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十五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十五期
 

Word电子文稿)  

2006年2月28日

   

安庆市区徐氏宗亲联谊会成员名单

20051215日首次宗亲代表会讨论通过)

         问:
               徐贤钦
(安庆师院图书馆原馆长)
名 誉 会 长:
               徐际楼
(安庆石化总厂原科长)
 
              徐良明 (安庆迎江区人大原副主任)
       长:
               徐际勤
(安庆石化电视台原台长)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徐一明
( 安徽理工学校教研室原主任)
副会长:
               徐致厚 (安庆第一人民医院)
               徐俊龙 (安庆十七中总务主任)

 

 

安庆市区徐氏宗亲代表会集宜城

        ———会议商定成立了安庆市区徐氏宗亲联谊会

  安庆市区徐氏宗亲联谊会成立暨首次会议于20051215日在宜城召开。参加会议的宗亲代表在会上发言踊跃,缅怀了徐氏家族的祖先为了生计奔波迁徙的辛酸历史,回顾了近几年全国徐氏宗亲联谊会,特别是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会开展活动的情况。与会者经过商议,决定正式成立安庆市区徐氏宗亲联谊会。
  会议由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副主任徐际楼主持。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会筹委会主任徐贤钦首先讲话。他说,大家
600年前是一家,徐氏宗亲在一起分外感到亲切。今天开会是搭一个架子,成立一个宗亲联谊会,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这一段时间海内外的姓氏文化研究悄然兴起,国内许多姓氏宗亲联谊会纷纷成立,重新编撰家谱的活动热火朝天,我认为这是华夏子孙一种联合凝聚的方式,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出的一种贡献。
  接着发言的是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副主任徐良明。他建议,通过这次会议大家彼此认识并建立联系,一方面将安庆市区的徐氏宗亲各方面的关系理顺,另一方面尽快将徐氏家谱编写出来。他认为,目前形势下重点是修谱,至于招商引资暂时条件还不成熟。
  徐际楼宗亲详细介绍了今年
325日在潜山召开的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成立大会的盛况。他说,潜山徐继达宗亲德高望重、很得人心,为我们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会做了大量工作,事迹感人。徐际楼宗亲还出示了他本人花了4年时间刚刚撰写编印好的家谱。徐际楼宗亲的壮举感动了所有代表,大家都表示要向他学习,身体力行为徐氏家族做出贡献。
  徐致厚宗亲说,我们为修谱也做了大量工作,困难不少,很费精力,但是我们必须搞起来,为后人留下东西。徐俊龙宗亲说,成立联谊会不是搞宗派,是理顺血缘关系,理顺宗亲关系,这是符合历史和现实的好事。
  徐际勤宗亲发言,赞成将安庆市区徐氏宗亲联谊会成立起来。他深情地说,我也很怀念我们的祖先,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后会有多样的信念。为了今后联谊会的工作,我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徐一明宗亲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情,他赞扬了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的前期工作,建议安庆市区徐氏宗亲联谊会应当归属于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的统一领导,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对与会的几位宗亲为修谱已经付出的辛劳和取得的成果,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徐际勤宗亲和徐一明宗亲分别表示,利用春节期间将分别返回皖河农场和怀宁江镇,联系和发动家乡有关人士,力争尽快重修家谱。
  会议经过友好商议,商定了安庆市区徐氏宗亲联谊会正副会长以及秘书长成员。最后由会长徐际勤宗亲致词。他说,谢谢大家的信任。通过这次会议联络了感情,统一了认识,也建立了我们的组织。今后联谊会将不定期地召开会议,总结前阶段的活动开展情况,并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
  会议对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徐一明  撰 稿
                                                                        2005年12月25日
 

 

徐氏开基始祖—伯益

                                           徐际勤

  据史料记载,伯益是东夷族部落首领。
   公元
4100多年前,伯益与夏禹都是跟随舜的大臣;伯益,也称大费,伯翳,《史记》上把他简称为“益”。传说他精于畜牧和狩猎,曾经以调训鸟兽而被赐为“赢”。后来他又追随夏禹治水、颇著有功。
  夏禹受禅即位为帝,到了晚年,有意让位于素负贤名的当年治水老伙伴———伯益。可是伯益却不肯接受,并且跑到箕山去躲了起来。于是,大禹只好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中国帝王社会的世袭制也由此开始,连绵几千年。
  启为感念伯益的功绩,就把伯益的儿子若木,封于徐,即现在安徽省泗县以北的地方。从此“以徐为姓”,“以国为氏”的伯益子孙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姓纂》上著有“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以及“徐偃王之后”的记载,《路史》上也有“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后“以国为氏”的说明。
  历史上曾记载,因徐偃王的
"僭称为王"而被周穆王派来讨伐的楚国所灭。徐被周穆王消灭后,并未亡国,而是被周天子降封成子爵性质的诸侯,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才被吴吞并。昭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徐姓由此开始。
  不少历史资料都有着共同的记述,徐氏的开基始祖就是虞舜的贤臣、大禹的好友———伯益。
  徐姓以国为氏之后,活动范围由安徽泗县扩展到了凤阳,以此为根据地,繁衍生息了
1000多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徐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姓谱》中所载的“东海、高平、东莞、琅邪、濮阳”五个地方,都是徐氏搬迁山东后的称盛之地。
  在靠近安徽的江西、江苏、浙江一带很早就有徐氏开山始祖创业踪迹。直至当今,徐氏宗亲,分布广远。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统计中确定徐姓为当代第十一大姓。可见由开基始祖———伯益创下的徐氏后代,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关于筹建徐氏文化园的意向书

  古皖大地,地灵人杰,文化灿烂。不仅有出土化石、陶器、青铜器文化,有佛教禅宗文化,有摩崖石刻文化,而且有张恨水、程长庚等大师级小说、戏剧文化。除此,还有正待开发的氏族文化。
  氏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因为人类就是由氏族
--部族--民族--国家发展而来的。徐氏文化是氏族文化大花园中令人炫目的一株奇葩,因为徐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非常丰厚。徐氏自夏初若木受国于徐、以国为氏以来,至今已有4100多年历史。潜山徐氏自元末明初为避战乱由江西凰冈迁徙而来,至今也有63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徐人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作出过卓越的贡献。郭沫若先生在《历史人物》中指出:“徐是夏商周并存的古国,具有相当的经济基础,文化十分先进。”“徐人的文明并不比周人初起的文明落后。”“吴越人的汉化一定受到徐楚人的影响。”徐自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以后,几乎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如唐太宗《赐〈徐氏宗谱〉序》中所说,“徐氏之门,人文蔚起,代不乏贤”。现代出版的《辞海》就收录介绍了九十多个徐氏名人。其中历朝宰相就有十七个,唐以后中状元的有十五名。杰出的人物、辉煌的成就,精湛的艺文,见之于典籍谱牒之中者,可谓蔚为大观矣!潜山徐氏也曾出过四名进士,出过礼部尚书(部长)、布政使(省长)、以及随左宗棠转战南北而赏正一品封典的元帅等军政要员,还出过割肝救母的典型孝子。他们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和至善至孝的道德规范,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对后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就是试图通过发掘、研究、弘扬徐氏优秀的历史文化,为当代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献出一份力量。
  丰富多彩的文化,需要有一个适当的载体才能藉以展现。为此,我们拟在县博物馆后山征地
10-20亩,筹建徐氏文化园,使其成为:展示徐氏丰厚文化的平台,吸引旅游观光的新亮点,联系海内外徐氏宗亲寻根祭祖、投资兴业的纽带。
  徐氏文化园主体建筑拟分三个部分组成。
  (一)恢复“徐氏宗祠”,展示祠堂文化和谱牒文化。关于祠堂文化,山西省社科院中国家谱研究中心给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的贺信中说得很精辟:“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蕴含丰富、独具特色而又亟待保护抢救、整理开发的稀世珍宝。它是华夏民族的祖根标志,是神州大地的人文化石,荟萃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凝聚了宗法礼仪之大成,是炎黄子孙的血缘圣殿,是传承华夏文明的纽带。”潜山徐氏宗祠先后建有七座。据谱载,除支祠外,总祠就建过两次。第一次建于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后“遭兵燹,一炷而空。”第二次于民国六年(1917年),“置买合肥李府春霆堂东门城内典屋并店屋”建造。徐祠“规模宏敞,栋宇辉煌,近映湖光,远迎塔影,行路者观徐氏庙,动曰观止矣!”解放前夕,潜山中学曾据此祠上课。后被拆除,建了党校。现在,徐氏宗祠虽已荡然无存,但其遗留文物,如石狮、石鼓、石墩、石门框门楣及匾额等,尚散存各地。我们拟据谱牒记载,收集祠堂文物、复建徐氏宗祠。这不仅能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再现祠堂文化,也能为昭穆列祖列宗,展示家谱文化,开展联谊活动,进行文化研究,提供一个具体场所。
  关于家谱文化,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
19841120日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中作了很好的说明:“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含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江泽民先生在视察上海图书馆谱牒中心时也说:“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开展重修家谱、进行氏族文化研究活动。潜山徐氏族谱始修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后虽经八、九次重修,但仍不够完善。有的分支已有80年未续家谱。“去祖未远,问其所自,懵然莫对者多矣。”(朱熹语)因此,我们计划全面敦促指导各分支修好支谱,并在此基础上,合修潜山徐氏联谱,力求在祠堂中展示完整规范的谱牒文化。
  (二)恢复“文昌阁”,综合展示徐氏历史文化。潜山徐氏亮臣公(旧县志有传记)是明经科进士,勒授修职郎,曾于光绪乙巳年(
1905年)间“建修文昌阁,表扬儒风而励薄俗。”(谱牒有载)“文昌阁”石刻今人尚见于政府院内。我们拟在徐氏文化园中复建文昌阁,以继承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在阁内设置徐氏历史文化展馆,陈列徐氏源流、人物、历代帝王及名人赠撰的序跋、碑记、诗联、徐氏族规家训、及徐氏艺术家创作的书画作品等,力求全方位地展示徐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
  (三)添建碑廊,增加园中文化含量。我们拟将遴选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太祖,以及魏征、张九龄、韩愈、范仲淹、朱熹、文天祥、曾巩、黄庭坚、苏轼、张廷玉等为徐氏撰写的序跋、碑记、诗联,镌刻于石碑之上,陈列于长廊之中,以显示文化园多彩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
  建设徐氏文化园,是光前裕后的善举,其建设基金,由徐氏宗亲捐资或投资筹集。
  我们请求政府及有关部门同意立项、选址、征地,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照顾。
  谨呈
                                                     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20051218

 

续修家谱是历史的需要

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主任 徐贤钦

  国家有史,地方有誌,家族有谱,这是我中华民族的文明记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起源、发展和迁徙过程。收录了先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这些内容与国史、地方誌相互佐证关联,因此隔一段时间续修家谱是历史的需要。
  我们徐姓在皖西南地区,遍布八县一市,估计人口有十多万人。从形式上看各自独成一支,都建有宗庙(祠堂),修有家谱。往上追溯,早在六百年前的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一带大战,使瓦屑坝周围居民无安身之地,当时的徐氏先民为避战火而逃难迁入皖西南地区。在五修的怀宁“忠恕堂”家谱中有这样一段记叙,“一世祖因避兵燹,携兄弟逃难,途中失散,独自一人来到怀宁野骡桥旁而居。”在宿松“风月堂”谱牒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饶郡之山吾徐旧居也,元至正间陈友谅寇铙涉湖一带,居民避乱窜无虚日。公从之,数年贼平,公返故里,见人烟廖廖,势不能久居,洪武初公乃仗策挈家渡江抵松。”这就印证了“忠恕堂”一世祖来皖定居的缘由。而在潜山三妙乡徐氏谱牒中对则六公(忠恕堂一世祖之父)迁来潜山鸡子河是这样记载的,说则六公先由瓦屑坝迁到池州,然后辗转迁移到潜山。
  从这些谱记中我们了解到,皖西南徐姓六百年前是一家,同为凰冈大太公后裔,因元末战乱,纷纷逃难来到皖西南。这样一看,我们六百年的根源都清楚了。谱牒中还记载了我们徐姓的始祖是伯益,而伯益又是黄帝(轩辕氏)的五世玄孙。应该说我们的根就是黄帝,所以我们是炎黄子孙,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也是谱牒给予我们的传承信息。
  今天的中华儿女,包括旅居海外的华人,能凝聚在五星红旗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是由于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祖国可做他们的坚强后盾,使得海外华人挺起了腰杆,有了做人的尊严。近些年来旅居海外的华人后裔,年年回到祖国,到炎帝陵黄帝陵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来到祖辈的故居地寻根问祖;投身家乡的经济建设,支援家乡的发展,所有这些举动为什么?这是同宗同源的血脉亲情所呈现的空前凝聚力,是故乡情思迸发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族谱是联结海内外华人并以血缘亲情凝聚他们的依据,因为它记录了并呈现出本氏族的支派繁衍的演化过程,使人查阅后知道自己所在支系的位置。举个例子:上个世纪香港包玉刚来到合肥寻根,在看到家谱后得知自己是包公的三十多代裔孙后,非常激动,感到自豪,还表示支持家乡建设。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到家谱在传承氏族文化历史和凝聚族人的重要性。
  在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要为此而努力奋斗。我们氏族文化里就有先人立下的十规十戒,教育族人遵纪守法,勤俭自律,孝敬长者,和睦乡里,不义之财不可取,不道德之事不可为。这些就是规范我们后人要兢兢业业创业,堂堂正正做人,和和气气相处。以此营造一个和谐环境,齐心建设祖国。我氏族要为此做出奉献,就是通过续修家谱,把氏族的好传统,好风气,把祖宗立下的戒规传下去。通过续修家谱把血脉亲情传承下去,以族谱凝聚族人,为建设一个民富国强的社会主义祖国共同奋斗。
  对续修家谱社会上目前尚存有几种偏见:其一,有人认为修家谱是搞宗族主义。这是认识上的偏见。修谱是传承民族文化,是让人们不忘本源,继承老祖宗的美德和品质,以血缘亲情,凝聚族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心尽力。不可能想象一个不爱自己家,不孝敬父母和先祖的人,会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自己智慧和力量。我们应该知道家族本来就是一个家,后来随着时间的延续,子子孙孙的繁衍更替,由大家又分成了许多小家,这样才有今天的家族,修家谱就是修这个家族的演变史。其二,有人认为修家谱是搞封建迷信。谱牒是由封建社会诞生而延续至今的家族历史载体,事实上它是家族的产生、发展、繁衍、迁徙的历史事实的记述。我们不能因为它诞生于封建社会就归结于封建迷信。我们看到许多旅居海外的华人回国寻根问祖,他们要寻查的依据是什么?就是家谱,从家谱查寻中找到自己的根在那里。
  续修家谱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历经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有的家族修过谱,有的家族就没有修过谱。像我
"忠恕堂"就有近百年时未修过谱,上次修谱所印的谱牒只剩下一套,就连一套也已开始虫蛀风化,破损严重。如果不续修重印,“忠恕堂”的后人们就无法知晓是哪位先祖由哪儿迁来徐家畈的,更不会了解房系繁衍的经过了。这次续修,才将先人们留下的珍贵遗产保存下来。我们的后人看到这本谱牒,就知道我们是轩辕黄帝的子孙,我们祖先是元朝末年逃避战火从江西瓦屑填逃难来到怀宁的。如果不及时抢修,那么这一历史文化将会随老谱牒的损毁而淹没于世,到那时我们将上有愧于先祖,下有负于后人。古人有句话,说盛世修家乘(家谱)。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续修族谱,我们也就该为传承氏族历史文化负起应有的责任。
  家和万事兴,我们应以同宗同源血脉亲情凝聚族人,以炎黄子孙亲情关系融入国人之中,构建社会和谐。人心齐,泰山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要为中华民族复兴,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奉献。


重修家谱我尽力

徐际楼口述    徐际勤整理

  早在一九九三年退休前,我就萌发重修家谱的想法。退休后,就致力于重修家谱的工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不知从何处着手。回老家潜山,我四处打听,得知宗亲里有位志成老兄,以前参与过修谱,对修谱工作也很内行。我就拜访他,并与他商谈修谱之事。志成老兄为人热情,在他诚恳帮助指导下,于是我开始了艰难的修谱筹备工作。
  首先,找到了家族长辈世春叔,商讨修谱之事。在世春叔的大力支持下,召集家族有关人员会议,商定了修谱工作几个步骤:
  第一步,挨户登门拜访,对修谱之事统一认识、统一思想。为此,我一人自费下江南,跑江北,几年内走访了近二、三百户宗亲。家族内多数人是支持的,也有少数人不但不支持,反而讽刺、挖苦,甚至骂街,说我是打麻将输了钱,以修谱为名而骗钱。真是叫人苦笑不得。还有的人,干脆闭门不理。
  第二步,筹集修谱资金,考虑到解放后一直未修家谱,间隔时间较长,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经分析估算,按每户每人缴纳
6元筹集经费。开始怕资金不够,又动员捐赠,我大儿子海杰带头捐款1000元,远房侄儿徐毅(在上海工作)捐款1000元,枝乔房头世全(北京军区部队少将)捐款1000元,在此感召下,有捐100元、300元、500元不等。共筹到经费三万四千多元。其中我个人上门收取修家谱资金达一万八千多元。
  第三步,在我牵头下,由世春、寅财、太平、际美、际豪共六人,将九都徐、千派下的枝桐、枝乔家族、宗室、按辈分,按出生年月日,不分男女,将公历一九九八年前出生的一一登记在册,最后由徐志成按修谱章法,编辑成册。
  历经五年多的时间,以解放前的老谱为依据,纂编、撰辑六册母本,经校对后,铅印
80多套,分发到各分支房头。宗亲们见到装订成册的新谱,都称赞叫好,说是做了上慰祖宗、下籍子孙的大好事。
  由于参加修谱的工作人员,不但无私奉献、不计报酬、而且精打细算,修谱材料、印刷只花了一万九千多元。剩下的钱召集全族,共同做了“谱斋”。另外还二次带领宗亲后裔,到潜山徐氏祖宗墓地祭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促进了家族宗室友谊、团结和谐,增强了徐氏血脉亲情。

 

 

致皖西南徐氏宗亲的信

宗亲们: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文化灿烂,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春天。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姓氏文化的研究普及,对增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意义。近年来,全国姓氏文化研究,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许多姓氏成立了各自姓氏文化研究机构;电台、电视、网络不断传播姓氏文化研究信息与成果;出版界陆续出版发行了专家学者对谱牒等姓氏文化研究的专著;续修家谱、建宗祠成为民间时尚。
  徐氏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两千万裔孙,遍布全国乃至海外。在姓氏文化研究大潮中,也乘风扬帆。
2004年,在湖南长沙召开了首届中华徐氏宗亲联谊代表大会。在江苏徐州经政府批准,成立了"徐国历史研究会",开展对自若木受国,传承四十四位国君,跨越夏、商、周,续存1600余年的古徐国历史研究。湖南、川渝、台湾已编修《中华徐氏通谱·湖南卷》、《华夏徐氏通谱》、《徐氏大宗谱》等全国性通谱或联谱。《中华姓氏通史·徐姓》、《徐氏古今文化大观》等徐姓史书也公开发行。鲁、豫、浙、闽、鄂、赣等全国大部分省市徐氏,都在开展多种内容的姓氏文化活动。我们皖西南地区(含安庆市八县三区)十八万徐氏宗亲的部分代表,于2005325日集会潜山,成立了"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代表们通过认真探讨、磋商,确定筹委会主旨为:八字(联谊、寻根、继承、发展)、四为(为弘扬中国历史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发展地方经济、为传承谱牒文化)。按照这一主旨经过近十个月的探索,一致认为主要研究活动内容是:三编、两建、一保护。
  编修皖西南徐氏联谱。族谱是进行姓氏文化研究的主要依据和载体,与国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历代名人如唐太宗、魏征、苏轼、欧阳修、朱熹、孙中山、毛泽东、江泽民等都对谱牒的意义与作用,作过精辟的论述。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
1984年《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中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含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纪、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修好族谱,溯本正源,理清支派世系,是开展姓氏文化研究的基础。谱牒编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问题较多,要投入主要精力。方法要先分后合,即先以区、县由各分支编修支谱,再以支谱为基础,综合编修联谱,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力争在三五年内完成。 
  编辑徐氏历史文化系列丛书。皖西南徐氏,人文蔚起,代不乏贤。搜集整理徐氏历史文化资料、文物古迹和当代名人事迹、人文亮点、分门别类、分期分批编辑出版《徐氏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以继承先志,启迪后昆。
  编办徐氏《族务通讯》期刊。《族务通讯》能及时反映本地区开展徐氏文化研究活动情况。介绍交流全国各地姓氏文化研究信息、经验。鼓舞动员宗亲积极参与。要把《族务通讯》办成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活泼的小期刊。
  建皖西南徐氏总祠。祠堂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祖根标志,是神州大地的人文化石,荟萃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凝聚了宗法礼仪大成,是炎黄子孙的血缘圣殿,是传承华夏文明的纽带。建修皖西南徐氏总祠,众望所归。选址应在全国历史名城安庆或天柱山全国旅游圣地潜山。规模包括正祠、展馆、碑廊及附属设施。要精心规划设计,庄严雄伟实用。投资大,可分项分期施建。我们要创造条件、众志成城,促其实现。
  建立皖西南徐氏文化研究基金会。进行徐氏文化研究,要有一定的资金保障。要建立
"皖西南徐氏文化研究基金会"。基金来源,采取捐资、集资、投资、创收等多种方法筹措。基金会为长设机构,专人管理,严格制度,合理收支,永续流通。
    保护古祖茔墓葬。祖茔墓葬,是我们血缘祖先的安息地。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按伦理道德,作为裔孙,决不能忘祖。从考古学讲,我国出土文物,大部分出自古墓葬。因此,保护好古祖茔墓葬,特别是明清以前的远祖和名人墓葬,加以修葺,是为子孙后代保留珍贵的文物资源。
  宗亲们
!徐氏文化研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要有一个相应的组织机构来统筹安排,更要广大裔孙的自觉参与。目前岳西、潜山、望江、安庆市区已成立各自的联谊会或研究会,宿松、怀宁、桐城正在筹建,太湖、枞阳也在酝酿,殷切盼望全体宗亲齐心协力,继承先志,共同来完成这一光前裕后的创举。
  时值元旦,春节将临,谨致以节日祝福:新一年合家安康,万事如意。


                                                 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

                                   
                       
二○○六年元旦

 

给全县徐氏宗亲的一封信

全县徐氏宗亲们: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左倾路线的影响不断消除,姓氏文化渐渐恢复活力,并勃发了新的生机。特别是史学界,认定谱牒文化与国史、方志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姓氏文化研究机构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作为全国姓氏人口居第十一位的徐姓文化研究更具特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徐氏古今文化大观》、《中华徐氏宗族通谱》、《中华姓氏通史·徐姓》等姓氏文化书籍早已出版发行;
20041014日至17日,中华徐氏宗族联谊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了首届代表大会;20041120日徐州市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徐州市徐国历史研究会";今年325日,安庆三区八县在潜山成立了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在这样一个姓氏文化蓬勃发展的大潮中,"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于今年111日应运而生。这个研究会的成立,顺应了潜山经济文化发展的形势。它标志着潜山徐氏文化由零散、单一的个别修谱行为上升到有组织、有领导、系统全面地整理和研究徐氏历史文化并与古皖文化研究相融合的一个层面。
  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肩负着三大历史使命。(一)编写徐氏历史文化丛书。搜集整理潜山徐氏历史文化资料和文物古迹,编写一套从凰冈到当代的《潜山徐氏历史文化》丛书。潜山是古皖文化的发祥地,丰厚的地缘文化蕴含着灿烂的姓氏文化。徐氏由江西凰冈迁潜至今的六百多年间,经过历代先祖的耕读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族特色的姓氏文化,对它进行发掘、研究和弘扬,构建新的人文亮点,将会丰富潜山的旅游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二)编修潜山徐氏系列联谱。要求潜山徐氏各分支尽快成立编修小组,争取在
2007年内续修好各分支的支谱。在此基础上,编修潜山九都、沙河、鸡子河、上清四大分支等徐氏联谱。对于修谱,有些人因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可能还心有余悸,其实这种忧虑是没有必要的。中国自唐朝产生谱牒以来,各朝各代的名人、名家到庶民百姓无不重视族谱的编修和延续。北宋的欧阳修、南宋的文天祥、明代的朱熹、近代的孙中山等名家伟人都对族谱的意义有过精辟的论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强调说:"在研究历史时,有人言必称希腊,连自己的祖先都忘了。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在视察上海图书馆谱牒中心时说:"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谱牒,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19841120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中说:"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重大作用。"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潜山徐氏多数分支的家谱都已近80年未续修过。其间的发展沿革,人口的繁衍变化,当代名人族贤的功德业绩等,纷繁复杂,急需挖掘、整理和收纳。否则让其成为无记载的历史而失传,我们都将因不孝的过失而噬脐莫及。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人若忘祖,不知所自,与动物何异?作为徐氏裔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编修一套详实完善的徐氏联谱,以尊祖敬宗,收族睦族,继承先德,启迪后昆。(三)筹建徐氏文化园。初步设想在县政府规划的旅游产业园区中筹建"徐氏文化园",重现徐氏宗祠,恢复徐氏"文昌阁"。祠堂是宗族血统和地域族源的标志,有了它,人们就能知道自己的祖根和来龙去脉。在祠堂中,谱牒文献以藏典于民的方式传承至今,祠堂文化中的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至善至孝的道德规范,在齐家、兴族、治国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山西省社科院中国家谱研究中心给"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成立的贺信中说:"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蕴含丰富,独具特色而又亟待保护抢救、整理开发的稀世珍宝。它是华夏民族的祖根标志,是神州大地的人文化石,荟萃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凝聚了宗法礼仪大成,是炎黄子孙的血缘圣殿,是传承华夏文明的纽带。"我们在宗亲的全力支持下建成徐氏文化园,恢复徐氏宗祠和文昌阁,不仅能成为徐氏族源的标志和宗亲联谊活动中心,让徐氏优秀的人物事迹和家训、族规融入现代的精神文明之中,用以律己,教育后代,而且还能以旅游产业园为依托,成为古皖旅游文化的新亮点。
  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以后,广大宗亲全力支持,积极行动,都表示要竭尽全力把这件好事办好。研究会的领导成员不但劳心劳神,义务出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制订了目标计划,组织徐氏资源普查,敦促各地续修支谱,而且还带头捐助起动资金。许多理事和贤达们也都慷慨解囊,踊跃捐款,使研究会的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全体徐氏宗亲们,潜山徐氏文化研究的规划订了,蓝图绘了,目标定了,要实现这个宏伟的蓝图和目标,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必须依靠全县的徐氏宗亲,自觉行动,积极参与,才能将理想变为现实。徐氏同胞们,我们共先祖,同脉源,我们既是华夏民族的炎黄子孙,又同是鼻祖若木的直系裔孙,更同是凰冈始祖的近脉宗亲。既投胎到徐门,就要为徐氏先祖尽孝,为徐氏事业尽力,为华夏炎黄尽忠。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弘扬徐氏优秀历史文化,为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而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愿我们的蓝图和目标早日实现!


                                                           
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二○○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