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五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五期
 

Word电子文稿)  

2004年10月20日

  

发扬徐氏族谊 共商通谱伟业

              ——中华徐氏宗亲联谊会首届代表大会在湖南长沙召开  

    本刊讯:中华徐氏宗亲联谊会首届代表大会于1014日至17日在湖南省图书馆召开。大会主题:发扬徐氏族谊,共商通谱伟业。
  本次大会,由湖南省《中华徐氏通谱》、《徐氏纪念馆》筹委会主办,湖南益阳市资阳(牌口)徐氏分会理事会承办。出席大会的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川、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市,以及湖南省各地宗亲代表、特邀嘉宾共
50余人。广东、浙江、黑龙江、徐州市以及在美留学的宗亲因事不能赴会的,分别给大会发来贺信、贺电。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何光岳先生、湖南省图书馆副研究员寻霖先生应邀赴会。
  大会在湖南省图书馆家谱收藏中心、国家图书馆考古专家徐自强教授的指导下,按照大会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术讲座是这次会议的开篇。来自北京的徐自强先生,来自天津南开大学的徐建华先生,湖南省国家级研究员何光岳先生等分别就姓氏、家族的起源与发展,谱牒的的起源及其历史、文史等多方面价值,家谱中人口资料的基因、遗传等资料对新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生命科学的贡献,徐氏家族、家谱的形成及当代编修家谱、通谱的必要性、艰巨性、可行性等议题作了精采的演讲,使与会代表茅塞顿开。
  与会代表相互交流了各地宗亲联谊、续修家谱的信息和成果。据悉:江苏徐州市成立了徐国历史研究会、中华徐氏宗族总会筹备会;山东郯城成立了徐氏文化研究、中华徐氏祖陵管委会;福建泉州成立了徐氏宗族接待站;四川、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宗亲活动也悄然兴起,有的已编修或正在续修本支的宗谱。这是非常可喜的信息。
  共商通谱伟业,是这次大会的主题。与会代表目睹了湖南省各地广大宗亲自觉的兴起了续修宗谱的热潮。与此同时,他们于
20038月还向徐氏族人发出了创修《中华徐氏通谱》、《徐氏纪念堂》的倡议并成立了相应的筹备会。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在一年零一个月内,由于筹备会主要负责人徐尚志、徐栋国、徐颂庭等扎实领导,经过努力卓有成效。现已编写出八十万字《中华徐氏通谱讨论稿》,这种精神和经验值得学习。还有川渝八县在徐鸿章等宗亲的带领下,倡编《华夏徐氏通谱》,经过广泛调查搜集资料,列出了徐氏一百多代世系表及相关通谱资料,代表们对此也十分赞赏。
  鉴于我徐氏宗亲现已超过
2000万人,他们不仅遍及各省、市,而且在外籍华人中,也有不少徐氏宗亲需广泛联络;同时《通谱》是各支宗谱的整合。各省、市、各地分支宗谱的续修,发展很不平衡;还有,建国前的谱牒及相关史料,因种种原因,损失严重,需要去寻找,部分宗亲尤其是青年人对修谱的认识还不到位,需广泛发动等等。代表讨论一致认为:湖南省宗亲续修宗谱已基本上全面展开,而且已搜集了一定的通谱史料,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企盼湖南领先创修《中华徐氏通谱(湖南卷)》。湖南省徐尚志等宗亲高兴的表示承诺。
  会议期间,还参观了湖南省家谱收藏中心的徐特立著作陈列室。湖南宗亲领导与图书馆商定,以此陈列室作为徐氏家谱收藏馆,并作为本族人教育基地,以及祭祖集会的地方

   各省、市代表密切关注到:徐自强宗亲多年来自觉的、无报酬的参与和指导徐州、郯城、福建等地宗亲的联谊、研讨活动,指导川渝八县宗谱的续修,自费参加本次大会并担任首席指导;徐建华宗亲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精心编著出版了《中华姓史通史·徐姓卷》,还在编写徐氏有关巨著。在本次大会上,发表了《徐氏家谱四议》的重要文章;广东徐伟坚宗亲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精心主编并于
1999年出版了《徐氏古今文化大观》。还有前文提到的湖南徐尚志、四川徐鸿章以及江苏徐州、山东郯城等地热心为家族做出奉献的领头人。与会代表和会外不少宗亲呼吁:《中华徐氏通谱》应由这些有渊博的学问、有坚定的责任心、有无私奉献精神、有海纳百川胸怀的宗亲组成编委班子完成历史性伟业。
  会上,编者收到各地代表的文件、资料等十多份,因本刊版面有限,不能一一摘转,请谅解。

 

徐姓家谱四议

  徐建华

  一、徐姓家谱最早修于何时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录家族历史和家族世系繁衍与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大约产生于夏王朝。唐代以前,家谱具有明血缘、选官宦、别婚姻等政治方面的功能,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
  宋代以后的家谱由各家族纂修,由于家族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家族稳定,社会就容易安定,因此,政府对各家族建家庙、修家谱之类的事情大都是支持和鼓励的。
  徐姓家谱最早的于隋代。据《新安徐氏宗谱》中保留了一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修《氏族谱》时主修者高士廉给隋炀帝的奏折,奏折里提到,为编《氏族志》,隋炀帝曾下诏“九州百郡仕贵赍先世谱状投上秘阁,品为四海大姓,”于是,时任尚宝丞的“徐宇等投进谱状”。这儿的谱状,是家谱的一种简单形式,大约只有世系,但由此也可看到,徐姓在隋代,即已有简单家谱编成。
  唐朝初年,唐太宗命高士廉纂修《氏族志》,列徐姓为上等姓氏,一如南宋间陈过庭在《徐氏族谱叙》中所言:“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
193姓,1891家,而徐氏亦与首称焉。”既然列入上等家族,其中必有徐姓家谱资料无疑。 
  到了唐代武则天通天元年
(696),大约武则天又想再修一部《氏族志》之类通谱,下诏“在廷臣僚,属四海望族,令行具先世名公巨卿为官得姓之由, 各宜采擅来上,俾下有司辑成家谱,以传将来。”即是命百官报送家谱,殿中侍御吏徐有功、左补阙侍中徐有业遵旨,“进先世名臣宗谱。”此处的“宗谱”,大约比前世的“谱状“要详尽一点吧。在唐朝的其他官修谱书中,也都应有徐姓家谱资料存在。
  由此可见,在唐朝,徐姓各家族修谱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行为。

  二、徐姓家谱的续修
  家谱修成后,为了保证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载,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续修。至于家谱应多长时间续修一次,各家族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定,大致处于自发状态。如清代玉牒,规定
10年一修。民间家谱,有规定10年、15年、30年、 60年,最多到三世,即90年一修的。然而,虽然各家族有所规定,但由于战乱、 兵燹、瘟疫及自然灾害等外在原因,再加上家族自身的迁徒、人才、经费、资料和对家谱作用认识等家族内部原因,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续修的家族并不多见,至多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按规定续修,即使连家族稳定性最强的孔氏家族也不能例外。
  徐姓家族的谱书续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正常。除徽州徐姓一家族规定60年一修比较特殊之外,一般都没那么长。
  在现存徐氏家谱中,《小留徐氏宗谱》十二卷,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到溥仪宣统三年(1911),共连续修过十一次;《姚江徐氏宗谱》从明神宗万历年间到民国五年,三百多年,共九修。《马嘶桥徐氏宗谱》也是从明万历年间至民国五年,共十修,再加上宋代旧序,可见也有十几修。徐姓修谱频率最高的当数《云阳徐氏族谱》,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
(1583)至民国十五年 (1926)343年间,共十三修,每次修谱的间隔最短的为15年,最长的41年。这种修谱频率和修谱次数在其他家族中是不多见的。

  三、徐姓家谱的现存数量
  徐姓家谱保存到如今的到底有多少,至今尚未见到相关统计,具体数字尚无可考。不过,根据现有的几部大型目录和相关图书馆的收藏记载,,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个大致推断的。
  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中国家谱目录》记载,留传至今的各类徐姓家谱共
789种,其中上海图书馆收藏有326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收藏 63种。需要注意的是,这三部目录的记载略有重复,准确数目没有这么多。但这仅仅是见于这三部目录中的,这三部目录之外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87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收藏67种,南开大学图书馆收藏12种。其余相关目录没有载的公私所藏决不会少于千种。粗略地估计一下,留传至今的徐姓家谱不会少于二千种。其版本多为明清以后,近、现代所修也占有相当比例。但具体数目到底多少,有待于上海图书馆所编《中国家谱总目》修成后,才能有一个大致准确的数目。

  四、徐姓修谱的指导原则
  笔者从现存的徐氏家谱来看,徐姓对于家谱的修纂是很认真的。这从《泾川徐氏宗谱》中的“修谱十不、十乐”文即可看出端倪。
  “一不宜语言造次,妄议大典;二不宜学识不广,担当重任;三不宜耗糜公费,优游以待;四不宜漫施笔墨,僭列笔端;五不宜评论人品,瑕瑜莫掩;六不宜越分兼营,气力枉用;七不宜劝勉过激,多生畏忌;八不宜时俗不从,性成固执;九不宜思虑寡当,贻诮老成;十不宜甲是心非,负疚永夜。何莫非获之处。
  至如继绍久远,以崇祖德,一乐也;联集繁众,以笃宗谊,二乐也;尊卑序,
行派正,三乐也;忠义著,善良表,四乐也;追溯幽踪,考述隐迹,五乐也;届字因之以整,坟莹因之以清,六乐也;  同祖各迁之地,得分晰而明也,七乐也;不经谋面之人,得常常亲见之,八乐也;同族之善者知之,其不善者亦知之,九乐也;虚生一世,藉手一时,十乐也。并不妨互勘之,互白之,,是亦经其事者所不敢自欺。”}
  有关徐姓家谱的编纂原则和要求,可以从各支的家谱的凡例上看个大概。(略)
  从收系范围、入谱条件等了解一个家族推崇什么、摒弃什么。最重要的是能了解到徐氏各家族对祖宗的尊崇、血缘的重视,谱系的认真,包括对家谱本身的看重。从中,大致可以感受到徐姓子孙对老人、对祖宗、对神灵、对传统伦理的敬畏和信奉,亦可帮助理解徐氏宗族文化的内涵和精义。

 

创修《中华徐氏通谱》及
兴建徐氏纪念馆的工作情况  

  徐尚志

  我们湖南宗亲自二OO三年九月十四日成立创修《中华徐氏通谱》兴建徐氏纪念馆筹委会,历时一年一个月来,进行了一系列工作,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宣传发动
  首先向全省宗亲及外省宗亲送发了《倡议书》等四个文件及其他各种资料等6000余份,寄出信函二百多封,接待来访宗亲200多人次,这些文件资料的传播,使宗亲提高了对修通谱的认识,积极行动。如沅江、湘阴、平江、华容、岳阳的后裔自觉提供情况和资料。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博士生导师八十四岁的徐规教授,十分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介绍了浙南徐氏的情况,主动提出与浙江的宗亲联系。这些都说明了族人修谱心切。

  二、走访调查
  一年来,我会先后派人走访调查了湖南省境内的大多数市、县及有关乡镇,同时也派人上门或书信同浙江、江苏、上海、南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西、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宗亲进行了联系或了解,主要是摸清各支派的分布地域,迁徙情况,人丁的发展,各地方分支的修家谱的年代,开基始祖,世系世代派语等,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发现人才
  在实践中发现那些特别爱国敬祖兴族的、对修通谱积极支持的、在当地有号召力、有影响的、有修谱经验的宗亲和专家学者等人士,征求他们同意后,有的参加筹委会或编修工作,有的聘请为顾问。

  四、建立分会、支会
  随着各地宗亲对修通谱的认识不断提高,因势利导,全省各地相继成立了各分支的理事会,如益阳资阳(牌口)分支、资阳沙头支、赫山笔架山支、宁乡宁西支、汩罗白水、湘阴樟树支、东塘伍家墩支、桃江徐家坪支、张家塞支、祝家园支等。还有常德三支、邵阳隆回支、长沙浏阳支、平江安贞支等正在组建中。
  他们成立后积极开展了修谱工作。

  五、收集资料
  资料是基础。筹委会和编谱人员不畏艰难,跋山涉水,酷暑严寒到各地借取老谱和资料。先后派人前往湖南、浙江、江苏、上海、南京、北京、河南等图书馆共查阅了新老谱40余种,400多册,进行摘抄或复制,并对有关修通谱的世系、人物资料复印了有20余种,500余页,解决了某些分支的世系和人物不清难题。如笔架山分支只知开基始祖是徐达的兄弟,对徐达前的世系根本不清。派人到上海查阅了《云阳徐氏宗谱姓源之三》,发现了徐达前的世系一直通到始祖若木公。这些珍贵史料为“两统一”“一保留”“一完善”奠定了基础。

  六、资金募集
  资金是保证。没有充足的经济实力,修通谱是无法完成的。一年来,益阳资阳牌口、赫山区笔架山、资阳沙头三个倡议修通谱的分支领导带头捐款捐工,无私奉献,起到表率作用,从而带动宁西分支,积极捐助,精神感人。到目前止共收到赞助现金近3万元,多数有承诺赞助,特别是有些知名人士,一再表示尽力而为作出最大贡献。

  七、编写《中华徐氏通谱》
  经过一年的努力,会前打印了八十万字的稿子(略),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八、交流经验
  一年来,先后开了三次经验交流会(略)。

  九、关于徐氏纪念馆(略)

  十、善始善终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有了一个好的开始,还须要进一步更广泛收集资料,发现人才,筹集资金,要在二年内力争编好《中华徐氏通谱(湖南卷)》。

 

  

编谱工作的几点意见

  自强

  一、关于当前编谱的现实意义
  有人说:我们已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了,还编古老、过时的家谱有此必要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编谱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宗亲徐建华与来新夏先生合著的《中国的年谱与家谱》一书中,曾指出家谱的作用与价值有四:1、对于古代人物研究,具有相当权威的资料价值;2、对于人口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3、对于移民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4、对于封建时代宗族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此外,我还补充两点:1、国家图书馆在20世纪80年代,曾同时成立了“地方志”与“家谱”两个资料中心,把它们都作为重要的国情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的收集与整理,以便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山东临沂地区在新编地方志时,还增加“名门望族志”一节,把家谱正式列入地方志内,也算是一个创举,并从另一角度显示了它的意义;2、随着全球新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技术的提高、遗传基因、基因医学等的开展,家谱资料中人口资料的基因、遗传等资料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料之一。中国人口中,家族的谱系传承时间最长,数量最多,尤其是父子、子孙关系等血统链比较严格,其遗传基因的质量最好。故美国的一些科研单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注意收集中国的有关家谱的资料。所以,编家谱、清理家族的传承关系,也是发展生命科学的重要一环。尤其对一个名列前矛的大家族来说,弄清了有关传承体系,其作用就会更大。

  二、关于徐氏的族源问题
  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全国成立了一个最庞大的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我也是最早的参加者之一,并担任一定的职务,做了一些工作,有了一定的收获。
  据《史记》等文献记载,虞舜部落联盟中有一个重要部落及其首领,即伯益。他协助禹治洪水有功,并发明水井,使人群可以远离水居。开辟了生活的新天地;他协助舜驯养牲口,繁殖牲畜,使部落国家财富增加,府库充盈。故得到舜的嘉奖与赏赐,被称“嬴姓”。
  后来,夏族立国,夏王等为了巩固统治扩展势力,就将伯益部落中之臣服者或在灾地固守者加以分封,赐姓建国。伯益部落之次子若木,实为较小一些的部落,就被分封赏赐到“徐”地,故此被称为“徐姓”,“徐氏”并建为“徐国”,为夏时“万国”之一。
  若木初封之“徐地”,据国学大师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在今山东之曲阜一带。故“徐姓”、“徐族”、“徐国”均由此而来。
  若木部落在山东曲阜一带的徐氏故地,也是水灾之地,繁衍人口,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并不断向外扩散。向西北达到了今之河北徐水一带,向西南进到今之徐州一线,向东进到今之郯城地区。他们以“徐族”、“徐偃”等为名,大大发展了东边夷人(简称东夷人)之势力与文化。故现今郯城,仍有以“豹公墩”为地域之徐族始祖陵之传说。
  徐族在商朝的征战中,未受大损失而有所发展。只是周公东征时才受到一次打击,被俘之“徐氏”作为西周之战利品被送与鲁国之王伯禽为奴。此后,徐族受鲁齐等国之压迫,逐渐将势力南移,向苏北、皖北等淮河流域发展,并日渐强大而被称为“徐夷”、“淮夷”。到西周穆王时更成为东方30多国的首领。其首领徐驹称为“徐偃王”者还率部西征以望天下,国势达到极盛。后兵败,势微,成为春秋各大国争夺之对象。最后于公元前512年被灭。但徐族、徐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还是巨大而深远的,故在《禹贡》等书编成之时,地分九州,仍将这一地域之称谓为“徐州”。沿用至今。
  徐国灭亡后,徐族四散奔逃,在一个时期似乎有被消灭的危险。但徐族到底是历史悠久,有文化积淀并底蕴深厚的族群,经过一个时期的沉寂后,终又兴旺起来。在宋朝所编的《百家姓》中,徐族仅列其中之150位。但到现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普查登记,不仅是百家大姓之一,而且其位列第十一。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数之一点七,绝对数近2000万。
  徐族人才辈出,成就卓著,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都十分杰出。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

  三、关于编谱中应注意之点
   在当今情况下,宗亲自愿集资、自愿联合起来编谱,不仅是一种善举,也是对我国古代优良传统的发展。要做好这一工作,尤其是要编好全国性的一姓总谱,我认为必须把握好三个最基本的环节。
  1、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编谱最根本的要求,是要真实地记录一家一族世系的传承,以分清血缘的远近亲疏,如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能真实地反映传承系列,这种谱就毫无价值。故此,与谱相应的有关资料,如生卒年、族别、性别、传记资料、社会环境、经济生活以及文化艺术成就等,都必须如实记录,一是一,二是二,如实反映,既不能攀高枝,妄自尊大,也不能自视寒微,自暴自弃。暂时弄不清楚的,可以存疑,可以阙如,但绝对不能硬填、乱凑。
  
2、要本着“自愿参加”、“团结共进”的原则。
  对筹编一姓总谱的工作,各地区、各支派宗亲,勿论人数多少、支派大小,都应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进出,“团结共进”的原则谋事。暂时不便参加的,欢迎加强联系,交流情况,也可以独立进行或暂缓进行。不岐视,不强求,应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共谋发展提高。
  
3、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处理一切有分歧的问题。
  编谱工作中所涉及的一切问题,不仅是要民主讨论,一致或者多数认可,而且要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允许保留,不强求统一。对一些疑难或困难较大的问题,如经多方考证仍不能定论,或经多次辩论仍不能统一,可以存疑,或据多数人意见开列,同时注明不同的意见。也可以单列存疑目。凡在编谱中出现的一切异议,不论大小都应如此处理为妥。这既能在政治上加强宗亲之间的团结,又可避免不该犯的错误,因为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中。“百家争鸣”、“求同求异”是发展科学的指导方针,也是我们编谱中应遵循的原则。  

  四、关于编修《中华徐氏通谱》问题
  这次参加宗亲联谊会,感到十分高兴。我首先感谢湖南宗亲、湖南省图书馆和家谱中心的领导和朋友们,为我们准备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一次这么好的交流与研讨的机会。
  有幸与来自各地的宗亲亲切接谈,互通各地宗亲联谊的信息,交流各支续修宗谱的情况和经验,增进徐氏大家族血亲集团的族谊,共谋编修《中华徐氏通谱》的伟业。这是一次富有历史意义的盛会。
  谱牒是一门科学,是当代研究生命科学的最好的基因库。随着广大宗亲对家谱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各地出现了联谊和续修宗谱的可喜局面。江苏徐州、山东郯城、湖南益阳、四川大竹、福建泉州、浙江东阳等地相继成立了徐氏宗亲联谊、学术研究、编谱等民间机构,他们有的与我通讯或应邀参加过一些地方组织的活动。这次来长沙,亲见了湖南省各地宗亲编修宗谱的热潮,他们在以徐尚志为首的宗贤协力领导下,只用了一年的时间,编写了几十万字的通谱稿,这种精神和办事效率,实在难能可贵。四川的川渝八县宗亲,在徐鸿章等宗贤率领下,成立了《华夏徐氏通谱》编委会,并走访八方,收集了不少《通谱》资料。在台湾的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廿一世后裔徐悦堂宗亲编修了《徐氏大宗谱》。这些事例,充分反映了徐氏广大宗亲编修徐氏通谱的迫切要求。
  现在全国徐氏人口有2千万,遍及全国和海外。按徐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七推算,全国六千万海外华人中,徐氏在海外宗亲有近20万人,他们在外都有相当成就,并有强烈的入谱要求。要完成这一伟业,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
  1、广泛宣传发动。大陆广大宗亲的联谊、修宗谱活动要全面开展。对港、澳、台和海外华人中的徐氏宗亲要扩大接触、联络,取得他们的多方支持。
  2、搜集史料、资料。各地宗谱,是通谱的基石。各支上朔徐氏始祖若木分居在各地(包括港、澳、台和海外)的开基分支始祖世系不清、史料不全的要千方百计查阅史料;下限各支的后裔世系等资料,要按编通谱要求,详实提供。
  3、汇集编谱人才。全国各地、各支在编修各自分支宗谱、《中国徐氏通谱(××省卷)》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有识之士,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要依靠他们,共谋通谱伟业。

                                           本刊照片,均由徐敬宾先生提供。                                                                   ———编者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