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十二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十二期
 

Word电子文稿)  

2005年10月28日

 

  

    发   刊   辞

  
    祠堂文化是产生于我国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所涵盖的祠堂、祠产、祠约、祠堂建筑规制、祠堂陈列格式、祭祀礼仪,以及宗谱家乘、行派世系、传记事略等广泛领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它和国史、方志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体系。
    祠堂文化,就是华夏各民族带着明显的血缘地域特征的族源祖根标志,一卷宗族发展关系的历史、一株血缘相连的系统之大树,一条维系着各宗族姓氏之间的血脉,
 它们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蕴含丰富、独具特色而又亟待保护抢救、整理开发的稀世珍宝。它是华夏民族的祖根标志,是神州大地的人文化石,荟萃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凝聚了宗法礼仪大成,是炎黄子孙的血缘圣殿,是传承华夏文明的纽带。  ———摘自山西省社科院中国家谱研究中心给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成立的贺信。原载祠堂博览总三期

梁,其重要性超越时空。正如孙家正先生指出的:“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是人类灿烂历史中留下的稀世之物证。”
  数千年来,我们祖先创造的精忠报国、成仁取义、尊祖敬宗、至善至孝等道德规范,以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尽管有着一定的封建主义色彩,但包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它以家族为主体,采取家训、族规的形式,用以律己,教育后代,极大地补充了国法的完整性和执法的有效性,从而使我们的国家成为“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它将与现代宇宙星体学、细胞工程学、遗传学等现代科学理论接轨,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现代化的进程。
  本刊推荐了霍松林老教授等一批国内相关领域的名家论著,供研究学习,并转载上海、常州一些兄弟单位的文章进行交流。特别发表一批对无锡惠山祠堂群研究者们的成果,代表了他们的最新观点。
  本刊提倡对祠堂文化的讨论与研究,用科学的观点来阐释这一重要的传统文化,在当前发掘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寻找为保护好这些优秀的祠堂与祠堂群遗存的方法,包括对应的谱牒文化、姓氏文化的抢救保护,为宗谱、家谱的修续提供研究、探讨和服务的平台,乃是本刊的宗旨。我们希望本刊能得到读者的喜爱、参与和支持。
  “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虽辽远,无不到者”。中国祠堂文化的研究发展,必将以海纳百川之势,发扬广大。

                              
                   本刊编辑室地址:无锡市惠山直街
186
                                                   邮编:214035    电话:3731927 主编:夏泉生 
                                                            每册定价:
8元(人民币)

 

李吉教授给《祠堂博览》的一封信

(摘要)

《祠堂博览》编辑部: 
  惠赠《祠堂博览》试刊号已收悉。拜读后深受教育与启迪。祠堂与宗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姓氏宗族文化的两大载体。贵刊同仁独具慧眼,创办此刊物,实是填补了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是学术界一大幸事,也是一大喜事,仅此表示深切的祝贺
!也相信贵刊会越办越好! 
  我虽然从事姓氏谱牒学多年,但因诸多因素,对宗祠文化缺乏深入研究,一直引以为憾事。今有贵刊,可谓得一美味,也是良师益友,愿常常领受教益,也愿略效犬马之劳。
  去年就听说无锡要搞个祠堂博览式的文化建设,想贵刊可能是依托此项文化建设而办,这是一项很有开发前景的项目。数年前我曾有个想法,就是想依托一著名的宗祠文化单位,创办中华姓氏园或寻根园之类的文化事业,无锡方面确有此深厚的祠堂文化内涵和历史条件。近年来,我在不断搜集各个姓氏的始祖图像,第一册已于
2000年正式出版,并已销售一空。现已陆续收集到500余个姓氏的始祖图像,准备出第二册,这也可为炎黄于孙寻根问祖作些善事,为祠堂文化研究稍作补充。
  祝:夏安
!      

                                                         李     2004年8月16日  
                                               注:李吉教授,我国著名的姓氏、谱牒学专家,中国家谱研究中心主任。
                                                                       (摘自祠堂博览创刊号)

 

《祠堂博览》创刊号
卷首语
(摘要)

  历史无情地告诉人们:一个忽视历史遗产、缺乏文化特色的城市,是无法进入高品位的现代化城市之列的。
  目前在无锡城市化发展的大潮中,已涌动着一个未来的希望,它将完成历史赋予作为“长三角”的泱泱经济大市,进入历史文化名城的使命。数千年前无锡的先民就在锡山脚下,
渔猎耕作,生息繁衍,创造了远古文明。唐、宋盛世,明、清闹市,这里曾为战国春申君建造了千年古祠;也使康、乾两位清帝南巡幸临十四次之多,在历经劫难之后,这里还保存着一片祠堂建筑群,留下了无锡历史发展的珍贵年轮。   
  祠堂作为宗族血统和地域族源的标志,它能告诉人们的根在哪里,从哪里来,去向何方。连续几千年的谱牒文献,以藏典于民的特殊方式传承至今,运用悠久的儒、道哲学思想,将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至善至孝的道德规范,在齐家、兴族、治国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优秀的家训、族规和家族精神,已融化在人们的血液中,积淀在人们的生活里,用以律己,教育后代,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华夏文明之光,为世界所瞩目。传统一旦形成,便生机无限,世代相传,永不停止。在中国,祠堂一盖就是上下千百载,家谱一修就是前后数千年,无锡出现的祠堂群,全国数以万计的家谱遗存,就是人类文明留下的足迹。物以证史,图以强记,保存好这些祠堂实物、世系图谱就非常重要,它是为人类走向未来留下这不可忘却的记忆。只有尽力保护好这些足迹,我们才有资格面临时代的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锡因势利导地成立了祠堂文化研究会,《祠堂博览》也应运而生……。我们将尽力使本刊具有学术性、史料性及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性。
  尊敬的读者,在城乡飞速现代化的灿烂光辉下,保护和抢救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无疑已落在当代每个人的肩头,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最合适的方式,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面对历史,能无憾地说一声:我尽责了。

                                                                (摘自祠堂博览创刊号)

 

 

中国祠堂概述

蔡丰明 窦昌荣

  喜欢中国名胜古迹、山川美景的人土,几乎都会对祠堂这种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留下的特殊人文景观产生兴趣。祠堂建筑大都是坐落在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的村野乡间或崇山峻岭上,其外观就像一座庭院式的住宅。祠堂前多有二座绘有各种雕刻的门楼或牌坊,上悬“某某祠”之匾额入内则有庭院、天井等建筑。中间宽敞高大的厅堂上塑立人物雕像;两旁的廊屋和厢房陈列碑刻、书文、字画等各种文物。祠堂的后殿,是陈放“木主”(即祖先牌位)的地方,气氛显得较为神秘,与前殿的格调颇有些不同。
  风格古雅、气势宏大,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祠堂建筑,是中华民族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一种重要表征。在独特的祠堂建筑文化形式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念、宗族制度、伦理道德,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方面的许多特点与个性。
  祠堂建筑与祠堂文化的兴盛发达,与中国传统的祖先崇拜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祖先崇拜是从灵魂崇拜与图腾崇拜发展而来的一种宗教信仰形式,它的成熟形态,产生于父权制和私有制之后。其作用是确立和巩固父系血统关系,以保证权力和财产的正常继承和分配。由于祖先崇拜意识的普遍盛行,大量的祭祖活动也随之面产生出来。这些祭祖活动大都是在特定的祭祀场所,即祠庙中进行的,这种祠庙便是祠堂的前身。早在殷商时期,祠庙祭祖的活动已经
  非常盛行。根据不同的祭祀规模,又可分为宗庙、祖庙、弥庙等不同类型。“宗庙”是同一氏族之人祭祖的场所,规模最为盛大;“祖庙”是同一宗族之人祭祖的场所,规模一般也较大;“弥庙”是同一家族之人祭祖的场所,规模要小于“宗庙”和“祖庙”。周朝以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对于祠庙祭祖制度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天子可有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侯王可有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大夫可有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士可有一庙,而庶人则不可有庙,只能祭于“寝”(家宅中的正屋)。这种严格的祭祀等级制度,体现了中国封建主的强大势力和集权统治。
  “祠堂”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汉代。《汉书·张安世传》云:“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
起冢祠堂”。当时的一些王公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大都在祖先坟墓旁边建立庙祠,而一般的庶人则仍然只能在自己家中的厅堂上举行祭祖活动。
  “祠堂”之名虽然早在汉代时期就已经产生,但是当时的祠堂从其性质来看主要是墓祠,而并没有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家庙”形式,也很少与家族的宅院、居室联系在一起。到了宋代,具有家庙性质的祠堂形式开始出现于当时的一些土大夫阶层之中。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其所著的《家礼》一书中云:“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这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在建造房屋时,必须要先建祠堂。这种具有浓厚宗族血缘色彩的祠堂形制,成了维系封建家族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
  明代中叶以后,我国的祠堂建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明嘉靖“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于是各强族望族纷纷建祠立庙,宗祠遍布天下。尤其是在那些宗族制度较为发达的地区,更是祠堂林立、牌楼高耸,呈现了一派充满浓重的宗族文化色彩的景象。
  祠堂建筑之所以会在明中叶以后得到迅猛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这同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经济基础分不开。我国的宗法制度,一直是支撑历代统治者的社会支柱,特别到了明清时期,十分强调“祠堂族长的族权”,于是祠堂也就成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与具体象征。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受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而宋明理学又强化了这种伦理道德观念,视“孝为百行之首”,因此祠堂更是被视为高于一切、
  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正像朱熹在《家礼》中所说:“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这说明祠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然,作为一种建筑和一种祭祀活动是离不开经济力量的。朱熹在《家礼》中谈到立祠堂之制的同时,还提出了“置祭田”的主张,以此作为维持祠堂、宗族活动的经济基础。

                                                  (未完待续)

 

 

潜山县城乡祠堂知多少?

  今日之潜山,历史上曾为古皖国、皖城、舒州等  所在地。正国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各氏族先祖都在这块沃土上建家祠。城乡原有祠堂八十余座。其中:县城原有祠堂70多座,建国初尚有37座,现无存。农村13座,现存4座(其中一座修葺一新)。具体分布情况是:

      名称          地址                                     现状

    芮氏宗祠     工人巷                                  居民宿舍
    芮氏宗祠     后街西路                                 县剧场
    张氏宗祠     后街西路                                 县供销社
    叶氏宗祠     后街西路                                 土产公司门市部
    林氏宗祠     东街西路                                 梅城供销社仓库
    郑氏宗祠     五显路                                   印刷纸品厂仓库
    丁氏宗祠     东街西路                                 县文化馆
    汪氏宗祠     东街路                                   县科委后边
    吴氏宗祠     北街中路                                 县农资公司

    葛氏宗祠     北街中路                                 县搬运公司

    孙氏宗祠     北街中路                                 县搬运公司

    张氏宗祠     东街西路                                 县公安局

    江氏宗祠     后街西路                                 县剧团宿舍

    汪氏宗祠     南街路                                   梅城区粮站

    陈氏宗祠     北街南路                                 县百货公司门市部

    徐氏宗祠     后街路                                   县委党校

    程氏宗祠     五显路                                   粮食局职工宿舍

    陈氏宗祠     工人巷                                   县食品厂宿舍

    胡氏宗祠     后街西路                                 居民宿舍

    王杨氏宗祠    龙井巷                                   县法院

    熊氏宗祠     东街西路                                 县新华书店

    操氏宗祠     解放路口                                 县招待所

    汪氏宗祠     东街西路                                 税务局印刷厂

    李氏宗祠     南街路                                   县房地产公司

    周氏宗祠     北街路                                   梅城供销社

    刘氏宗祠     北街南路                                 老邮电局

    许氏宗祠     后街西路        &am, p;nb, sp;                        县剧团

    涂氏宗祠     北街路                                   县食品公司

    王氏宗祠     北街路                                   县土产公司

    方氏宗祠     工人巷                                   粮食局职工学校

    许氏宗祠     工人巷                                   居民宿舍

    王氏陆兰堂    北街中路                                 县土产公司

    夏氏宗祠     南街路                                   居民宿舍

    戴氏宗祠     南街路                                   城关粮站

    何氏宗祠     北街路                                   县土产公司

    余氏宗祠     龙井巷                                   居民宿舍

    徐氏宗祠    城内(九都元良公支祠)                   已毁

    王氏宗祠     水吼镇栗树村                             现完好

    王氏宗祠     横中乡光华村                             村民居住

    柳氏宗祠     五庙乡下湾村                             村民居住

    宋氏宗祠     五庙乡杨坂村                             村民居住

    罗氏宗祠     五庙乡杨坂村                             村民居住

    马氏宗祠     天柱山镇黑虎村                           已恢复

    林氏宗祠    割肚乡天柱村                           屋宇有损

    杨氏宗祠    龙潭乡(现为县保单位)                   屋宇修好

    徐氏宗祠    源潭乡(沙河支祠)                      红旗水库淹没区

    徐氏宗祠    青楼乡(九都久正公支祠)                徐祠小学

    徐氏宗祠    原棋盘乡徐槽村(今属桐城青草镇)         无存

    徐氏宗堂    源潭镇赵冲村(沙河支祠)                 无存

    李氏宗祠    水吼镇徐坂村                             无存


                                                                  (林斗山)

 

 

浙北宗亲抗日事略

◇ 徐海棠

  在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中,浙北的徐氏宗亲,同各族同胞一道,同仇敌忾,奋起抗击。在长兴 地区出现了许多动人的事例:

通电国民政府团结抗日

  徐松旺,派名子连,小时,家贫如洗,帮人放牛,在煤矿开绞车,到安吉撑排搞运输等苦活、累活、重活来维护家庭生活。后在煤山街开店经商。由于他诚信为人,经营有方,生意兴隆,家中生活逐步富裕起来,社会影响越来越高。在旧社会身为煤山镇镇长期间,他胸怀宽阔,平易近人,和睦相处,深受民众欢迎。他思想进步、爱国,卓有远见。早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7日,父子俩(子:则达),会同长兴26位士绅代表联名,在长兴抗日七周年纪念大会上,向长兴县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发出《抗战必须团结一切力量》的通电(电文另发),他拥护中国共产党,呼吁国共两党团结合作,一改抗日。新四军在煤山地区北撤时,他给新四军隐藏重要文物———印板,即:194410月由苏皖区党委秘密印刷、公开发行的机关报———“苏南报”的印板。解放后交公,被收藏在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里。由于他对新四军抗日有重大贡献,被评为开明绅士、并被推选为长兴县第一届人民代表。

投军抗日 转战南北

  徐松山,派名积庆,原在家务农。19371112日上海失守后,日军把侵略魔爪伸向长兴、广德,由此进击南京。在这关键时刻,即40年代初,他积极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奋起抗日,新四军驻军 山地区时,他接受上级安排,出任四都、新庄村农会主席,联合新四军抗击日寇和日伪军,建立、发展革命根据地,发展地下党员。1945年大军北撤时,他随军北上,晋升为营长。在四年的解放战争中,他转战南北,屡立战功。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直至朝鲜的停战回国。后转业到中国科学院和南京历史档案馆工作。

敌后活动 支援前线

  徐南山,派名积祥。过去,他是    山镇穷人之一。青年时期,正是抗日战火在长兴燃烧之时。当时新四军的苏浙军区就设在槐坎乡。新四军指战员们铁的纪律,铁的意志,赢得了浙北人民的信任,在日伪顽敌肆虐的岁月里,在长兴战役中,当地老百姓组成600多人和一百二十匹骡马的运输队联合作战。南山宗亲与松山俩兄弟。他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地下活动,当交通、搞运输奔波操劳,作出了应有贡献。194510月新四军奉命此撤时,他迁居坞山 居住。解放后,即参加革命工作。他平易近人,深受群众好评。

 

通电文告

抗战必须团结一切力量

———长兴县士绅代表呼吁团结通电

陈县长照转重庆蒋主席钧鉴:
  神圣抗战七年于兹,方今世界同盟国家大举反攻,形势陡变,英美盟军攻陷罗马后,复于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苏联红军夏季攻势规模宏大,三面围攻德国,法西斯魁首,崩溃在即,形势空前对我有利。唯我国正面战场情形反是,最近平汉铁路制于敌手,长沙沦陷,衡阳危急,而国军一再败退,抗战形势危殆万分,瞻望前途实深忧虑。吾长兴地处浙西,自去冬敌伪“扫荡”,国军后辙,遂告沦陷,幸赖新四军英勇杀敌,随即收复此区,解放人民,并帮助地方建立民主政府,实行民主政治,半载以来,赏罚分明,军纪森严,民众拥戴,无可言状。民等欣闻国际胜利之道,深研民族危急之势,确信抗战必须团结一切力量,实现民主,开放党禁,改善国共关系,其中心关键,端在国民党当局彻底改变过去反共反民主消极抗战之错误政策,如此方能挽救目前严重局势,打退敌寇进攻,完成抗战胜利。敢特谨献曝忧,伏维鉴察,不胜翘企利赖之至!
  长兴县抗战七周年纪念大会士绅代表(以姓名笔画多少为次)丁载非、王鸣、王嘉荪、吴伯民、邱晓霜、邱耀臣、金良征、姜定一、施建中、胡伏林、徐松旺、徐则达、徐塘、荆学一、陈根泉、陈维甫、许宝成、许觉、傅竹屏、傅定邦、杨介石、杨家乐、杨云、叶葆华、潘和洲、蒋维坤等叩

                                        民国3377日(录自1992年长兴县志868页)

 

“储氏宗祠”成红色旅游热点

  随着“红色旅游热”的日渐升温,被纳入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岳西县众多的革命遗迹迎来了大批前来瞻仰的游客,坐落在该县中关乡境内,原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储氏宗祠”即是红色热点之一。

  “储氏宗祠”位于距岳西县城西南11公里的中关乡湖响畈,其地视野开阔,峰回水曲,交通便利,民风古朴,“储氏宗祠”即建于湖响畈中心。据史料记载,“储氏宗祠”清咸丰癸丑年(公元1853年)始建,历时4年完工,虽距今已有152年,但保存基本完好。其建筑属典型的徽派风格,古朴大方。祠堂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实木卯榫结构,分三重五进,进门正中为大厅,大厅前后均有天井,厅后过天井即为神堂。整座建筑呈轴对称型,左右均为房屋,现存共36间,占地1236平方米。

  “储氏宗祠”本为旧时储氏族人供奉祖先牌位、祭祀先人、共议家族重大事宜的重要场所,到了抗战年代,则成为培养抗日英雄的摇篮。1939年,民族抗日进入最危急的关头,岳西成为大后方,一大批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进入山区。为培养抗战人才,在时任国民政府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储应时和中共地下党员储醉醒先生的筹划下,于当年9月在祠堂内创办“安徽省私立南岳中学”。这是当时岳西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开岳西中学教育先河。一时间,这里学子云集,名师荟萃,英才辈出,声名远播,并成为中共地下党的活动场所。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储氏宗祠”建立“鄂豫皖军事政治大学皖西分校”。这是刘邓大军在安徽境内创办较早的军政学校之一,使安徽省成为二野军政大学的发祥地之一。半年后,因形势变化,军大随军迁移,历时虽不长,但却是祠堂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笔。
   “储氏宗祠”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岳西乃至安徽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储劲松) 
                                                                                          原载《安庆日报》下午版20051012

 

抢修“林氏祠堂”很有必要

  位于潜山割肚乡天柱村的“林氏祠堂”,是潜阳林氏第九代凤翔公后裔于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兴建的。其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四水归堂转两厢,共16间。砖木结构,飞檐翘角,走马通楼,皖西南风格。外围齐檐封火,上为马头墙:里面雕梁画栋,门厅楼上是戏台。白体墙上方分别画有“十八学士”、“唐僧取经”、“八仙过海”等儒、释、道三教图像。1930年是工农红军的集合点,王效亭部下的连长林茂堂、战士林道发、林汪保等烈士经常在此议事谈兵。1947年是大关乡农会会址,许多革命活动如打土豪、分田地都在此举行。解放后是大关乡政府所在地。1950年冬因为大关乡作为全县土地改革第一个试点乡,所以潜山县第一次土地改革动员大会,就在此召开。行政区划变更后,曾改作该村完小校址。学校搬迁后此地无人居住,加之年久失修,现已开始坍塌。为此,呼吁各级领导,亲临现场察看,制定抢修方法,落实相关事宜,使这一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场所得以保存,并利用其自身价值,为启迪、鼓舞与教育后人,提供方便。  

                                                                   (老林)

 

 

皖西南与岳西县联谊机构领导集会座谈

  1015日,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会筹委会主任徐贤钦,副主任徐继达、徐旵东、徐平等,应邀参加了岳西县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十八人参加的第二次会议。这次会议由岳西筹委副主任徐绳武主持。主任徐承钦,名誉主任徐梦京,就今年4月成立岳西县联谊机构以来的工作和今后意见,作了通报;皖西南筹委负责人,向他们通报了各县区宗亲联谊活动情况,并就活动经费筹措、管理等事宜,进行蹉商、座谈。大家发言涌跃,气氛十分和谐。

座谈认为:“3.25”潜山会议后,皖西南各县区都相继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联谊活动。尤其是岳西县,全面发动,工作扎实,有声有色,有成效。四月成立联谊机构以来,接着组织普查,初步摸清了各支派联络,创办“徐氏史料”内部小报。各支派开展了具体有成效活动。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对今后工作,例如:现行机构领导人选的调整、增补,人才的教育、培养;活动经费的筹集、管理办法,谱牒的整理、校核和续编,力争2008年编修、出版岳西徐氏联谱,加强联谊,寻根问祖等族务,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这对皖西南宗亲联谊起了示范作用。

  会议对捐资情况、资金归属、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蹉商。今年五月中旬以来,参加“3.25”会议的代表、族贤、筹委会成员等宗亲先后两次自愿捐资。第一次捐资14100元(已发首次通报);第二次捐资正在进行之中。捐资者有的明确捐给皖西南联谊筹委会的;有的捐给××县联谊机构的;有的未明确捐给那里(因当时未明确各县、区都要建立相应机构)。随着形势的发展,皖西南及各县、区联谊机构都将相继建立,都需要活动资金,这就涉及当前和今后各地宗亲捐资的归属、管理问题。

  座谈认为:一、凡十月十五日前的捐资,遵重捐资者本人意见。凡捐资者指定给那里,就归属那里。其中数额较大的例如5000/人以上,应返回10-20%给其所在县、区联谊机构,作活动补助费;二、从现在起,原则上那家发出捐资信件的,其捐资款就归属那家。或者按捐资者意见,该给那家就给那家;三、为避免多头捐资,不增加宗亲负担和反感,今后,皖西南联谊筹委会与各县区联谊筹委会发起较大捐资时,应互通情况;四、皖西南联谊筹委秘书处的财务与潜山县联谊机构的财务,按上述意见,应分别记帐、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会议呼吁:各县区联谊机构应尽快建立起来,以便更好的开展联谊活动。
              

                                                  秘书处 供稿

 

望江、宿松拟建立联谊机构

   九月六日至七日,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负责人继达、旵东、杰诚等前往望江、宿松首次登门拜访,所到之处,各位宗亲都热情接待,认祖归宗,无不充满血缘亲情,充分领悟:“世上只有千年的宗家”。

  望江县灿生、徐翔、焰坤、徐刚、徐超等宗亲,分别介绍了望江县徐氏多宗的源流。针对纷繁复杂的情况,他们拟于近期召集知情人小型碰头会,摸清底细、敲定方案,再建立联谊机构。拟定徐刚等宗亲为召集人。

  宿松县务滋、芳田、发桂、徐聿(本人出差,委托代表与会)等宗亲,97日下午汇集到务滋老家与拜访者亲密无间交谈。他们针对宿松徐氏同姓儿宗的派系,各支选定代表约定时间集会,共商此举,芳田宗亲(原文化局局长)说:“父亲在世,曾动议编修宿松徐氏族谱,未能成事。现在条件成熟,子承父业,义不容辞。”

  两县宗亲在座谈中,对皖西南联谊会的成立深表赞成,并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怀宁伯璨公裔八修宗谱

  六百多年前,由江西鄱阳迁至安徽省潜山的则一公(讳竹牖)第四代孙伯璨公,分迁怀宁高河胜利村(俗称徐家咀前咀)的后裔,今年四月十六日召开了族裔代表会,决定八修宗谱,并推举了洪旺、洪亮、洪高为本次续修的主要领导,聘任累寿为总顾问。该分支自民国卅一年(公元一九四二年)七修家谱后,至今六十四年失修。约计现有人丁6000人,其中本地约4200人,分居在新疆、上海、南京及本省十四个市县的约1800人。
  半年来,八修领导怀着浓厚亲情的责任感、使命感,从弘扬氏族文化、理顺血缘关系,有益于发展生命科学出发,在广大宗亲鼎力支持下,不顾年老体弱,不计报酬,工作上有钢有目,内勤外调,条理分明。年已八旬的洪高宗亲,负责聚财、理财、管财,深受信赖。该支八修,可望明年峻工。

 

怀宁华三公裔加快七修

  迁居怀宁高河镇双牧村华三公后裔(时称徐家咀后咀),已于去年四月开始七修(见《族务通讯》二、三期)。十八个月来,由于大家协力同心,工作顺利,约计已完成任务的60%以上。今年九月中旬他们赴浙北寻宗返程后,十月七日再次召开代表会,总结前段工作,决定今后“三加、两确保”,即:加强领导力量,一致推举炉生为七修委员会第一召集人(原暂缺);加强文字工作骨干,一致推举累奎为七修主编(即文总,原主编因病不宜再担任);加快进度。确保七修宗谱质量,确保明年十月(农历)七修竣工。

 

三乐堂简介

◆ 徐国珍

  潜山徐氏“三乐堂”,系迁潜始祖竹牖公裔,伯益公房下第六世孙———乐忠、乐宁、乐泰三公的分支堂号。

乐忠公裔,多居潜山槎水镇境内。乐宁公裔、乐泰公裔多居本县源潭镇境内。坐落在本县源潭镇鲁页滩的徐氏族祠,系三乐堂支祠。这里聚列祖列宗于一堂,共叙天伦之乐事,祭祀集会之场所。祠堂高大宏伟,美丽壮观,龙飞凤舞,栩栩如生,楼台亭阁,巧夺天工,石鼓石狮,分列门前,面积四千多平方米;遗憾的是,五十年代初期,被拆毁。

  三公坟茔,均迁葬在徐氏族祠后山,牛背石瓜形,分四世祖伯益公同墓同碑;墓地虽经数百年风风雨雨,尚仍然完好,这是族裔们发扬尊祖敬宗,精心护卫的结果。墓地四周,北为万岁山,东为马鞍山,西即大龙小龙山、佛子巷,南北万里平川;登万岁山可睹临江宝塔的雄姿,伏马鞍山下,可看万马奔腾的马场;坟茔前面小河流水,常年累月浇灌万顷良田;坟茔左右,古树参天,如巨伞般的撑盖着坟茔与拜台,满山红花绿草,异木奇花,芳香宜人;花开花落,伴随老祖每个春夏秋冬,享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真乃老祖之幸也。

  在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的支持下,各支宗亲相互亲近,搜集资料,创办“族务通讯”,鼓舞了皖西南廿万宗亲发扬敬祖爱宗的传统美德,更激发了我三乐堂族裔,多年谋求续修八次族谱的宿愿。故于本年八月十六日召开了续修代表会议,成立了三乐堂族谱筹委小组,会议开得非常成功。拟定,冬至节前后,召开二次筹委小组会议,具体落实编委人选、经费筹集、办公地点,有关制度、规则等。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