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六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六期
 

Word电子文稿)  

2004年12月20日

  

寻根问祖访鄱阳


  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是从哪里来的
?祖先原来生活在何处?以后又是怎样迁徙演变的?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不久前,我才得知,现在皖西南一带的徐氏家族来源于元末明初从江西瓦屑坝的移民,迄今已有600多年了。
  那么,人们又问:瓦屑坝的祖先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答曰:瓦屑坝的徐氏先民是来自凰冈的一个分支。而这瓦屑坝和凰冈都在江西省鄱阳县境内。
  于是,我同继达、志诚等宗亲于20049月踏上前往江西之路,来到鄱阳湖边,寻根问祖,追逐先民们的历史足迹。
  从潜山县城出发,经九江至鄱阳近300公里,大部分走高速,只是田坂街至县城一段48公里属一级路面,但宽敞平坦,路况亦好,全程仅用了3个小时。鄱阳县政协的领导同志热情接待了我们,向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鄱阳古称饶州,  自秦始皇26(公元前221)建县以来,一直是江西省数一数二的大县,这个鄱阳湖东岸面积达4215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养育了今天150多万人口,也曾养育过我们这些安徽移民的祖先。
  据《安庆日报下午版》报导,“在明洪武24(1391)安庆府的42万人口中,大约有28万多江西移民,其中有20万来自饶州,而迁自瓦屑坝的就有10万人。”当然,这么多的移民包含有许多姓氏家族,徐姓人只不过其中一部分罢了。

瓦屑坝在哪里?

  瓦屑坝今名瓦屑玲,是今莲湖乡的一个村,属鄱阳湖畔三角洲,汽车来往都要过渡,要么就干脆坐船去。我们根据县政协的介绍,是乘汽车前往的。县政协委员、乡团委邵书记早已在乡政府等候,他立即带领我们前往瓦屑坝村。当地村民听说我们来自安徽,显示了很大热情,一下子集中了十多人,边介绍情况,边带着我们走进一片已成废墟的屋基场,只见地面上遍是残砖碎瓦,远处尚有几间青砖黛瓦的古民居,看来也有些年代了。近处有一棵古樟树,在空旷的场地上显得十分突出,这一带大概就是几百年前我们祖先的住地吧!
  古樟树老干虬枝,疤痕累累,粗及五人合抱,但仍是新枝绿叶,一片生机盎然。当地老人说树龄已有千年历史。面对这棵“活文物”,我们伫立良久,思绪万千,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古樟树应当是当年移民走出瓦屑坝的见证人了!
  至于当年饶州人从瓦屑坝走向外地的原因,一些家谱早有记载。
  瓦屑坝的名称当然还有更深的来由,据《鄱阳文史资料》记述,“所谓瓦屑坝,顾名思义,已指明其地为古代陶窑遗址”,但没有正面说明陶窑的具体时代,后来推算,这些遗址最晚形成于宋末元初。
  我们再往前走,来到一处湖滩边。这里既有古墓,又有一些深潭,潭壁剖面全是砖瓦碎片,沉积在一起,至今还能挖出一些砖块。据说当地文物部门曾在这里发现陶窑遗址,出土过一些窖藏陶器。
  不过,经调查,在瓦屑坝现有居民中,徐姓人并不很多,因此我们对于本宗族情况的了解也就难以深入下去了。听说凰冈现在徐氏居民很多,那里才是更古老的祖先聚居地。

走进凰冈

    次日,我们驱车东行60多公里,前往凰冈,继续考证。   
  凰冈是鄱阳县仅次于县城的第二大镇,在现今8万人口中,徐姓人达2万之多。这里至今仍保存有古祠堂、古民居和先祖古墓,还有新修的族谱和一些民间口头传说。在当地县政协委员、镇老龄委秘书长徐光珠陪同下,我们先是到西山村看古祠堂,走访村民人家,查阅谱牒。当我们走进这个古村落,瞻仰老屋,穿过 古巷时,仿佛穿越几百年历史,一下子走进了明清时代,心中不免受到了强烈的震憾!  
  回到凰冈镇,又登上当地原八景之一的狮子山。狮子山高不足百米,却显得 十分突出,酷似一头雄狮俯卧昌江东岸,守望着这一方宝地。站在山顶环视,远从安徽祁门而出的昌江河水婉蜒曲折,穿过凰冈镇,从狮子山下静静流淌着;远处群山苍翠,如列屏障,两岸田连阡陌,村落有致,宛若皖南徽州一带的田园风光,真是美极了!我们长吁短叹,不禁为先祖的卓识远见所折服,是他们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看中这个水旱无忧的的宜人之处,来此定居,繁衍生息,以致代代相传,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竟在狮子山对岸的高家洲找到了“大太公”、“小太公”的坟茔。这大太公就是1080年前来此开基定居的一世祖布卿,小太公是他的儿子,是二世祖。我们激动不已,立即动手清扫墓碑,买来香纸鞭炮, 祭奠先祖,难得一拜,也算是了却皖西南徐氏子孙的一份心愿!
  这先祖墓地看来未经多少整修,但墓碑保存完好,在一片常青的檀树林下, 鲜红的寒信花正在盛开,显得极其和谐、幽静。当我们正着手祭奠之际,忽见两只蝴蝶不知从何处突然飞来,在墓前蹁蹁起舞,而我正准备取出相机摄影时,却又一忽飞去,消失在树林中。此情此景,令人百思不解,莫非先祖真有灵乎!

徐氏宗族的脉络

  据徐继达宗亲夫妇主编《族务通讯》记述:“徐氏家族历史悠久,而且属全国十九个大姓之一。道光老谱载:‘第一代伯益。商音东海郡,赐姓赢,佐尧,封左定侯,复相舜,掌火,又封国侯。夫人姚氏,生二子,长曰天英,封于陆;次子若木,封于徐,吾徐受姓之始祖也。’即徐氏受封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距今约4100余年,繁衍130余代。祖居衢州,后分迁江西、安徽。自是居衢者数十世,由鄱而迁潜者又数十世。支派派衍,历历可稽’。”
  这段记述的前一部分,如用《中国姓氏》之解释,就更易明白了:“皋陶之子伯益为掌管火种之官,佐禹治水立有大功,赐姓赢。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 故地在今安徽泗水北。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跃在神州大地。自夏朝封国开始,徐氏至少已有4000年历史了。”
  以上是徐氏宗族发展史的总体概述。江西鄱阳在其间又居什么地位呢?
  《族务通讯》又作了介绍:“徐氏第97代孙字布卿,时称大太公。生于唐僖宗乾符6(公元879),天佑甲子科进士,授职郎官,后主唐庄宗,同光甲申解组南还,道经饶州凰冈,见山水秀丽,遂居焉。”
  这就是说,迁居凰冈的一世祖自公元924年到此定居以来迄今已有1080周年。后代多有迁徙变动,其中一支迁居瓦屑坝,至元末明初(1368年前后)随大批移民迁到皖西南地区,至今又经过了640年左右,历20多代。

                                                                  (徐敬宾撰文/摄影)

 

皖西南徐氏十八万宗亲源流初探


  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支派、迁徙虽比较复杂,但考其源,而知千流万派同一源也!察其本,而知千干万枝同一本也。
  据徐氏谱牒和有关资料记载,现居皖西南八县三区的徐氏宗亲约有十八万人以上,表面上看,支系纷繁,同姓异宗,而究其本源,绝大多数皆是元末明初(
1368年前后)由江西瓦屑坝、凰冈北迁的移民。
  江西鄱阳古为饶州,有幅员辽阔的鄱阳湖和百里昌江的舟揖之便,不仅经济、文化繁荣昌盛,而且是战略要地。徐氏九十七代孙讳密字布卿,时称大太公,唐代天祐甲子(公元九O四年)科考取进士后,一直在外地做了二十年的官,五代十国时的同光甲申年(即九二四年)解祖南还,路经饶州凰冈,看中了这里山青水秀,交通便捷,就决定在这里定居,奠立了江西凰冈的开基始祖,其后裔发祥,部分向昌江下游———瓦屑坝迁移。到元末明初,朱元璋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据徐氏家谱记载:“当元之季也!。陈友谅、明太祖水陆两军盘战于鄱阳湖面,十有八载,星列战垒,军兵往来,昼夜不间,民间村落不遑安,居滨湖,家靡不逃避。是故,携男挈女,东奔西驰。始则避难于远方,继则版筑以为屋,此迁之迫于无可如何者!人各有心,谁愿抛故井,离本宗,而适异乡乎!后裔有知能不伤始祖流离,为之痛哭而流涕乎!”因此,徐氏先祖像同受战难的其他姓氏的先祖一样,先后渡江北迁,“居宿松,居望江、居太湖、居潜山、居怀宁、居桐城”以及其他等地。
  迁居皖西南的徐氏开基始祖,主要有四个分支(按房头分述),各自开基建祠堂、修家谱,均称东海郡,堂号各异。
  鸡子河徐氏: 江西凰冈十世祖则六公,译松牖,元季迁潜山鸡子河。后裔主要分布在潜山、岳西,约两万人。以“敦睦堂”为堂号,从康熙八年到民国十三年先后八次续修家谱。始祖葬岳西田头乡闵家山,坟茔保存完好。
  九都徐氏: 江西凰冈十世祖则七公,与则六公同胞兄弟,讳文牖,元季迁潜山县城内三牌楼,复迁延寿寺九都。后裔主要分布在潜山的青楼、三妙、梅城、油坝等乡镇,约有七万多人。以“敦睦堂”为堂号。从康熙八年到民国三十六年先后七次续修家谱。始祖葬城西彰法山,坟茔无存。建祠于城内,被毁无存。
  沙河徐氏: 主要分布在潜山、怀宁、桐城、安庆市郊,约八万人。其中:
  (一)潜山沙河徐: 江西凰冈十世祖则一公,讳竹牖。与上述二公共七世祖堂兄弟。元季迁潜山黄鹤塘,后徙沙河。后裔主要分布在潜山的棋盘、源潭、槎水、桐城的青草塥,约有五万多人,以“敦睦堂”为堂号。从康熙五十二年到民国三十一年七次续修家谱。始祖葬棋盘乡的棋盘地,墓、碑保存完好。建祠于徐家槽。被毁无存。
  (二)怀桐沙河徐: 江西凰冈十世祖则二公,讳云牖,生六子。与则一公同胞兄弟,元季迁皖,不久,则二领其子益一、华一、益二等三公回凰冈,留下三个儿子在皖落户开基,主要分布在怀宁、安庆、桐城,共约两万人。其中:
  华三公居高河镇徐家嘴,就地建祠。被毁。葬本乡小河保,坟茔无存。以“祚衍堂”为堂号,从乾隆九年到民国二十年六次续修家谱,约五千人。
  华四公居在城乡四顾墩。
  华七公居桐城罗家岭。
  (三)安庆市郊沙河徐: 凰冈十世祖则五公,讳胜乙,元季迁安庆正观门外,约一万人。详情待考。
  上清徐氏: 凰冈十世祖千三公子万三公号震霆,系明代武举人,授官为安庆守备,有功。见潜山风景秀丽,且有九都、沙河等宗亲在此开基落户,他于明代中期(约公元1500年前后)“遂家于潜山,葬彰法山龙谷嘴”,(许老屋)坟茔无存。后裔迁岳西上清等地,后裔部分迁潜山县鸡子河、驾务冲、石龛、城内以及怀宁、徽州、陕西等地。以“汇源堂”为堂号,几修家谱。约一万人。
  以上四个分支与江西凰冈始祖血缘关系以及各自立派的派行,详见“族务通讯”三期二版、四版。
  现居皖西南徐氏,除上述四个分支后裔外,还有不同支派、不同地域、不同年代迁来的宗亲。如唐代任望江县令后定居于此开基立族的徐仲源;元初从豫章迁望江建祠立族的徐克明等。
  以上初探,定有错漏,敬请斧正。

                                                                             编者

 

家乡颂

巍巍狮山伏江边,历尽沧桑若许年。

两岸平川铺锦绣,布卿儿女换新天。

                                                   江西 徐 迪旺
                                                 时年八十写于凰冈镇
                                         
         2004..10

寻根两则

(一)

寻根问祖凰冈行,镇有徐姓两万人。

左昭布卿夫妇墓,右穆濂溪公妣茔。

狮子山前高家嘴,乾山巽向兼戌辰。

先祖有灵显身像,蝴蝶旋飞款后生。

 

(二)

瓦屑坝地在鄱阳,莲湖乡畔老故乡。

朱陈争战十八载,百姓饥饿奔四方。

竹文兄弟避乱世,迁徙潜怀保安康。

居皖迄今卅余代,裔孙蕃衍庆荣昌。

               潜山 志成 2004.9

 

对编通谱的建议

  (长沙会议上书面发言)值此中华徐氏宗亲联谊会首届代表大会顺利在长沙召开之际,我衷心地向这次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并祝所有与会领导、代表、嘉宾、宗亲、朋友们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按大会特邀代表和嘉宾邀请函,本人因事不能到会聆听宝贵意见,深感抱歉,请予谅解。
  
“通谱”之释义:“通”为贯通;全,遍,彻;通“同”共同之意也。“中华徐氏通谱”、“华夏徐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乃中华氏族中之徐姓氏族天下之谱,应包括海内外徐氏子孙,如果谱里所记载的人和事着重于某一地区的,只能说是某一地区的徐氏宗谱,因此,“通谱”必须以共性占主导地位。
  自《徐氏古今文化大观》问世之后。创编《中华徐氏通谱》的构思已激发成为一股热流,四川徐鸿章,湖南徐尚志两位创编“通谱”,都提出聘请我担任其编谱顾问,本人因才疏学浅均不敢应允。现在四川大竹、江苏睢宁、湖南益阳等地区的热心者已编写出“通谱”初稿,此一创新精神,可佩可敬。尤其是益阳尚志宗亲编写的“通谱”打印稿已与宗亲见面,实为可喜可贺!此次宗亲聚会,是探讨如何编好“通谱”的一次大好良机,宗亲们都应以团结的愿 望以共同协商的方法,实现共同的目的。如果暂时不能求之统一,亦可各自出版,俟将来时机成熟再议“通谱”也未尝不可。
  关于谁来担任《中华徐氏通谱》主编一事,我同意四川金堂徐征先生的提议,此重任应推荐北京徐自强先生担任,他是唯一合适人选:(1)他居比京, 适合编修机构设在北京的要求,与海内外宗亲联系顺理成章。(2)他学问渊博,身为教授,已著书十多部,分析判断能力均非一般所可比。(3)他曾担任过国家图书馆分馆馆长。馆中徐氏宗谱和有关资料很多,查阅印证方便,况且馆中还有完整的电脑编辑室,其优越条件无他处可比。此意见诚盼与会者认真讨论。把徐氏通谱顺利编成,则功德无量矣。
  关于统一派系问题,作为“通谱”可以提示,或者采纳四川徐征先生建议,以五十字歌为统一派系(略),这歌既通俗,又押韵,既叙述了徐氏渊源,又对后世有勖勉之辞。 使用这一字派,不以从某一代起的方法,而是以自始祖若木公为第一代起至现在为若干代计算。按五十字,即五十代,大约在1250年左右,五十代后,又循环使用,纵有同名,也不会相混。对于目前尚有困难不能推行的,可暂不推行,到那些困难解决时再推行。
  编写《中华徐氏通谱》应成立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领导机构,其主要领导成员应推举德高望重的或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若干人物担任正副职务,其编委会成员,各省、市及海外应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士参与,这样才有号召力和推动力。
  
“中华徐氏宗亲联谊会”这一组织,应尽快成立,并立其规范章程,其领导可暂设负责人,待物色好人物才作正式任命。联谊会机构,我同意宗亲们意见设立在长沙图书馆徐特立纪念馆内。
  通过此次大会,希望把发掘姓氏文化遗产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把研究“通谱”和编写通谱推向一个新的学术高潮。本人在竣编《徐氏古今文化大观》一书所得体会而写了一首拙诗,此诗对当今创编《中华徐氏通谱》亦有相似的感觉。诗曰:

封徐若木四千年,宰座王候列谱前。

启彦南州高士誉,流芳东海众才贤。

追源溯本风华振,树德行仁族训传。

历授忠诚兴国志,长留清白立鸿篇。

                                                           广东韶关 徐伟坚
                                                            
20041011

 

华容宗亲 联族合谱

  洞庭湖西岸的华容县,居住着26支徐姓,计二万余人。他们的先人分别在元朝至民国时期从湖北的石首、江西的南昌、湖南的益阳,江苏的苏州等地迁来。数百年来彼此只知同姓,很少联系,更无合族之举。1948年、1987年多次倡建宗祠、合修族谱,均未成功。
  199710月,原籍华容,已入加拿大籍的徐光中先生回故乡,再次提出合修族谱事,得到宗亲的一致赞同。从这年的11月初起至2000年元月底的二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联族合谱的大事。他们的历程和经验是:
  一、成立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经过筹备,1998年元月,成立了“华容徐氏合修族谱委员会”,聘请了徐光中等4人为名誉主任,推举徐仲秋、徐溪山、徐金阳、徐树湖、徐光华等为正副主修,部分乡村设有登记联络员。所有参与联族修谱工作者都怀有敬祖爱族的赤忱和艰苦奋斗精神。
  二、宣传动员。修族谱委员会,通过了《为合修族谱事告华容籍徐氏宗亲书》。寄送了《告宗亲书》,得到了旅台宗亲的积极支持。同年,在全县宗亲中开展了组织宣传动员工作。为了加强联系,还编印了《东海家声》的刊物。两年多时间内有五百多位宗亲,不计报筹,以各种方式参与了合修族谱工作。
  三、深入各地进行访问和登记。从
19985月起,即开展这项工作。其间,因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停止三个多月。10月恢复工作后,他们自觉参与上门登记。受灾宗亲白天要生产自救,他们就晚上去登记,有的要迁至别处安家,他们就跟踪寻访。为了寻访古井口一带宗亲的情况,仲秋、光华、等5位主要负责人先后四渡长江,在两省四县间行程400公里,找到了访问对象,达到了目的。通过走访登记,除整理记录已入老谱的三万余先人外,新登记入谱二万余人,总计五万余人。
  四、募集资金。他们先后向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和退休的宗亲中,共募捐8万余元,用于修谱63000余元,主要用于各地录丁的旅费和补贴,集中编写时的伙食费和办公费。为省费用,在徐光华家办公和开餐。199910月新谱完稿时,无法支付印刷费。正在这时,台湾徐光中宗亲捐资18万元承担了全部印刷费,使印谱工作圆满完成。

                                                                         湖南湘潭 徐颂庭

 

再谈创修通谱中统一世派的设想

   个人因受到一些宗人的关爱,常得到有关编修通谱的信息和资料,衷心感谢。但征因年已八十有五,虽欲有所贡献,然力不从心无能为力,宗人当能谅之。前曾写有《关于续修通谱致诸宗亲函》(见通讯四期)一文,寄与了一些宗亲。文中提到“统一派系”问题,我试拟五十字作为统一字派,供宗亲参考。此五十字为:“若木封东海,子孙大发祥。偃王行仁义,百代永流芳。南州有高士,声名传四方。国家正昌盛,人民庆安康。远齐古贤哲,博学思自强。”五十字用完后,又从头开始,循环使用,则可一劳永逸。   
 
 信函寄出后,先后得到一些回响:有赞成的,有提到尚有若干困难不易推行的,也有提到编一百字的。经再三思考,又提出一点补充意见供诸宗亲参考。
  一、编五十字、一百字都可,但一要突出徐氏特色,二要对后人有勖勉,三不要用生僻的字,四要像诗一样,有韵,便于记忆。
  二、可将所编字派,编成序号,从一号起至一百号止
(五十字可反复一次)。使用这个字派,不以从某一代起的方法,而是以自始祖若木公为一代起至现在为若干代计算,如以现为130代,按上述五十字则应为“方”字派,131代为“国”字派,132代为“家”字派,如此类推可也。
  三、目前尚有困难不能推行的,可暂不推行,到那些困难解决时再推行。推行时是多少代,则依其序号为准。如推行时为135代,则为“盛”字派,推行时如为140代,则为“康”字派。如此,则统一字派的目的达到,一劳永逸了。即使少数因编通谱时未入谱的宗亲,将来他们知道了,自己愿推行统一字派的,便依照他们的世代使用推行。因此,这一方法,是十分方便的。基本上就可以达到海内外徐氏宗亲都能在这一统一字派中逐步使用,最后达到全徐氏的统一。
   
愿这一理想能够实现!

                                                                    四川宗人徐征敬上
                                                       
             2004913

 

  编者按《族务通讯》自今年四月扩大发赠范围以来,省内外不少宗亲和社会知音贤达赠诗联或来信、来电鼓励支持本刊,这里选摘几则,以示总答谢!

    徐征(四川人首倡编修徐氏通谱):《族务通讯》办得好。通过这种办法,使更多的宗亲了解各地徐氏宗亲活动情况,宣传编修通谱之重要意义,实是一件大好事。我以徐氏宗人名义感谢您们,希望越办越好。

                                                      2004914  

  徐伟坚(广东韶关人,《徐氏古今文化大观》主编):邮来《族务通讯》我一一拜读过,办得好,编得很好,很受徐人宠爱。读后使我深表敬意。宗台出钱出力,夫妇同心合力出版族务刊物,我看在海内外徐氏来说,还属首例,可敬可佩也!
  宣扬姓氏文化,弘扬祖德宗功,鼓励后人爱国爱乡,是符合时代风尚的,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2004620

 

  徐尚志(湖南省《中华徐氏通谱》《徐氏纪念馆》筹委主任):您主编的《族务通讯》我都看了,内容丰富,办得好。不知这份通讯是怎样办起来的,为什么办得这么好,有哪些主要经验。要求每期都能邮寄,款照付。

                                                  2004911

  

  徐颂庭(湖南省《中华徐氏通谱》《徐氏纪念馆》筹委副主任):惠寄的《族务通讯》第五期已收到,谢谢!此刊物是高手的大作,编得很好,我已复印寄给我联系的族首。

                                                   2004年11月10日

  徐鸿章(四川大竹《华夏徐氏通谱》编委主任):《族务通讯》已拜读,史料丰富,信息及时,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徐氏“家报”,办得好。如此热心族务,难得可贵。希望对编修通谱更加报导、指导。

                                                    2004115

  

  丁宪清(怀宁人,现任潜山县诗联协会会长):拜读了徐氏《族务通讯》,深受感动和鼓舞。古稀老人如此不遗余力,热心族务,实属罕见之举。钦佩之余,写几句闲言俗语奉上,望勿见笑: 

寻根问祖序宗亲, 自古相传性本能。

读记断层兴族史, 达君贤助共先行。 

                                                   2004年6月8日

  

  华日精(现任潜山县诗联协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读《族务通讯》赠作者夫妇: 

数典忘宗理不饶,  寻根溯本敢呼号。

族缘析得精因子,  融入国魂时代潮。 

                                                   2004518

 

赞中华徐氏倡修通谱建氏馆

  徐姓有识之士倡议修《中华徐氏通谱》建《徐氏纪念馆》。愚辈认为。这是为了寻根问祖,记载和彰显在华夏这片广袤的热土上居住、生活、劳作的同祖同根芳泽辉煌的轨迹,也是记忆和诠释徐氏宗祖若木公的源流历史和人文精神;是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善举。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从现实意义上说,修通谱,
  建氏馆是集万家精华,成一谱风骨,是以人丁昌盛告慰先祖,使先祖的后裔世系派行代代在册,让子子孙孙明血缘,别婚姻,永葆青春!愚辈深悟,中华徐氏积极参与这千秋美事者,有与时俱进,承前启后,既往开来, 功绩和公德,多赢之荣耀!
  春秋代序,万象更新,昨天的荣耀,就是今天的青史。“中华徐氏修通谱,神州携手结兰交。丹心睿智建氏馆,美德功垂在今朝。”这就是愚辈对组织、领导、倡议和策划修通谱、建氏馆者由衷的赞誉。

                                                           宿松徐氏后裔:务滋、发桂
                                                           
20041120

 

敬宗追远    事在必行
 

    《族务通讯》第四期载:徐征宗亲《关于续修徐氏通谱致诸宗亲函》, 捧读再三,不胜雀跃。前几年虽有偷偷摸摸地编修各支下的宗谱,在当时的情况下,大都是挂一漏万,很不如意。即使至亲同堂,由于远迁,也就放弃了。支谱都修不全,怎么还谈得上续修通谱?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比浚其泉流,知族裔之繁衍者,必编修其通谱,否则同姓不宗,各行其是,长幼不序,上下何分;甚至相视为路人,仇疏为秦越。即使祖孙一见,只是大哥麻子哥而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为国家史学之三大支柱。续修家谱成了同姓各支派之大事,通谱尤其重要,抓纲张目,集海内外徐氏族谱各派系之大成。统一字派,统一注明什么宗支集居在什么地方。如此一览,便知底里。关山虽隔,谁知非宗亲之人,萍水相逢,谈及原祖孙之辈。八十有五徐老讳征先生,人老心孝,念念不忘续修徐氏通谱。荐举居住北京徐自强宗亲担任通谱主编,并作了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几点建议,给全族人速修支谱
(指还未修的),总修通谱的希望,服下了定心丸。我千言万语总合一句:我代表全族家人,“举双手赞成与鼓掌拥护”!! 
  附:诗、联各一首,请斧正。

徐氏族人吟

不同朝代两封王,指点江山各用长。

百姓安居情第一,千军陷阵世无双。

避灾弃国彭城隐,进战夺都谋略彰。

更有国公丞相者,从头屈指岂能详?

 

徐姓族联

仁义筑基东海藏龙腾宇宙

清廉传世南州高士谱春秋

                                   潜山  徐鼎家
                                   200年8月4日

, oman">  

  丁宪清(怀宁人,现任潜山县诗联协会会长):拜读了徐氏《族务通讯》,深受感动和鼓舞。古稀老人如此不遗余力,热心族务,实属罕见之举。钦佩之余,写几句闲言俗语奉上,望勿见笑: 

寻根问祖序宗亲, 自古相传性本能。

读记断层兴族史, 达君贤助共先行。 

                                                   2004年6月8日

  

  华日精(现任潜山县诗联协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读《族务通讯》赠作者夫妇: 

数典忘宗理不饶,  寻根溯本敢呼号。

族缘析得精因子,  融入国魂时代潮。 

                                                   2004518

 

赞中华徐氏倡修通谱建氏馆

  徐姓有识之士倡议修《中华徐氏通谱》建《徐氏纪念馆》。愚辈认为。这是为了寻根问祖,记载和彰显在华夏这片广袤的热土上居住、生活、劳作的同祖同根芳泽辉煌的轨迹,也是记忆和诠释徐氏宗祖若木公的源流历史和人文精神;是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善举。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从现实意义上说,修通谱,
  建氏馆是集万家精华,成一谱风骨,是以人丁昌盛告慰先祖,使先祖的后裔世系派行代代在册,让子子孙孙明血缘,别婚姻,永葆青春!愚辈深悟,中华徐氏积极参与这千秋美事者,有与时俱进,承前启后,既往开来, 功绩和公德,多赢之荣耀!
  春秋代序,万象更新,昨天的荣耀,就是今天的青史。“中华徐氏修通谱,神州携手结兰交。丹心睿智建氏馆,美德功垂在今朝。”这就是愚辈对组织、领导、倡议和策划修通谱、建氏馆者由衷的赞誉。

                                                           宿松徐氏后裔:务滋、发桂
                                                           
20041120

 

敬宗追远    事在必行
 

    《族务通讯》第四期载:徐征宗亲《关于续修徐氏通谱致诸宗亲函》, 捧读再三,不胜雀跃。前几年虽有偷偷摸摸地编修各支下的宗谱,在当时的情况下,大都是挂一漏万,很不如意。即使至亲同堂,由于远迁,也就放弃了。支谱都修不全,怎么还谈得上续修通谱?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比浚其泉流,知族裔之繁衍者,必编修其通谱,否则同姓不宗,各行其是,长幼不序,上下何分;甚至相视为路人,仇疏为秦越。即使祖孙一见,只是大哥麻子哥而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为国家史学之三大支柱。续修家谱成了同姓各支派之大事,通谱尤其重要,抓纲张目,集海内外徐氏族谱各派系之大成。统一字派,统一注明什么宗支集居在什么地方。如此一览,便知底里。关山虽隔,谁知非宗亲之人,萍水相逢,谈及原祖孙之辈。八十有五徐老讳征先生,人老心孝,念念不忘续修徐氏通谱。荐举居住北京徐自强宗亲担任通谱主编,并作了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几点建议,给全族人速修支谱
(指还未修的),总修通谱的希望,服下了定心丸。我千言万语总合一句:我代表全族家人,“举双手赞成与鼓掌拥护”!! 
  附:诗、联各一首,请斧正。

徐氏族人吟

不同朝代两封王,指点江山各用长。

百姓安居情第一,千军陷阵世无双。

避灾弃国彭城隐,进战夺都谋略彰。

更有国公丞相者,从头屈指岂能详?

 

徐姓族联

仁义筑基东海藏龙腾宇宙

清廉传世南州高士谱春秋

                                   潜山  徐鼎家
                                   200年8月4日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