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十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十期
 

Word电子文稿)  

2005年6月28日

 

 

分析前段活动情况  安排下步任务

    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在安庆召开主任碰头会

    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江泽民在视察上海图书馆谱牒中心时的讲话

   为交流三月二十五日在潜山召开的皖西南徐氏宗亲座谈会(以下简称“3·25会议”)的贯彻、落实情况,五月十一日联谊筹委会在安庆召开了主任碰头会。出席会议的有:徐贤钦主任;徐继达、徐良明、徐平、徐际楼副主任等。会上,首先由副主任兼秘书长徐平简要汇报了前段活动情况和下步工作要点,大家交谈了各自的工作情况和下步意见。会后,秘书处又通过电话分别听取了未出席会议的副主任、各地宗亲代表的情况汇报和意见。现综合分述如下:

  前段活动情况

  截至六月底止,基本情况是:
  
1、广泛的传达了“3·25会议”精神。与会代表利用清明扫墓、小型聚会、上门或电话访谈、复印寄送会议资料等方式,宣传了会议的主要精神,受到广大宗亲的热情关注。例如贤钦、良明、际楼三位宗亲不仅多次到安庆市郊、市内向许多宗亲宣传,还应怀宁徐际泉宗亲之约,会同石化电视台徐际勤宗亲到皖河农场召开了二十多人的座谈会,与会宗亲明确表示:积极参加联谊活动,义不容辞历行族裔之义务。
  
2、激起各地宗亲要求理顺先祖脉胳。“3·25会议”后,不少宗亲来电来信询问先祖脉胳:安庆市老峰七个村民组都姓徐,其中三个组是沙河徐,其余不知是哪个支派;安庆开发区、飞机场徐氏不知是哪个支派?新洲、百子山侯家冲徐氏,听说是则七公后裔,是否确切?待查;桐城县供电局退休老干部徐光华先生电告秘书处:桐城、枞阳徐氏一个支派,祖居江西鹜源,元末,在京任户部郎中的徐复亨携家眷来桐城东乡小岭(即今枞阳白柳乡)定居,其子:寿一、寿二、寿三公。上下脉胳待查。
  
3、促使各分支整修谱牒史料。岳西县广大宗亲提出:对各分支旧谱和1989年合修的“四汇堂”宗谱,全面进行整理。对文言文体,做校核断句,对当年秘密刊印、校对不严、错漏较多的新谱进行复查校核,断句标点,为编修综合性谱牒做准备。潜山鸡子河徐宗亲,沙河徐三乐堂槎水畈乐忠公分支等,正在着手或筹备续修该支宗谱。参加“3·25会议”代表徐赣生宗亲,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两次回怀宁敦促家乡九都徐枝莲公裔续修宗谱,并请秘书处徐志诚宗亲上门指导。
  
4、推动联谊机构的建立。“3·25会议”后,岳西县赴会宗亲,结合本县实际作了创新思考,四月中旬召开了全县徐氏各支派代表会,经过广泛深入的探讨,统一了大家认识,建立了在组织上接受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会领导的"岳西县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工作上较扎实的提出:理清各支派,开展普查;编辑“徐氏史料”不定期期刊,增强联谊;整理旧谱,核查新谱;议定方案,筹措资金等。(详见“族务通讯”第九期二版)。潜山县宗亲效法岳西,六月二十一日在徐旵东、徐平等宗亲主持下,召开了各分支代表座谈会,经过讨论,大家分头联络,摸清支派,推举人选,待条件成熟时,正式成立"潜山分会"
  
5、在多方支持下,筹委会秘书处正常运转。筹委会副主任、潜山大饭店董事长徐海韩无偿提供支持办公室(潜山大饭店A333室)及电扇、电灯、简易沙发。潜山县委党校无偿提供两个办公桌、六张座椅,县电信局徐礼宾宗亲无偿提供通讯工具--小灵通(0556-3273978)。从五月份起,秘书处每周二、四上午轮流值班。秘书处成员还先后召开二次会议,议定了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
  
6、组建了基金会,并开展了首次捐资。按筹委会要求,刻制“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基金会”印章一枚,五月十四日起开始在宗亲内部使用。按5月十一日筹委会主任碰头会的要求,领导成员带头捐资后,截至目前止,共捐资14100元。其中认捐资金暂未到位的7100元。值得表彰的是:潜山徐海韩宗亲,不观望、不等待,在企业界宗亲中带头捐资5000元,安庆徐际楼宗亲,年已七旬,身患感冒未愈,在38度高温下,专程从安庆到潜山送捐资款1000元交基金会;怀宁独秀山“衍秀堂”徐子福宗亲,抗美援朝老战士,身患肺癌,动过大手术,年届七十又二,既不是“3·25会议”代表,又是本会领导成员,他欣闻“3·25会议”胜利结束,又闻要为明年会议捐资,他于五月中旬主动捐资500元,他说:“我高兴交份告慰先祖、无愧我心的子孙费”。
  总之,“
3·25会议”后,情况较好,最好的是岳西、潜山,其次是市区、宿松,由于情况不同,发展也不平衡,有的因种种原因还停留在“呐喊上”。大多数县区无领头人,少数宗亲还把姓氏文化研究、宗亲联谊视为禁区。

  下步工作要点

  讨论认为:筹委会的基本任务,是从宣传上、组织上、材料上、资金上、会务上,全方位做好准备,力争明春正式成立联谊会。但据三个多月来的情况看,筹备任务不容乐观,下步应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1、各县、区要建立相应的联谊机构。在这个基础上,补齐筹委会缺额成员,这就是为正式成立联谊会,做好组织准备。会议要求有条件的县、区,要像岳西那样建立本地的联谊会;暂不具备条件的,也应在基本摸清本地情况的基础上,由各支派推选代表组成××县、区联谊组。敬请参加筹委会的各县成员和参加“3·25会议”代表,抓紧联络各县区族人中热心于宗亲工作的族贤,受任于困难之际,勇担此任。秘书处要加强与各县联络,重点指导。
  
2、尽快拟草、印发“致皖西南徐氏广大宗亲的一封信”。发动广大宗亲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宗亲联谊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联络市外、省外,特别是海外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宗亲,敬宗睦族,厚爱祖庭,为地方经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同时为理清血缘脉络,挖掘、弘扬姓氏文化,整理编写各分支乃至皖西南徐氏综合谱牒提供史料,多方给予支持。
  
3、办好基金会。基金会已组建,并刻制了印章。这次捐资主要是为明年正式成立联谊会和开展相关活动作准备。但在什么范围内捐资?讨论认为:暂不向皖西南范围内广大宗亲发动自愿捐资。首批捐资:主要是在本会领导成员、参加"3·25会议"的宗亲代表,企业界宗亲中开展自愿捐赠,不搞摊派。据此,与会成员,当场自觉认捐。要求秘书处按此范围、原则继续做好捐资。要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坚持一支笔审批。各位宗亲所捐资金,除内部分批印发通报外,应载入家族史册。
  
4、全面了解,积极指导皖西南徐氏各分支整理、续修各支宗谱。秘书处副秘书长徐志诚,身体欠佳,但自觉无报酬指导几个分支整修宗谱,值得表彰。要求各分支已修或正在编修的宗谱成书后,各交一套给秘书处登记存档,妥善保存。511日当场,贤钦、良明宗亲将他们2001年编修的“忠恕堂”宗谱及世系图各赠一套(本)交秘书处。
  
5、原定六月底或七月上旬召开筹委会第二次委员会,现在看来条件暂不成熟。待各县区联谊机构较普遍建立后,再定时召开。

 

                                              筹委会秘书处  供稿
                                             二OO五年六月二十八日

 

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文件

国档会字[19847

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管会、档案局,北京图书馆,各高等院校: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国内收藏的家谱极为分散,又没有专门目录,因而长期以来国内对家谱的发掘、研究工作做得不多,这与国外学者、机构对中国家谱搜集不遗余力、研究多有成果的状况很不相称。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为了推动国内对家谱的研究利用,发掘家谱  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状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等单位,拟将分藏于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单位的家谱编成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计划一九八五年底完成编纂工作,公开出版。为了协助编好这一目录,特请你们通知各地图书馆(室)、博物馆、文管会、文化馆、档案馆(室)等收藏单位,将其收藏的家谱和所知道的个人收藏的家谱目录,按照该书的编辑凡例,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底以前报送国家档案局。个别藏量较大的单位,也不要迟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底报送。
  特此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徐国初探

江苏  徐炳仁
   

    清代学者徐时栋(字柳泉)所著《徐偃王志》卷首称:徐得国传二千年,几与夏商周相终始。
  据《史记》夏本记记载: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禹沿袭尧舜禅让制,死前在选择继承人时,论功绩、能力、资历、社会影响等因素,选择了他的副手伯益。禹死于会稽箕山(今浙江省绍兴县东)。伯益守禹丧三年期满,自己退居箕山之阳隐居起来,让禹的儿子启继承大禹的帝位。启对伯益始终不放心,终于杀害了他。从此中国帝王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瓦解,子承父业的私有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参观刘艺、王光等主编的《中国通史》72页)。这件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988年至1979年之间。
  夏封伯益次子若木于方国徐,若木为徐国第一代国君,“徐国地方五百里”。兼存鲁南、苏北、皖北三地。
  徐国经历夏商周三个朝代,至周穆王时已传三十二世,徐诞为国君,都泗洲(今安徽省泗县北),当时周穆王修刑黩武,漫游四海(参见刘艺等著《中国通史》121页)诸侯离心,天下不宁,而诞行仁义,去刑惩,爱民如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综合国力可与西周相匹敌,江淮诸侯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间,得朱弓赤矢,以为天瑞,遂被诸侯尊为偃王。此时,徐国的疆土已扩大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地区及浙江东部等江淮大地。
  公元前962年,周穆王感到宗周受到了徐国巨大的威胁(参见刘艺等著《中国通史》第120页。)便派造父驾八骏之骑,使楚伐徐。唐韩愈在《衢州徐偃王庙碑》中说“偃王不忍斗其民”,不与楚军从正面进行战争对抗,“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余家。偃王死,民称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
  以徐山为出发地,偃王率子民沿海路南过至浙东龙游、衢州、兰溪、常山、武义、东阳、绍兴、象山等地,公元前947年,偃王终老于会稽翁州(今舟山)。被周穆王册封为“徐偃王”,舟山至今仍有偃王城址。《括地志》载:徐城在越州贸县东入海二百里。
  偃王南去舟山,大部子民留在武原县东山周围,人们凿山为“龛”纪念偃王。而后其子民散居苏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东山也改为徐山,居住地改为徐城,徐国作为地名将彭城改为徐州,这一徐族的名称便成了九洲之一的徐州了。
  偃王死后,其子宗于周共王时,继位第三十三代国君,继续治理徐国。
  春秋周灵王时,章禹继位第四十三代国君,史称驹王。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在孙武(《孙子兵法》作者)武子胥两位大将的协助下,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伐徐,徐国君章禹领兵固守,以待楚军来援。阖闾见徐国城坚兵历,兵民同慨,无法攻取,便决定筑堤引水灌城。徐君章禹见久持必败,为了不殃及百姓,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乃断发携夫人迎降吴王。于是,央央徐国,历夏商周至春秋,经四十四世国君,一千六百四十九年而亡。
  徐国末代国君章禹将国献于吴,率臣民化妆潜逃奔楚,楚司马沈伊戌奉命救徐,与徐君章禹相遇与途中,争挥军与吴王作战,将吴军击退。
  楚国助徐君章禹在筑城(筑城在今安徽亳州东南),地区驻扎,使其安民强势,积聚国力,以利共同抗吴,其时正值春秋“七雄”(齐、楚、燕、韩、秦、赵、魏)争霸,天下风云激荡,徐国至此,再也无力回天,国已不国,民力衰竭,徐氏族人渐渐离散于天下。古老的徐国湮灭在华夏历史的滔滔江流中。
  民国学者张寿镛于民国三十四年(即一九四五年)作《徐偃王志序》中说,“典午之世,有徐偃王志,作者何人,无可考,而其书亦亡。唐韩愈作《徐偃王庙碑》,于是天下始知偃王之行仁义,子孙繁盛。”
  “古今无不亡之国,暴戾恣睢,视人民为草芥,虽存亦亡;修德行仁,弃土地如敝履,虽亡亦存。徐偃王避楚之锋,不忍斗害其民,其后嗣守土不绝,徐氏繁衍。有国有家者,可以鉴矣!”
  郭沫若先生在《历史人物》中指出:“中国的真实文化起于殷有,殷商灭亡后分为两大支:一支在殷人手下向北发展,一支在徐楚人手下向南发展……徐人的文明并不比周人初起的文明落后。徐是夏商周并存的古国,具有相当的经济基础,文化十分先进。……吴越人的汉化一定受到徐楚人的影响……徐楚人和殷人的直系宋人是传播殷文化的中国南部发展的。”古代徐国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作的贡献是不应忘记的。

                                             (注: 本文作者系江苏徐州市徐国历史研究会会长)

 

 

名人名家论“家谱”


  族有谱谍,则人知其所,知其所出则尊其祖,尊其祖则知爱其身,修其慎行,自不容以不谨矣,非人以昭姓氏,叙昭穆,则亲疏,辨导同而已焉!

                                                        ———北宋 欧阳修

  木有根,根因而叶茂;水必有源,源深而流远。物固有之,人亦类然。岂有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孙者,可不思其本源乎;然欲溯源而导之,非修谱不为功。

                                                 ———南宋进士 胡栓

  家之有谱尤国有史也,史以纪实事,谱以序昭穆,昭穆能明,则家派无得而混哉。

                                                 ———南宋 文天祥

  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后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而忽也。

                                               ———明代 朱熹

  自唐迄今急皆有谱,谱有世系图,始以一人传之千百万,支分派别,脉络贯通,条条可稽,溯之于前而不缪,传之于后而不 诬。……

                                                         ———清代、肖香谷(乾隆年间礼部尚书)

  “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

                                                 ———民国 孙中山
                                                  
摘自韶山毛泽东纪念堂

  由家族合成宗族,由宗族合成国家,由国家合成世界大同,世界大同必先治国,国之兴不可忽视族之旺,族旺不可全然否定家规族训。

                                                ———民国 孙中山

  在研究历史时,有些人言必称希腊,连自己的祖先都忘了。
  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毛泽东于19583月在成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

  研究历史不结合现实不行,研究近代史不去搞村史、家史等于放屁,研究古代史也要结合现实,也离不开挖掘、考古。尧、舜、禹有没有?我就是不相信,你有实际材料嘛?商有乌龟壳证明,可以相信。

                                                           ———毛泽东同毛远新的谈话

  一个爱祖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我经常想家、想家乡。爱家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周恩来

  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所传播。

                                                 ———江泽民在视察上海图书馆 谱牒中心时的讲话

  修谱可以教育后代,饮水思源,填写家谱,可以让后代对祖先历史来龙去脉加深理解。

                                                    ———汪廷远(族谱创刊人)

  修谱是为了尊祖敬宗,昭穆不乱,使后代子孙知其木有本,水有源,也既懂和睦宗族,又懂尊老爱幼;既懂先祖创业艰难,又爱现代幸福家园。这是家之有谱,必不可少也。

                                                      ———钱杭(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员)

  “目前,研究家谱,对于团结海外侨胞,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增进了解建立共识,加速国家和平统一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家谱是研究中国家族制度形成、发展、基本特点、作用意义和探讨中国家庭功能,家庭管理、家庭伦理的重要依据。

                                                                ———张海瀛 中国谱牒研究会前会长

  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同样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 李政道
                                                            
在上海复旦大学授奖仪式上的讲话

  “作为家谱,要在追溯源流,延播后世。”“联系祖宗与己身,己身与子孙,并进一步扩大到联系祖宗与族人的最佳手段,就是撰修族谱。”

                                                          ———南京中山大学 著名史学家 罗香林

  编国史、修方志、续家谱,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服务,为和平统一祖国大业服务,为延续和弘扬社国传统文化服务。

                                                     ———《中国姓氏家谱》编辑语

 

    (摘自江苏徐清义编著“中华徐氏宗族通谱”特辑。湖南徐尚志等编的“中华徐氏通谱”清样)

 

 

编修《通谱》浅议

湖南  徐颂庭

  我参加了湖南以徐尚志宗亲为首的编纂《中华徐氏通谱》的工作,有一点粗浅体会。现作浅议,请《族务通讯》披露,以期抛砖引玉。
  一、《通谱》应修
  
1、为许多学科提供资料。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19841120日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中说:“家谱……蕴藏着大量的有关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文化部办公厅200127日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中说:“家谱……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今日编修的某个姓氏的《通谱》,是以该姓千百支家谱为基础,加上实地访问记录,综合整理的比各支族谱更全面、系统的资料集。所以全国已有许多姓氏在修各自的《通谱》。
  
2、是团结国内外整个徐氏宗亲的需要。我们徐氏自若木公于夏初受封于徐地起,后人以国为氏,至今已四千余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现有二千万左右人口,按人口总数排序,居全国各姓氏第11位,是一个大姓。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同居一个县内的徐姓人却互不知情,更不用说全国、全球徐氏的联络,只有通过修《通谱》,才能使整个徐氏宗亲不但知先祖渊源和先人发展概况,而且互知各支族概况。特别是对身居海外或异乡,希望知道自己家族源流的宗亲们,能通过《通谱》达到知祖知族的目的。从而加强相互联系,达到孙中山先生所说的“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
  二、编《通谱》的组织领导
  
200410月在长沙开的徐氏宗亲代表会上,与会代表推举曾为家谱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国家图书馆前任馆长、全国家谱中心成立的策划者及首任领导人、专古专家的徐自强教授为首来编纂徐氏的通谱,以他为首组成全国徐氏修通谱的领导机构。
  现在全国已有台湾、广东、江苏的徐氏宗亲先后出版了《宗谱》、《通谱》或别的名称的谱类著作,为编《通谱》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目前还有几个群体或个人正在编纂《通谱》或《总谱》,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统一,只能作大统一前的“练兵”和提供经验。全国统编,要在成立全国性的编纂委员会后,制订全套《通谱》的编纂方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首卷》编纂工作的同时,动员、组织、指导各分卷的编纂工作。
  三、《通谱》的架构和内容
  《通谱》,时间要“通古今”。空间要通支族。因此《通谱》必须是多卷集。不能分到各省、市、自治区的徐氏源流、徐氏人物、徐氏文化及编谱的有关事记编入《首卷》,由编委会直接编纂。散布于各地区的徐氏支族的沿革和现状,由各省、市、自治区(支族和徐姓人口少的省、市、自治区可以几个省、市、自治区联合成立)分会负责收集和撰编。
  《首卷》除卷首的先祖像、序言、谱例、目录之外,正文分源流、人物、文化、编谱事项诸篇及供宗亲读谱时参阅的中国历史纪年、徐氏渊源有关的县市的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等。
  各分卷主要记所属范围内的各支族的沿革、现在分布、大约人数、派字词、发展最快的已至何代?曾建宗祠或现有宗祠的地址,该支曾有县级以上人物,历次修谱情况及现存族谱情况等。
  四、参与《通谱》撰、编工作者的基本条件
  
1、必须是抱定为祖为族而进行义务劳动的志愿者。要淡泊名利,因为这是民间活动,又因不是衣、食、住、行、学、医、礼等生活必须,也不是文学、艺术作品那样吸引人、取悦人,是“冷门”,虽然谱上署名字,但知者只是持谱、用谱者,人数有限,记住者更少。至于利,不但是“0”,而且是“一”(负)———不但劳动无报酬,而且要率先捐款。
  
2、最好是离休、退休者。一是他们有时间———无本职工作了。二是有养老金,不须为衣食去奔波了。
  
3、文化条件是基本读懂“廿五史”、古籍和老族谱,能录撰资料,撰编谱文者。
  
4、身体条件是能经受乘车及短程跋涉的劳累者。为保老宗亲安度晚年,外出最好有人同行,不要去太偏僻的地方,不租骑摩托车。
  五、修谱的经费
  经费的来源主要靠募集。不能搞摊派。
  经费支出主要用于为谱务活动的印刷(含零星的打字复印)、邮电、文具、差旅(含伙食补贴)等费用。以及必要的会议费用。印谱费将是大额支出。
  经费收支,必须建立财务制度,照章办事,做到帐目清楚,不乱不误。
  六、有关徐氏源流的三个问题
  
1、“源流”是一个复合词组。“源”是指渊源,一般以文字叙述为主;“流”是指发展概况,一般以世系图表来体现。如果只叙述渊源,不宜笼统称“源流”。我的浅见是源流合一,“源流”是名,世系表为“体”。
  
2、皋陶问题。司马迁著的《史记·秦本纪》中说:女修“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日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这里没有讲大业“是为皋陶”。更不是有的谱上所说“大业生皋陶,皋陶生伯益。”唐朝的张守节写《史记正义》时,引用了在司马迁之后约二百年的东汉才女班昭为《列女传》中“陶子生五岁而佐禹”一语作注说的“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据此断定“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对此我请求专家和识者指教:在司马迁之前有没有这样的文字,如果没有,我认为还只能按照读过皇家所藏“石室金匮之书”,曾到处游历,结交很多朋友,实地调查、采访来一些资料,记载上下二千多年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的太史公之言。
  
3、关于徐氏前期的世系图问题。徐建华教授所著《中华姓氏通史·徐姓》第40页,并列了六种谱自伯益公至徐偃王33世的名讳。前四种谱所列是大同小异,后二种与前四种那就是小同大异了。我所见的有前期世系表的谱,也是有大同小异的,有小同大异的。近期出的徐氏谱,有的只录一种谱的世系表,有的自己研究出一个表。对于后者,如果研究的确是准确的,那是功德无量。但这事事关科学,要为现代宗亲特别是后世子孙负责的,应当由作者注明确定该公名讳的根据或理由,请史学专家论证认定,确保准确可靠。如果不能得到专家的论证认定,则还是以兼收并录为好。
  谨陈浅见,望宗亲指教!

 

 

徐氏修谱漫谈

山东 徐印照

  国无二徐,天下徐氏是一家,遗憾的是族大,历史悠久,全国没能统一修谱,在世代辈次上很难找清楚,但是不管怎样徐氏都是一个祖先。
  每个姓氏家族,都有家谱,对于续家谱国家不提倡,但是也没有禁止。国家法律上也没有规定把姓氏一律取消,因此,姓张的还是姓张,姓李的还是姓李,既然有姓氏的存在就一定要有家谱,我们都知道在很古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姓氏,更没有家谱,因为那时人类很低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文明起来了,因为人是有感情的,有子孙观念,有父母观念,父母的父母就是祖父母……一直追溯到祖先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家族观念,其他的低级动物是不会有的,所以说姓氏和家谱乃社会发展人类之文明,倘若把现在的姓氏家族毁掉,将来还要形成新的家族,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必然的。家谱又是档案,所谓档案就是历史的记实。家族没有这个档案,就无法写家族的历史,每个姓氏都有每个姓氏家族的历史,如孔家、毛家在电视上大家都看到过,孔家的家谱最完整。家族没有家谱是不文明的家族,丢人,每个人也应当知道自己家族的历史,否则就是族盲,这样的不少,如有一个人50多岁了,不知道祖父的名字,你说笑话不笑话。像这样的人哪能会懂得家族,更不认识祖国的历史。
  大的方面从国家来说,就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姓氏家族,所以说家族是国家的最小单位,大家庭中的小家庭。爱族即爱国,兴族才能强国,家族与国家没什么矛盾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封建迷信的东西,也不是拉什么宗派搞什么反动活动。每个姓氏家族修谱的宗旨基本都相同,都是修谱收族,明世系辨亲疏,教育族人继承发扬族家的优良传统做好事不做坏事,如包家,据说如若那家出了贪官污吏死了不准他入老林,不准他入家谱,并把他家的老爷爷的名字从谱上挖掉。
  每个家族都是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而变,家族没有社会制度性,同一个家族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为不同的社会制度服务,也就是在封建社会制度里,为封建社会服务,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社会主义服务,没有一个家族说“我们是封建社会来的家族,我们支持维护封建社会制度,不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恐怕没有这样说的吧。”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的来看家族问题,不能随便说某个家族是封建的迷信的资本主义的应该取缔,我认为这样说是不应该。
  家族,民族,国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一个人爱家族他也爱家乡、爱祖国,如岳飞、戚继光都是民族英雄,是爱国英雄,爱国英雄都孝敬父母,经过观察考查凡是不孝敬老人的,他也不会有族情观念,他也不爱家乡,更不爱国。
  徐氏家族有着四千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族林中是一个大姓旺族,也是一个优秀的家族,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徐氏先人为祖国建立的功勋,徐氏先人为徐氏后裔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家族是国家的最小单位,与祖国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要想强国亦必须兴族,所以说爱族即爱国,兴族亦能强国,这是很客观的,中国是文明古国,山东又是孔孟之乡,礼义之邦,徐氏家族也继承了优良传统的文明礼义,如忠孝。忠孝,乃人之大节,所谓忠就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所谓孝就是尊祖敬宗孝敬父母,这种高尚的文明道德是应当继承发扬的,我们绝对不能失掉大节,否则人畜何谓也。
  外姓人称赞徐氏家族尽出忠臣,如徐达、徐龙,现在的徐向前等。徐达字天德,谥号武宁公追封中山王,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徐达十分恼火,抱起朱元璋就往火里扔……。由于血缘关系徐氏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刚强善良,直爽义气,我们要继承发扬我们家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记住,每个人都有个名字,如若是三个字的名字,下边的两个字是代表你自己,上边的徐字,是我们徐氏家族的标号,这个字就很有分量啦,因为它代表我们一个家族,我们绝对要珍重这个伟大的时时刻刻闪耀着金光的“徐”字,绝对不能抹它的光辉。也就是每个徐氏人员要为徐氏增光,在任何场合下,不能丢徐家的人,扬族善树新风做好事不做坏事,要注重大节,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孝敬老人增强族情观念,失掉了家族是痛苦的,如徐淑善现居江苏沛县他已
80岁了,幼小随祖父逃荒,不止一个地方,祖父母、父母先后去世,淑善不知道老家在哪里,现在过得好啦,九O年这次修谱他对孩子们说我到郓城去找家,如果找不到老家就不回来啦,他冒着大风雪走到徐垓修谱处见了星五就大哭,他说我要请套谱。谱修好了,他请了一套谱心里非常高兴,背着回家了。
  现居台湾的徐光烈,为我们这次修谱献了两千元,他说如若建宗祠给他去信,他还要有贡献,还有一个人,老家是大人徐庄,现居台湾,拿了三百元请了一套谱,带去台湾,东阿的爷们到徐垓续谱,他家里的人说,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找着老家。以上这些人感到了失宗的痛苦,都不愿意失宗。
  考我始祖伯益佐禹治水有功封地在徐地(大约在山东、江苏、安徽交界的一带)称徐国君,二世若木世袭徐国君三世征国徐始祖世袭徐国君,以地为姓,三十二传至偃王被楚所伐徐国失散,八十三传绲公新定一世祖。九十七传昶公歙州刺史公四子培、堪、增、圭,一百十八世礼公迁砀山为一世,传十八世至福贵,公是鲁西南系统万世为一百三十五世,之后至鲁西南“兴”字辈一百四十世。考我族自征国得姓其祖乃伯益故应尊伯益公为徐氏之始祖。从始祖伯益至兴字辈一百四十世。自虞舜丙戌年至一九九四年即甲戊年,共四千二百四十九年。
  失传的门派不少,从始祖那里没贯下来,打个比方说:整个家庭好像撒纲中间有个窟窿无法弥补啦,咱们有的是从明朝洪武年间迁来的,是山西派,有五、六百年的光景,也有随驾来的。因为没有全国统一续谱,都是各立门派,世代各异无法论世代。现在世代找清了,论世代就应该从始祖那里论,绝对不能含糊其词。这是起码的爷们感情,否则就不是爷们啦,你就是当了官也应该这样做,如若不这样爷们是不会理你的,省长徐雷健坐着轿车回老家,走到村前老早下车步行,见了爷们该称呼什么就称呼什么,不摆官架子,爷们对他很尊敬。据说有个人做了官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爷们,脱离群众,他爹死了没人抬,排门磕头,这也是报应。所以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懂得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因此,我们一定要尊重群众千万不要瞧不起人。
  鲁西南徐氏统系的形成:光绪十五年初次在八里河修谱,范围很小,民国十三年一次,修谱处设在郓城内由徐团长梦起与子英领导承办的,
90年又一次修谱处由徐垓迁移郓城。修谱处的成员历尽千辛万苦,不怕严寒酷暴,经过两年的时间圆满地完成了修谱任务。现在鲁西南统系的范围是四个省三十多个县三百多个村庄廿多万人。全国徐氏人口在这次普查时排十一位。鲁西南行辈四十个字:

世传永清万,德淑隆长兴。

光裕承先志,守道昌季昆。

东海华宗懋,南州士泽延。

丰功铭金石,骏业耀丹青。

  以上谈的这些都是平淡浮浅的家族知识,由于本人水平低,在观点上语言措词上不当之处可能不少,希族众批评指正。不管怎样我认为对于缺乏族情观念,或者对于家族没有一点认识的人来说,可能起到相当程度的教育作用。  

  (此文系作者1999年农历十月十日在山东郓城召开的“苏、鲁、豫、皖徐氏家族第三次族史研讨会上的发言。———编者)

 

 

赞《族务通讯》

湖南    徐颂庭  

族有斯贤者, 务实又求真。

通达徐门事, 讯传东海音。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