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十七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十七期
 

Word电子文稿)  

2006年5月20日

   

江南名祠揽胜

徐继达   徐敬宾

  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湖南、江西、浙江、上海等省市的全部,湖北、安徽、江苏等省的一部,以至重庆、贵州、福建等省市,地域辽阔,气候宜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那里不仅山川秀美,自然风光旖旎独特,而且古迹众多,人文景观积淀丰厚。祠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现象,也济身其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人们所景仰。
  祠堂建筑大都是坐落在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的村野乡间,也有建在崇山峻岭或城市闹区。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它和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天地祭坛一样,都属于祭祀性建筑,只不过供奉的对象各有不同。
  祠堂作为家族的象征,供奉和祭祀的是本族先祖和同姓的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以及先贤、名士、英雄等人物的神位。今天,它又往往成为社会名人和历史事件的纪念场所和人们寻宗追远以至观光旅游的景点所在。
  近几年来,我们多次远行,在江南大地上驰聘,寻访古祠堂的真迹,所见所闻,令人眼界大开,现择几处名祠,作一简单介绍。

韶山毛氏宗祠

  毛氏宗祠位于湖南韶山冲之引凤山麓,背依青山,在繁茂树林的映衬下,环境幽静,风水极佳。祠堂建筑面积达650平方米,砖木结构,十分雄伟。深红色拱门正上书“毛氏宗祠”四字,两边各为“韶灵”“毓秀”二字。拱门两边有对联,曰“注经世业”“捧檄家声”。此祠三进,门楼复合式,一进为戏台,二进为中堂,厅内摆桌,东西两侧是宏钟、巨鼓,三进为后厅敦本堂,正中设神台,置列祖牌位。
  
1925年,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在此创办了农民夜校,经常给农民讲课。现在,此祠内开设了毛泽东家世展览,分两个展室,分别介绍韶山毛氏家族的历史和毛泽东一家亲人英烈的事迹。
  毛氏宗祠是韶山毛氏家族的总祠堂,始建于
1758年,1968年进行了较大维修,并对外开放。

无锡邓氏宗祠

  据《祠堂博览》主编夏泉生先生介绍:无锡邓氏宗祠位于惠山龙头下,千人报德坊(原人杰地灵坊)右首转角处,处于惠山祠堂群的核心部位,在惠山118座祠堂中位置相当重要。该祠已于1937年日寇侵华时被毁。
  据邓德昶先生“无锡《邓氏宗谱》惊现邓小平祖先谱序”一文,载:迁锡邓氏始祖,系邓氏始祖邓禹的
42代孙邓尔瞻。北宋靖康年(1126年)金破汴梁,北宋亡,邓尔瞻扈从宋高宗赵构南渡有功,建炎三年(1129年)拜为镇国上将军。其妻为宋信王赵榛之女,故称郡马公。他迁锡后,在无锡惠山龙头下建立了邓氏宗祠。
  清乾隆九年(
1744年)无锡邓氏重修宗谱时,邓翰林,名时敏给该谱写了序,文曰:“敏,蜀人也,先世系出南阳,自汉高密侯(邓禹)第九传伯苗公(邓芝)三国时仕蜀,子孙遂世居焉……当时,无锡宗人邓霁嵋到京师拜访时敏,时敏询问之后,知霁嵋为郡马公后裔,与自己为兄弟辈。这个邓翰林,就是邓小平之女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寻找的祖先———那位“最光彩的人物”。
  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还说:邓小平祖上也立有家谱,称《邓氏家谱》,从明初开始,一直记到民国初年,长达五百多年的历史。其一世祖为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明太祖洪武十三年(
1380年)以兵部员外郎入蜀,定居广安。在广安的邓氏家族于明代计有九代,自清代起至今已繁衍了十代有余。
  广安邓氏入清后的一世祖是邓嗣祖,他是邓翰林的爷爷,他一共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邓琳,一个叫邓琰。邓琳生有六子,邓琰生有四子。从此广安邓氏遂分为两大房,邓琳一支为长六房,邓琰一支为二四房,从他们孙子辈起,开始立字辈,即是: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有,燕尔昌荣。邓小平父亲这辈是“绍”字辈,邓小平这辈是“先”字辈,邓小平女儿这辈是“型”字辈。

旌德江氏宗祠

  江氏宗祠位于安徽旌德县江村,是江氏家族的总祠。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2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原为四进两厢两明堂三天井,曾两度毁于大火,两次重建,1935年再度重修。总祠方梁园柱,飞檐重阁,气势恢宏。祠内原文物丰富,仅金匾就有数十块。现祠堂内雕刻着24个不同图案花瓶的屏风隔板仍有21块,象征平安的祥云永远普照着江氏子孙。祠门上还清晰地留着这样的字迹:
  先进何曾崇左道,后来切莫走旁门。
  贤良方正开支族,隐逸潜修奠德基。
  祠堂正门墙上的砖雕依然栩栩如生,向祠而设的泮池风姿犹存。人们面祠而立,肃穆、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江村曾有宗祠
9座,由于历史原因,现仅存江氏宗祠、薄公祠、孝子祠三座。

绩溪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绩溪县瀛洲乡龙川村。始建于北宋,明嘉靖年间大修。坐北朝南,占地1.5万多平方米,整座建筑青砖为墙,厅堂典雅,竹树环抱,环境清幽,具有浓郁的徽州民居特征。
  宗祠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廊庑、享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
9大部分组成。大门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门楼建筑,门高10.5米,宽22米,屋角上翘,总体造型似大鸟展翅欲飞之态。厅内的梁柱门窗制作精细,装饰华丽,木雕艺术更是闻名天下。它们分布在祠堂建筑的各个构件上,图案美观,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引人注目,素有“木雕艺术殿堂”之美誉。全祠不但地方特色浓厚,同时又保持着明清时代的艺术风格,这在我国古代建筑和古代祠堂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海连氏宗祠

  连氏宗祠位于福建龙海市榜山镇长洲马崎社。其连氏始祖佛保于明初至此肇基,迄今已有500多年。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毁于清初,康熙31年重建。坐东向西,二进,正中大门,两侧门南北相对,中有天井庑廊,面宽10.5米,进深18米,南侧厢房3间,祠前广场右侧有一旗杆座。建筑面积239平方米,占地面积830平方米。正门上悬“连氏宗祠”木匾,屋檐下挂“兵部尚书连府”灯笼;前堂、左右庑廊为祭祀活动之所;后堂祖龛上悬“思成堂”匾。神龛内安放着始祖连佛保和夫人李氏的神位牌。佛保的十世孙连兴位后来迁台定居。马崎连氏宗祠,就是台湾连氏及其后裔的祖庙。2001年龙海市人民政府公布该宗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族人捐资对宗祠进行了大修。
  
20064月,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回马崎连氏宗祠寻根祭祖,受到了连氏宗族的热烈欢迎。

   

祠堂的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金炳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祠堂”一词,正式出现始于汉代,但当时的性质主要是“墓祠”。到了宋代,具有家庙性质的祠堂开始出现。明代中叶以后,我国的祠堂建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祠堂的主要功能

  根据《无锡惠山祠堂群》一书的介绍,祠堂是一个地域里家族的活动中心,它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祭祀祖先。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祖先就是祠堂的最主要功能。过去,每逢春秋祭祀,族人都要齐集祠堂,叩拜祖先和先贤,通过供奉一定的祭祀物品和仪式,向祖先和先贤表达某种感情和愿望,祈求先祖降福、保佑、庇护子孙。
  祠堂中的祭祖活动,形式极为复杂,根据不同的祭祀时间和程序,又分为常祭、专祭和大祭等类型。祭祖的主要程序有:焚香、拜揖、瞻礼、告祝等,仪式结束后,还要举行宗族宴饮活动。
  
2、珍藏宗谱。宗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它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疏、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记录下来,成为一种特殊的史籍,供本姓宗亲们掌握,遵照执行。家谱又是宗族的成文法律,它为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提供依据;也是族人身份和辈分的凭证。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宗谱有教化、敬贤、理政、信史等功用。因此,各个家族都很注重宗谱的编修和收藏。
  家谱编印完成后,除按编号分给族人领谱保藏外,要供在祠堂里作为档案妥加保管。
  
3、助学育才。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助学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宗耀祖,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祠堂或义庄多借用祠堂或义庄空屋,对本族子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家族子弟有出外求学,还可得到一定的补助和奖励,用以鼓励好学成材,为国效力。
  
4、宣扬家教族规。祠堂在祭祀仪式之前,由专人向族众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宣读家法族规,宣讲劝戒训勉之词和先贤语录。向族人灌输封建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使族人了解族谱的内容,知道自己同其他族人的血缘关系。加强家族团结,按照家法族规要求去规范族众的思想和行为。
  
5、讨论族中事务。族中遇有重大事宜,关系全族之利害者,如挑选族长、兴建祠堂、篡修族谱、购置族产、族间诉讼等,都由族长主持在祠堂开会讨论,作出决议,全族执行。
  
6、家族的法庭。如果说,家法族规是家族的法律,那么祠堂就是家族的法庭。族人如有犯法违规,族长可在祠堂审理案件,由族中士绅陪审,从公处分惩治,允许族人旁听,借以教育族人。判决的实施也在祠堂里进行。
  
7、其它。如每逢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活动或娱乐的场所。大一些祠堂,常有戏台建筑,好戏连台,全族共享。

祠堂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社会在变,祠堂的功能也在变。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我国各地的祠堂,现已损毁不少,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古祠至今保存完好。尽管这些祠堂名称未改,地点也没有变动,但是它们过去和今天的功能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近百年来,许多祠堂在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中,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直至今天,仍然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内涵,在现代生活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1、革命的指挥中心。祠堂是公共建筑,其建筑工程牢固,建筑面积较大,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它常常成为军事指挥中心和教育基地,为培养人才、赢得革命胜利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湖南韶山的毛氏宗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它建于
1758年。1925年春至仲秋,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曾在此开办过农民夜校,杨开慧是该校负责人,并亲自讲课,让广大农民接受革命教育。这是韶山最早出现的农民夜校。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韶山支部在此办过图书馆。解放初期,毛氏宗祠又成为中共湘潭区委、区公所和韶山区文化馆的所在地。
  位于安徽岳西县城北的汪氏宗祠,建于二十世纪初,建筑面积达
1500平方米,大小厅房52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岳西县天堂地区发生农民暴动,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潜山独立师,汪氏宗祠由于地处要塞,保存完好,便成了这支军队的司令部。此次暴动开辟的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像这样的宗族古祠,在岳西县现在还保存着50余座,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机缘,这些本质上代表封建宗族文化的古建筑,在革命战争时期却成为革命活动的据点,历史功绩,永世长存。
  
2、乡村建设的活动阵地。新中国成立后,祠堂又成了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由于国民经济基础薄弱,政府还拿不出大量资金兴办公共事业,许多地方只好借助祠堂去办学校,建粮库,甚至作为政府的办公场所。正是这个缘故,不少祠堂才得以保存下来。
  据《中国龙川》一书记载,民国
36年(1947年)安徽绩溪县拥有祠堂340余座。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封建主义被推翻,全县所有祠堂,无一例外地改作机关、学校、粮站和供销社。被誉为“江南一绝”的胡氏宗祠,大门上也挂上了“绩溪县伏龙乡大坑口初级小学”的牌子,标志着崭新教育的开始。此后,由于自然的损毁和人为的破坏,到现在全县幸存的祠堂已不足20座。其中胡氏宗祠在当地村民的保护下,坑口小学在此一直办了下来,终于熬过“文革”的劫难,最后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直至今天,许多地方仍在利用祠堂资源的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广东省江门市是个华侨众多,生活富裕的侨乡,那里几乎村村都有祠堂。近几年来,江门市各级政府大抓精神文明建设,各地农村纷纷为农民建立了文化室、老人活动中心等文化场所,这些村村都有的古祠堂,正好派上了用场。
  江西万安县也是这样。他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村祠堂场地开阔、人员集中的特点,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加强农村文明建设的同时,带动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现代旅游热门景点
  祠堂文化是产生于我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各地保留至今的一些古祠,现在都已成为引人注目的名胜古迹,吸引着大批游人。
  当人们步入古祠堂高高的门槛时,无不会有一种与其它风景名胜有所不同的感受,那座落于山水形胜的祠堂地址,正是先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所在;辉煌的殿堂和精美的艺术,会使游人感到祖国的伟大而自豪;历历在目的古人历史功绩更让人受到激励和鼓舞。还有的地方,利用祠堂举办专题展览,展出先人的生平事迹、各种著作以及后人为纪念他们而绘制的书画和研究成果等,也会向人们传播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知识。因此,散布于我国南北各地的大小祠堂,都是难得的向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的课堂和基地。
  近几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一些对中国革命作过贡献的古祠堂也成了旅游胜地,人们走进这些“红色古祠”,仿佛走进了已经远去的烽火岁月,接受革命的洗礼。
  为了发展现代旅游业,一些地方还利原有的文化积淀,重建和新建仿古祠堂,恢复原貌,取其精华,让中华历史文化再现在人们面前。如江西婺源县江湾镇将重建祠堂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于
2002年在原址上重修了萧江宗祠,投资近千万元,占地3060平方米,建筑面积1834平方米,三进九开间,雄伟壮观,古朴庄重,呈现出典型的徽派建筑 风格,前往参观的人接踵而至,络绎不绝。

 

 

尊祖敬宗的族贤———徐成连

◆ 徐英先

  潜山县原棋盘镇赵冲村沙河分支徐成连老人,是一个族人周知的尊祖敬宗的族贤。八年前他就有了整修祖坟、重修家谱为徐氏族务尽心尽力的愿望。但因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加之少数人孝悌精神缺失,血亲观念淡薄,甚至说三道四,以至众心难聚,夙愿难成。去年得知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和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相继成立的消息后,徐成连老人看到了希望,尊祖敬宗、关心族务的热情一下子爆发出来。他要求从事企业工作的两个儿子自觉参与族务活动。父贤子孝,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刚成立,大儿子徐礼斌(潜阳国际大酒店总经理)秉承父意,积极响应,慷慨捐款一万元。当时,他特别兴奋激动地说:“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潜山徐氏四大分支先祖由江西迁潜,六百多年来,文化底蕴丰厚,美谈不少。你们年尊辈长的老先生倡导宗亲联谊,搞研究,弘扬徐氏优秀历史文化,启迪后人,历史将证明,这是一件喜事,是有历史意义的大好事。作为徐家子弟,我们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去年腊月,他小儿子徐礼苗(合肥市百强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回家过春节,准备向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先捐伍千元,他当着小媳妇的面说,研究会搞徐氏历史文化研究是件大事,我们要尽力支持,跟你哥哥一样,你也一次捐个一万
,儿媳们二话没说,立即将一万元现金给了父亲,由父亲处理,前不久,成连老人亲自到潜山把这一万元交给了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另外他又叫两个儿子各捐1000元,用来修复沙河分支四世祖伯景公以下三百多年的祖坟,这些坟因年代太久,坟冠已成平地,碑牌已失落。他说,我已70岁了,年龄不饶人,在有生之年,我要下决心把祖坟修好。去年腊月,由他与徐基栋牵头召开了第一次房头代表会议,组织了170多人自愿捐款共计一万一千 元(含他两个儿子各1000元)。自那以后,他自费骑着摩托车挨村挨户地跑了几个月,发动了伯景公房下的广大宗亲,先后有120多人自愿出工,挑土500多方,用石料20多车,将伯景公以下的八棺祖坟修复了坟冠,新立了石碑,安了华表,并用混凝土浇注了拜台,实现了他八年前的夙愿。目前,为配合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活动,根据研究会“一封”的要求,他又正在为沙河二世祖均佐公房九修支谱而奔波(94年八修时漏了200多人,且印刷质量差),落实了主修和文总。

 

瞻拜宗祠  祭扫先祖

◆ 徐英先

  四月二十日,潜山徐继达、徐敬宾、徐英先三人会同岳西徐承钦、徐绳武、徐海波等宗亲分别驱车前往岳西菖蒲、田头等乡镇瞻仰了凰冈大太公十一世裔孙德一公房的支祠—“德一公祠”,祭扫了德一公、寿一公、寿三公之墓。
  上午十一点,德一公的后裔们拉着横幅,打开祠堂的正门,燃放鞭炮,隆重迎接宗亲们的到来。祠堂内圣堂正中恭敬地摆放着各种贡品,亮着烛火。远来的宗亲和本地的后裔们一起向德一公的神位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瞻拜。接着,本地的宗亲们介绍了德一公后裔的繁衍、发展和德一公祠的修建情况。德一公系凰冈大太公三世祖六公之后,在由江西迁潜邑西街截步桥短住后而迁至岳西今田头乡岩上定居。其后裔于一百多年前在岩上修建了德一公祠,
2003年又大修了一次,并保持了宗祠的原貌。
  德一公墓落在岩上德一公祠的侧后山旁,寿一公、寿三公之墓均座落在田头乡风景秀丽的闵山地区。三座坟莹均完好,石碑俱全。

  附德一公支世系派行:
  “德真友仲思,旭旺伯广永,尚志立礼成,乐启文从正,诗义传先盛,明。”明派后从潜山通派,接“忠清裕后绵”。

  注:①德一公支于光绪年间与潜山合修宗谱时,原派20字已用完,而潜山四大分支的合议通派又已立。在议接通派时,误将德一公支上溯凰冈之三十一世等同于其他支系的凰冈三十二世。1989年四汇堂续修时共议将德一公支“诗又传先盛”五派各上提一世,故在“盛”派后加一“明”派,明派后与其他支系世次相同;②因德一公支系原20字派行中已有“礼字”,故将接通派“礼义传先盛”中的“礼”字改为“诗”字。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