤寇蹂躏烧毁殆尽,行人共兴禾黍之悲,是以竹公建支祠於沙河,文公建支祠於九都大屋店。
  同治二年九都置买大屋店(徐家老屋)至十一年改建九都祠堂一座,其规模明三暗五进阶。
  后厅神堂列作三间七级(层)四楹(柱子)上悬,「如在」二字匾额,隐隐如云雾间,左右大小房共四间正肃可观,神堂前用木制格子门,左右对厅各一如两翼。先祖神位十多台阶,按昭穆席座,长幼房之分,行派之别,供奉祭祀。   
  中厅八楹直径约二十余米,宽敞大方;梁上立有大宗伯、大方伯、忠臣、武功大夫等匾额,纷纷如众星之在天;两边有官房,官房前有看楼左右相对,不远不近,中有空地一千余平方米。
  前厅中有神台一座,饰七级宝鼎朝对神堂,洞辟无涯,献演黄梅戏时可容纳万余人观看。神台下从屋一连三间,中有平封木门,耳门一连两间,供寻常人进出。大门上悬挂「徐氏宗祠」匾额千古如新,大门前三列檐用制格子门。
  这个祠堂是四宇大向(坐北向南),前有月形塘,两边有两水宕陪衬,大门前广场立有四对石旗杆夹,两侧小山湾湾向前抱住,两条小溪亦随山势源远流长。该祠造作,雕刻美观,在潜山境内抻手拇指。
  该祠解放后收归国有,由于近百年失修,白蚁蛀蚀木梁。公元一九五二年春,正逢抗美援朝,原余井、源潭两区召开青年征集动员大会,报到前一天晚上,神堂突然倒塌,会议原安排一百多人夜宿,先祖有灵,一日之差挽救百余人命,否则全殁。
  解放前夕,徐氏创办文牖小学附设初中班,教室安排在两看楼上和从屋内,后因土地改为国有,学校也由此改为公办徐祠小学。后来政府又批准拆迁给建了青楼中心小学。祠堂结构外围是大青砖,内用土制砖,上世纪七十年代拆时,仅存大门全套、石门框、杉木大门、石座、石鼓一对。 
  在八十年代末,徐祠小学改建时,将原存大门全套安作徐祠小学大门,目前尚存完整。
                                                                 (徐志成供稿)

 

 

沙河徐氏宗祠简介

  
    沙河徐漕徐氏宗祠座落大别山下,大沙河畔的潜山县原棋盘乡永济村境内,依山傍水占地
1000多平方米。嘉靖年间由竹牖公之子斌佐公房下伯瑛公之子大关公牵头,捐款、捐物修建而成。整座建筑青砖砌墙,厅堂典雅,竹树环抱,古香古色,龙飞凤舞,具有浓郁的徽派建筑风格。
  宗祠前后分为四进,座北朝南,背靠大沙河,正门上方“徐氏宗祠”四个大字鲜艳夺目。宗祠下额红匾上写着“源远流长”四个大字,金光闪闪。门庭左右两边各摆一个石头扁鼓、石狮。前厅两边是祀房,分为东西两斋,两房中间是通向中后殿的青砖大道。前厅上方建有万年台(花戏楼),供徐氏家族子孙娱乐、集会所用。前殿与中殿之间约有
120平方米的大天井,天井两边各有一个大走廊,廊内地面用古青砖铺砌而成。中殿内竖有八个直径约一的米大柱子,上面雕刻龙凤图案,人称金龙宝珠;殿内的梁柱门窗制作精细,装饰华丽,图案美观大方,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格外引人注目。后殿内陈列着沙河徐氏的忠臣、良将、清官、廉吏及列祖列宗的神位,供族人们祭祀所用。宗祠高约8米,采用齐檐封火,两边竖有数个兽头,后殿正极上竖有青、红、蓝、紫四个瓷罐,它标志着久让公瑛、呈、蓝、粲四大分支永世其昌。宗祠的左右两边瓦房磷次栉比,居住着徐氏后裔,将宗祠衬托得更加高大、雄伟、壮观。
  
1955年原棋盘乡人民政府为了兴建乡中心学校,将徐氏宗祠拆除,砖、瓦、柱木等材料全部用于学校建设,宗祠被毁,面目全非,宗祠场基在农田改造中已被改为良田。
                                          
   (徐元益 口述 徐生怀整理、供稿)

 

棋盘赵冲沙河徐氏宗祠


  潜山沙河徐氏始祖竹牖公原居江西凰冈瓦屑坝,因不忍战乱之苦,于明末迁潜山沙河定居。
  迁潜二世祖均佐、均廷二公后裔合议在原棋盘赵冲建造沙河徐氏宗祠,于光绪三十一年始建,光绪三十四年落成。祠堂门前有
2.5米宽走廊,大门正上方嵌有蓝底金字“徐氏宗祠”匾额,大门两侧安放有下江石料雕刻的石鼓一对,四面刻有名人的渔樵耕读、花鸟虫鱼等名画。祠堂结构分为前厅、中厅、后厅三进,各厅屋顶外四角均为月钩形向上翘起的蜈蚣扇,形似楼台亭阁的飞檐;各厅间有两道大天井,天井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棵双人合抱粗、十余米高的参天柏树;正堂后边有后花园一座,东西有两棵一米多围粗的桂花树,园中间栽有牡丹、芍药等名贵花草;祠宇东外侧建有护祠平房六间,供护祠人员居住。
  祠屋各厅均为方梁圆柱结构。前厅设有鸽子楼、观灯楼,两侧各有厢房一间。中厅宽敞明亮,八根大圆柱上架有纵横的正梁、花梁,花梁的底面雕有鳌鱼,两侧面雕有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八根圆柱的上端雕有八仙过海;横梁正上方挂有三块金字方匾,分别文曰:“礼部尚书”、“二南堂”、“文林堂”;东西两边墙壁上有三付对联,一联曰“一姓溯前朝汉魏以来功封将相位号王公且多孝子忠臣岳降嵩生历历真传昭万古;两朝观近代明清之际职授郎官爵锡宗伯更出文人学士瓜棉椒衍堂堂巨族跃三江”。二联曰“大木荫千丛根植诚深叶生自茂仰蓬勃於山林须求追本;鄱阳波万倾源来既远流去尤长望汪泽之海岛快汇朝宗”。三联曰“一脉出鄱湖浩浩乎如江如淮如河如汉;两支分皖岳森森然有松有柏有梓有楠。”后厅又名神厅、神堂,正中台阶自上而下宏伟庄严,置列祖列宗牌位,厅中设有拜台,供裔孙祭拜之用。
  祠宇原占地面积约
1200平方米。1975年至1976年,祠堂被拆,材料用于建了赵冲小学。原祠基现已改为农田,现存古迹只有石鼓,其它文物有待搜集。      
                                           
                 (徐基栋  供稿)

 

怀念沙河徐氏支祠(伯蓝公祠)

  沙河徐氏支祠,位于潜山县城之东北、大沙河之西,源潭镇鲁家坦的崇山竣岭之谷地,这里依山傍水,茂林修竹,松柏环抱,风光奇美。
  支祠背依万岁山麓,座落马鞍山寨,东有小河流水,西有佛(福)子庵堂。民国时期,这里是通往官庄、舒城、六安等地必经之道,又是文人墨客休闲观光之所,还是地方名人办学, 造就优秀学子之住处。
  支祠占地面积四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陆佰多平方米,砖瓦梁柱结构,高大宏伟,重檐亭阁组合式门楼,高十多米,门轴正中书“徐氏支祠”四大金字,两边各有拱门,供护祠人日常出入,石鼓、石狮分列大门两旁。门前是一块宽大的广场,立有下马石、旗杆座,左有亭右有阁,古树参天,奇花异卉,芳香宜人。
  祠堂整体分为三进,前厅为高大的戏台,台前为露天广场,供百姓和族民看戏之用,两边为长廊,为贵宾、族长们休闲、娱乐、观戏之处所,戏台顶蓬,雕刻华丽,龙飞凤舞,栩栩如生。
  中厅为族务、例会、待宾等活动场所。圆柱方梁结构,造形美观,飞檐重阁,线条流畅,装饰精美,引人注目。正中直悬有金匾一块,上书御封“建威将军”(据说,按清朝律法,祠堂悬挂直书金匾,属最高封赏)。两旁伴悬横金匾拾多块,均系历代朝庭和地方名人所赠。
  后厅为神堂,一进门,肃穆之心油然而生,一层层,一排排历代先祖之灵位分列有序,尊卑不紊,东侧宏钟,西侧巨鼓,各种祭祀乐器用品,样样俱全,木制金框上书写着“百善孝为先”、“祭神如神在”等经典,以及历代尽忠尽孝、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引人景仰,催人泪下。俱往矣!祠毁基殁,夫复何言,只因读《族务通讯》载,韶山“毛氏宗祠”,无锡“邓氏宗祠”,旌德“江氏宗祠”,骛源“萧江宗祠”,绩溪“胡氏宗祠”等图文,触景生情,不觉回忆起童时所见,人见人夸的沙河徐氏支祠,聊以自慰。愿社会各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给优秀的祠堂文化以复苏、发扬的空间。愿我徐氏族人发扬尊祖敬宗的美德,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附注:沙河徐氏支祠毁于
1952年,1966年修建红旗水库,祠基被湮殁。石狮现存于水库办公楼门前。“建威将军”金匾,存于族人徐洪康家中。(徐国珍 供稿)

 

大粟树徐氏享堂  

      从水吼岭沿河边大路西行八华里,有一村庄,旧名称“大粟树”,现属水吼镇马潭村。徐氏享堂就在村内大路边,依山面河而建。
  享堂为三进两厢,前五后五,中有一天井,后厅为神堂,前厅有戏楼。虽不恢宏,倒也高敞。
  其始建时间不详。从鸡子河徐氏老谱中查阅到一份该享堂的地契,地契上标名为“辅仁公鸡子河享堂”。立契时间为“咸丰十一年十二月□日”,契中所示四抵地界,所圈面积颇大,可见当时兴盛状况,
修建时间当与立契时间相近。
  大粟树徐氏享堂是辅仁公支下的一个分祠,其支下议事与祭祀大礼均在此举行。
  民国十九年(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地方组织,曾在此办公议事。
  抗日战争期间,潜岳简易师范内迁在距享堂很近的“王氏宗祠”,师范附小就设在此享堂内,土改时期,这里是乡农会所在地。
  解放后,享堂一直作为小学校舍使用,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拆毁。拆下的材料运到水吼建了学校。大粟树徐氏享堂自此消失,其遗址尚可指认。
 
                                                 
  (徐诗提 口述  徐礼忠 整理)

                                  编者注:本期1-3版照片均系徐敬宾宗亲拍摄,无偿提供

 

  潜山徐氏九座宗祠一览表

宗祠类别

所属支派

宗祠地址

祠址现在用途

徐氏总祠

文、梅、竹、万三四房

老县城东门城内合肥李府春霆堂典屋

祠毁。现为潜山县委党校

九都、沙河徐氏宗祠

文牖、竹牖二房

老县城东街仙人掌

祠毁。现建为住房

鸡子河、上清徐氏宗祠

梅牖、万三两房

老县城东街仙人掌

祠毁。现为县政府大院

九都徐氏宗祠

文牖公房

原青楼徐氏老屋(下查冲大屋店)

祠毁。后为小学,现已停办

沙河徐氏宗祠

竹牖公房

大沙河徐槽(原属潜山,现划为桐城)

祠毁。现为耕地

九都、徐氏支祠(久良公祠)

文公三世祖久良公房

县城老北街原邮电局处

祠毁。现建为居民宿舍)

沙河徐氏支祠

竹公二世祖均佐均廷二房

原棋盘赵冲村

祠毁。现为耕地

沙河徐氏支祠(三乐堂公祠)

竹公二世祖斌佐公房

源潭镇鲁家坦

现为红旗水库库区

鸡子河徐氏宗祠(享堂)

梅牖公房

水吼镇大粟村

祠毁。现建为民宅

 

 

“省保”展风韵   笑迎八方客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宗祠位于龙潭乡万涧村,天柱山风景区东大门入口处。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原建筑约1000平方米,现存700平方米,建筑由祠堂门、明伦堂、寝堂三部分组成,分两进院落,前院祠门上建有戏台,南北两厢建有看楼,南看楼现已荡然无存,后院两侧厢楼均有不同程度毁损。1998年省政府将其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为皖西南地区典型的古代礼制类建筑,前进戏台上存留历代演出时的剧目名称及名伶手迹,是研究古代礼教及戏曲史的珍贵实物例证。
  为抢救保护合理利用这一文化遗产,
2002年,省文物局批准对其维修。2003年,县文物局委托省考古研究所编制了维修方案。2004年通过招投标程序确定施工队伍,按修旧如旧的维修原则,通过为期一年的维修,现已竣工。
  修复后的杨氏宗祠,恢复了往日的风韵,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杨氏宗祠,白墙灰瓦,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令人怀古,令人遐想,令人热爱!为我县天柱山旅游增添了一处亮丽的风景。(周佑屏
  供稿)

 

林氏祠堂的文化魅力

  座落在潜山县水吼镇天柱村境内的林氏祠堂,是天柱山“藏在深闺人未知”的一个人文亮点,值得向县内外朋友推介。
  林氏祠堂背靠天柱峰,面对玉皇阁,周围被苍松翠竹所掩映。
1924年,潜阳林氏第十代凤翔公裔孙在此建祠,开展族务活动。建筑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前后均是齐檐封火,两边为马头墙,青砖到顶,四水归堂。徽派风格,精巧别致。无论是远眺,还是近视,都似是一颗巨形大印,稳稳当当地落在这远离喧嚣的深山之间。大门两边悬挂着“九侯门第,十德人家”的堂联。前厅楼上是戏台,天井两边装有扶手木板楼梯可供上下。别具一格的是,为保持戏台演出时台口整洁,东上西下或西上东下的走马通楼,都不能从前台直通,只能从后台绕道而过,足见设计施工人员的匠心独具。工台上有吸顶式太极八卦图;中厅是个偌大的天井,二、三百平方米地面全用石条镶嵌,既平整,且美观;后厅对天井一方,全是格子窗花,前檐柱子上方的狮衬,雕有"龙凤呈祥"图案,五彩缤纷;厅内后方搭建神龛,历代祖先牌位都供奉在一起;前面是祭祀活动的场所。
  据林氏族谱载,潜阳林氏于元末明初由德、晟、厚兄弟三, , , 人从福建莆田迁来,繁衍二十多代,人丁数万,可谓名门望族。其裔孙除遍布皖省许多县市外,还迁徙到陕西、山东、河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台湾等地。著名人物有清代乾隆年间的林札村上下三代五中书等名贤。
    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意义厚重,文化内涵丰盈的林氏祠堂,为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然而事与愿违。2004年春夏,笔者多次陪县有关领导实地考察,才发现一幅浓郁的文化画卷被弄得不成体统。“十八学士”、“唐僧取经”、“八仙过海”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生动浮雕,陈迹尚存,面目全非;花格门窗中的精美图案和狮子衬,在非常时期被当成“四旧”铲得一干二净。如烟往事,历历在目。为抢救这块文化瑰宝,县文物部门高度重视,经申报、考察,潜山县人民政府于20056月批准“林氏祠堂”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群众特别是林氏族裔,深受鼓舞。在此基础上,林联贵先生倡导并领衔维修,筹措资金11万多元,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用了半年的时间,所倒塌的房屋、楼梯、门窗和戏台全部修葺竣工。往后随着天柱山旅游业的深入发展,这里将成为从箱石到马祖景区旅游线路上的一个精品游点,熠熠生辉。
                                                          
        (林斗山)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