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七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七期
 

Word电子文稿)  

2005年3月10日

 

 同堂评“五好” 和谐大家庭

———怀宁衍秀堂徐氏首次评选“五好”族裔

  现居怀宁独秀山徐氏的一支族裔,系元末明初由江西凰冈迁皖,在怀宁双牧村开基建祠始祖———则二公三子华三公(祚衍堂)的后裔,时称沙河(怀桐)徐氏,其十一代孙乐案公,约于清乾隆年间,由双牧迁独秀山,至今260余年。这支族裔于1994年续修家谱时,因祖庭广大宗亲暂未联修,他们就延用祖祠“祚衍堂”的“衍”字,再取定居独秀山的“秀”字,故名“衍秀堂”,续修了支谱。
  “衍秀堂”宗亲自1984年以来,尤其是自1994年基金会成立以后,族事活动逐渐走向正常化。
20多年来,续修支谱,成立基金会,促进在乡后裔的智力开发、支持兴办公益事业,对老年人营养补助和对弱势族裔的支持,以及建公墓和先祖的祭祀活动等方面做了许多扎实工作。每年春节借在城族裔回乡之机,举行深受欢迎的年会,促进了城乡交流,宗亲和谐,出现了许多好人好事。今年春节前,基金会接受部分族裔:“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提高族务活动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的建议,经过充分酝酿,提出了在族裔中评“五好”。其条件是:守法、诚信好;勤劳致富好;敬祖尽孝好;尊老爱幼好;家邻和睦好。参加评选的仅限于在乡族裔,三至五年评奖一次。要求在城族裔比照“五好”条件,在各自工作、学习岗位上,争创先进,为国家做贡献。
  农历正月十四日,久雨初晴,春意盎然。从潜山、安庆、合肥回乡的部分族裔同在乡族裔济济一堂,在基金会主任徐小年的主持下,按照上述“五好”条件,开展了评选活动。经过讨论、推荐,最后评出:好家庭、好夫妻、好婆婆、好媳妇等四位先进榜样。他(她)们是:

  好家庭—徐子福

  这位宗亲年已七十又二,人称“福老”。他八年前因患肺癌在省医院动过大手术,但他德性好,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一家老少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使他活得有质量,而且对国家、对家庭、家族不断做出贡献。上世纪九十年末,其五子尧棠,在深圳打工,2000年开始做手机配件生意,不久,他遵照老爸的建议,将六弟夫妇、两个姐姐夫妇四家计20余人,均带到深圳,每人租一个店面经商。五年来,他守法经营,按章纳税,共向国家税务、工商、物业等部门交税、费、租金计300余万元,成为守法诚信户。由于他们经营有方,生财有道,经济收入可观。前年,姐弟四人花近百万元在怀宁县城各买一个门面。这一家事业有成,但对家庭也尽孝尽责。福老继母七年前病故未安葬,他去年为安葬先母来往于深圳、怀宁,四处奔波,腊月十二安葬之日,大雪纷飞,他始终守候到老人入土为安。乡人都说:福老是个孝子。对家族事,也是极力支持。几年来给基金会捐资,交纳修谱费等计2000余元。福老还多次返乡带病参加清明扫墓和乡间公益活动。是当之无愧的好家庭。

好夫妻—徐子苗、汪桂莲

  族人、乡人提起这对结婚已三十五年未生育的夫妇,无不翘起大拇指深表敬佩。这对夫妇,已年届花甲,三十五年来,他俩相敬如宾。从未发生大的争吵,在生育问题上,更是相互安慰、相互谅解。在乡间,按传统习惯,总是把夫妇不生育的责任强加于女方。青、中年时期乡间闲言碎语嚼舌根,不免暗中传播,贤慧的妻子听在耳边,记在心里,她埋怨自己命不好,暗中哭过多少?想离婚,以成全丈夫再娶,但夫妻恩爱,不好直说,有一次她开玩笑试探对方,对丈夫说:“你要是把我离掉,我也无恨不怨。”丈夫深知妻子的用意,恶加责备,并说:“生育是夫妻双方的事,你不怪我就行了”。从此恩爱有加,不谈生育之事。1981年夫妻商定抱回四岁养女———徐霞,成年后,与邻居洪天胜(又名徐积胜),女婚男嫁,小夫妻、两亲家亲密无间。小俩口长期在外打工,小孙女十年来一直由子苗夫妇抚养。积胜、徐霞说:“二位老人待我们比亲生父母都好。”

好婆婆—刘凤荣

  56岁的刘凤荣,嫁到徐门34年来,婆母生前是好媳妇,儿子娶媳妇,是好婆婆,在兄弟之间,她是好妯娌。她是“三好”女性。
  婆母胡大娘,为人豪爽,但性格暴燥,凤荣初嫁,很不适应,但她在娘家受教育有方,加上丈夫徐子云枕边劝说,对婆母她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实在受不了,就躲在房里以泪洗面,直至1984年婆母抱病临终前也称赞:“凤荣是我好媳妇”。儿子积林与郑杏华结为夫妇后,在安庆开小店,儿媳要买住宅,她夫妇把多年串乡买卖的积蓄倾囊相助。媳妇怀孕,儿子到云南做生意,婆婆放弃生意买卖,到安庆服侍媳妇,直到2003年8月小孙女思雅降生。而后,再把媳妇、孙女接回怀宁,服侍坐月子。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与青年人在爱好、生活方式等方面难免有差距,从媳妇过来的婆婆,从未摆婆婆架子,相反,有教养的婆婆,总是换位思考,善解对方,从未争吵。2004年儿媳均到云南,将不到二岁的小孙女留在身边,你若说:“思雅,把你送给杏华”,她摇头说:不,再说:她就哭了。血缘关系使爹孙结下不解之缘。

好媳妇—陈爱明

  爱明今年三十六岁,到徐家已十五年。前7年,与公、婆、弟、妹一起生活。有教养而又勤快的爱明,自觉承担大量家务。每天早起,到处寻找家人换下的脏衣物,去塘边洗,几年如一日。弟媳生孩子,她服侍坐月子,不要婆婆受累,从不埋怨,更无争吵。弟弟结婚后不久,兄弟分居,她同丈夫到长春搞装璜,八年来,夫妇将孩子交二老抚养。年初出门,媳妇主动将银行存折交二老,嘱咐:每月要买多少肉,多少小用钱,有病就医,不够再寄;在外,每月至少打四次电话询问二老身体可安康,孩子学习如何,钱可够用。年末返回,除带回补品外,媳妇还悄悄给公婆几百甚至上千的零用钱,她不问弟弟给不给,给多少,她总是年年如此,用她的话说:“各凭良心”。俗话说:“心换心”。媳妇对公婆如此孝敬,公婆逢人就说:“爱明是打灯笼难找的好媳妇”。儿子见妻子对父母孝敬有加,从心里高兴,家里事由妻子一手遮天。但对岳父岳母的孝敬则由丈夫“说了算”,一碗水端平。如此良性循环,不仅使双方二老十分欣慰,也给社会文明、和谐树立了榜样。
  这四位典范,是优中选优,实际还有不少好样的。如徐子义、胡迎春夫妇,勤劳俭朴,教
子有方,为在乡族裔培育出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对族裔中个别人,不遵守国家法令,超计划外二胎,不孝敬老母,甚至骂老人,在寒冬把母亲拒之门外的草民逆子,宗亲们面对面进行了严厉指教,被批评者当场表示:接受法律处理,痛改前非。
  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城乡族裔欢乐一堂,基金会拿出数百元对上述四位获奖者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了奖励。受族人尊重,由潜山、安庆回乡的刘德华、方爱凡两位长辈给受奖人颁发奖品,刘德华还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当晚放鞭炮、焰火、录相以示庆贺。这是宗亲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和谐、团结大家庭的生动局面。

                                                       (编 者)

 

致衍秀堂宗亲的一封信

尊敬的编者:
  我拜读了《族务通讯》各期,收益非浅。
  对于族史研究,我双手赞成。这是弘扬姓氏文化,为当代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必要,同时尊祖敬宗是华夏民族之传统美德。对于编修徐氏族志,我的认识是:
  一、方向是对的。世纪交替之际,国内外各姓氏宗亲活动悄然兴起,目前已掀起热潮。实际上,续修本分支的家谱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朔到八十年代初期,说明有前瞻性,步伐迈在前,路子走得对。
  二、逐步统一了城乡族裔的认识。十年筹划(84-94年)工作中,信息传播、经济捐赠、异地考察、商谈会务,其中几经周折,特别是九三年前后,受经济方面影响,有人反对,有人中立。至九五年第一次捐赠结束,数额不大。但先悟者编辑本分支的族志1-8卷给予了极大鼓舞,此后人们的认识变了,态度变了。至第二次募捐结束,情况比设想好得多,说明族人的意识不断提高。
  三、“夕阳红”计划逐步落实。本分支子辈十三老提议的夕阳工程十项计划,从九七年至二OO二年间,硬项指标基本实现,教育、道德、团结、老年健康、人口素质等软件设施也在不断朝理想方向发展。
  四、给后辈留下了物质和精神的财富。经过近二十余年的努力,九四年出版的《徐氏族志》填补了本分支六十四年无志的空白,若干年后,可被族裔称为丰功伟绩。精神方面2003年编印的“备忘录”中分析了小四房百年简史,客观上科学地给后人以经验教训;文卿公两则传奇故事和奶奶讲述的《荞麦记》所赋予的深刻寓意,让我几经以泪洗面,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历史,一定浓笔记载,传给后代。要搜集、编印这类有教育意义的史料,作为家教的基本教材。
  基于以上认识,我支持深入研究族史及开展第三次募捐,为基金会扩充基金。在这里我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修通谱的问题。四川年高八十六岁的徐征老人关于续修徐氏通谱的文章及在湖南召开的中华徐氏宗亲联谊会上的建议,我认为编修通谱已渐上日程。据此,我们怀宁包括“衍秀堂”在内的徐氏,必须放眼全国,为之效力;二是通谱中提到的统一世派的设想。联想到《衍秀堂》中的世派定有不一致者,今后将如何处理?鉴于徐氏两千万宗亲取名的多样性,全国统一世派为好。
  我离家已十五载,十分想念家乡各位父老乡亲。今年我荣立三等功,仅以此报效祖国,回报家乡。
 

                                                           海军某部 徐四平 盛晓梅
                                                                  
2004
12

 

 

棋盘地


  潜山沙河徐氏第一百零六代传人———迁潜始祖竹牖公就安葬在这块风水宝地———棋盘地。她座落在今潜山县棋盘乡(镇)所在地。棋盘乡(镇)的称号就是由此而得名。
  何谓棋盘地?它本身是一块北高南低的坦子,南北相差大约两米左右。总面积约四千平方米。祖先们利用这一地形地貌安葬了我们的先祖———迁潜一世祖竹牖公,二世尧佐、均佐、延佐、斌佐等四公及三世久智公,坐北朝南很整齐地一字儿排列,尤如六粒棋子镶嵌在上面。坟的正前方大约五十米,一条宽十来米的小溪横穿而过,跨过小溪就是龟山,越过龟山,就是如今清澈如许的黄合塘水库。山旺、人丁旺、水旺、财旺是人们对这地理环境的确认,它又是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不知是古代那位风水先生,确定这块宝地为棋盘地。历经数百年,几经沧桑,延顺至今,而远近闻名。她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天然棋盘。
  居住在附近的徐氏后裔,一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护卫着这块坟地,长期确定了专人管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损坏坦子上的一草一木,不准挖沙取土,不得往上面放牧牲畜。徐氏以身做责,他姓更不敢违规。孩童时我们很清楚地记得,地上树木绿绿葱葱,草坪平整干净,晚上连个蚁虫都没有,一到夏天晚上老人小孩,男的女的全到上面纳凉,小孩睡觉、玩耍、唱歌、跳舞,老人们谈古论今,讲天说地,成为附近群众交流思想活跃生活的好场所。因而大家也都能很自觉地爱护着这块地。
  可惜啊!延续了数百年的自然风貌,大炼钢铁的洗礼中,彻底毁坏了她的容颜。大跃进年代长在坟墓两侧的几棵大枫树全部砍掉,燃为灰烬,最粗的直径不少于一米,需两三人合抱,树荫覆盖面达
200平方米以上,是附近居民暑天纳凉和休息的天然场地。生长在坟后身的数棵合抱粗的大松树,昂扬挺拔直插云霄,也被做为炼铁的燃料化为烟云。
  紧接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破四旧立四新的勇士们给老祖坟的六块大石碑和两米多高的记叙徐氏由江西凤冈迁潜的来龙去脉及大事记的大丰碑,全部拨掉砸断。在破除光宗耀祖旧传统,树立革命新风的教育中,人们对“祖宗”这两个字,几乎都不敢提及,更不用说维护坟地。于是乎,附近少数人到坦子上挖沙取土,需要者都到这里挖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坟的两边已挖成大坑,离坟冢只有一米左右,近两米高的坟头已渐渐低下去,几乎成为平地,经过几年的蚕食,原地盘面积大减,大坑、小坑一个接着一个,真的是面目全非。时值文化大革命中后期,笔者离祖坟又特别近,于是站出来做了两件事。一是制止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上坦子取土,对取土者做说理工作,并插上标牌,明确告示取土者;二是找到了当时的东红村书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棋盘地应该视为“古迹”不能从地球上拿掉。老书记齐应先支持了我的观点,所以这块坦地才得以保存下来。
  一九八四年前后随着改革开放,富民政策的贯彻落实,人们的个人意志得到确认,加之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对祖先的敬重也随之深厚起来,每逢清明节,四面八方的徐氏沙河后裔纷纷前来祭拜祖宗。在祭祖活动中,许多长者看到祖坟,被破坏的如此,深感痛心之余,决定集资修复坟地,先后有五十多位后生捐款六仟多元,并安排附近的徐基斌老师和笔者专门负责修复事宜。我们首先请了几部运土汽车,乘着黄合塘水库涸水期便于取土拉了三百多立方的黄土,填平了老坟左右两侧的大深坑,抬高加厚了坟头。其次用水泥浆砌块石,在祖坟面前做了弓字形平台和旁边的护土墙石坡。然后打了六块大石碑,立于各位祖先的坟前和一块重修祖坟大事记的丰德碑,立于坟的左侧。除面积和所砍的大树无法恢复原状外,基本还了原来的面目,这块宝地又像往年一样成为当地群众文化娱乐的中心地点,几乎每年都有电影、戏剧来这里演出。
  沙河徐氏在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大户,在棋盘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徐姓,据修谱(八修)统计,我们牖公房下在册的男丁有近两万人,如果连同女性,几乎四万人之多。分布于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海外,为伟大祖国的建设建功立业。饮水思源,寻根问祖,棋盘地就是徐氏沙河后裔的祖和根。
  我们衷心祝愿徐氏后裔枝繁叶茂,兴旺发达,为祖国繁荣昌盛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祖国的史册上谱写更多的光辉篇章。

                                                       竹牖公后裔  徐基茂

 

怀宁徐家畈“忠恕堂”简介

  怀宁徐家畈“忠恕堂”徐氏一宗,是元朝末年由饶州凰冈瓦屑坝迁来的。从现存的五修(清光绪乙已年)谱牒的记述中可以说明这点。谱牒是这样记述的:“帖(迁怀宁徐家畈落住的一世祖)则六公之长子,讳益三、因兵变之战兄弟失散,自江西瓦屑坝至皖城北门外野骡桥边,广置田产,辛勤立业,诗书训后。越数传子孙繁衍,聚族而居遂名徐家畈”。这段记述说明了两点:其一是因原家乡战乱,不能安居,率全家而迁来的。又因为逃难之中兄弟失散。独自来到怀宁,在城郊落住下来。其二清楚的告诉后人,我宗是瓦屑坝徐氏的一支,是贤三公长子则六公的支派。
  我宗来怀宁徐家畈落住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繁衍已有二十五代,自明初在徐家畈聚族而居是二世祖雄公之后。一世祖帖公有三子,长强公,无后,次雄公,幼豪公明洪武四年迁居南京。据谱记载明嘉靖年间豪公的子孙名福来又转迁山东兖州府济宁州,该支在济宁州繁衍人众,有徐半街之称。据我老谱记,我宗兖公房有国龙、国爵、正吉、正运、正通、正东、正珠诸公于清朝初年迁居陕西山阳县,在该地建一徐家大园。至此,帖公之后裔在陕西、山东两处又有聚族而居支派。
  我宗二世祖雄公定居徐家畈以来,至今已衍生
25世。前四世为单传,到五世为兄弟两人,六世是堂弟兄两人,直到清朝初期才繁衍一百来人。经过康、乾两代的繁荣发展,人口有了较快的增长。随着族众的增多,于康熙癸未年(即康熙四十二年),首修宗谱。在清朝二百余年里共四次续修宗谱。自此以后近百年间经战乱和政治变革等原因,未曾续修,直到二OO一年经族众提议才进行六修。
  本次谱修是在查访宿松宗亲家谱中得知他们也是由饶州凰冈瓦屑坝而来。他们谱记中是这样记述:的因避战乱,家人失散,明初又返故里。故里被毁实不能安居,复北上渡江来宿松而居。他们的一世祖是立三公,立三公与益三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一家人分两地而后人又不相知?主要是战乱失散,则六公支下还有两房即二房达五、四房立七今在何处,尚待查访。
  我宗来皖后,定居在怀宁县城郊二里半的野骡桥,此处是进入古皖省城、府衙、县衙的必经之路。文化的传递,物产的交流从此而过。因而,深受皖文化的熏陶,丰富物产的滋养,造就了一个勤于耕读,勇于上进,仁爱助人,乐于奉献的风尚,数百年来先人们以政者为国尽力,为民造福;治学者,淳淳教人,务真求是。像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徐中舒,徐贤恭二人在教书育人及科研成果上,都是那样一丝不苟,所取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徐家畈这块富饶的田园,六百多年来,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子孙,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为国为民族文化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有用之人。
  我宗先祖遗言中期待散居在各地后生宗族能合修宗谱,以结宗亲之谊,以此让后来者不致忘祖、忘记渊源,彼此之间不忘宗戚之谊。先人的愿望我等晚生应去实现。今悉北京、湖南、四川等地宗亲倡议并着手联修徐氏通谱,此乃功德无量之举。

                                                          怀宁   徐贤钦

 

简讯四则

  ◆ 江西徐氏在修复祖祠。江西凰冈八世祖仁十七公在赣后裔,由光珠、广进、国选等三位宗亲发起,广大族众积极响应自愿捐资,对因种种原因,现已倒塌不堪、望而生叹的仁十七公宗祠进行修复,为挽救这一历史文化做出奉献。
  ◆ 据国先宗亲来稿:安徽望江县赛口龙丰村徐氏系江西八世祖仁四公后裔,迁望开基建祠后,现已发展到三十一代。
  ◆ 宿松县务滋、发桂宗亲来稿:迁宿始祖为志远公。文曰:伯益以下,传百七世,至九鼎公,官至侍郎,系迁松始祖志远公之父。志远公于明永乐二年(
1404年)由江西瓦屑坝迁宿松别石庄,卜居于董家堰,已达六百余年。志远公有兄弟三,次弟志广公迁至潜山沙河。七修谱序:伯益公传志远公,大明永乐始迁松。源推东海家声振,派衍南州世泽隆。崇德象贤遵祖训,怀仁饱义学英雄。
  ◆ 怀宁县“衍秀堂”的宗亲,在1994年续修该支支谱的基楚上,又于2004年续编了该支谱的“增补卷”,即将1994年7月至2004年末的十年半时间内发生的事编为一卷,也可以说是该分支的“贴身谱”。



 

      林姓祭祖 会集南安


   
2004126日(农历十月二十五),是林姓太始祖比千公殉难三千零五十二周年的日子。林姓宗亲为了弘扬忠烈精神,从四面八方汇集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内厝村比千纪念堂,并举行了别开生面的祭祖活动。
  比千纪念堂,是经南安市人民政府批准用地
6200平方米,于1997年建成。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高13.2米。整体为石木结构,工艺精湛,其外造型选用重檐歇山顶建筑形式,四周檐牙高啄,飞脊彩龙,红檐斗拱,雕梁画栋,石柱彩楹,粉墙碧瓦。可谓建筑宏伟,风格独显。
  参加这次祭祖活动的境外宗亲有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境内的有河南、广西、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广东等十余省宗亲共
200多人;本地的宗亲约二千多人参加这一活动。
  
6日一大早,附近十里八乡的林姓子民,成群结队地向比于纪念堂前广场云集。结队参加的,前面是四个人抬的供有比千像的神龛,接着是彩旗队、奏乐队和祭品陈列方阵,再是各式各样的表演队;非集体活动的,各家各户摩托车后面一人肩挑箩担,一头是祭品,一头是仙果;纪念堂周边的群众则只肩挑箩担,步行至纪念堂。
  祭祖仪式在比千像前大殿内举行。礼仪人是按照程序依次而行。殿外的广场前台上有木偶戏,中间举行文艺表演,东边还有流行歌曲演唱的活动场所。整个活动持续了
4个多小时。   

                                                               (林斗山)

 

姓氏文化研究热遍四海

    新华社郑州1022日专电(记者程红根)  姓氏寻根作为以姓氏为纽带的文化寻源活动,近年来引起海内外多方的关注;许多地方把寻根活动当成姓氏文化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带动了姓氏文化研究的繁荣。
  由于姓氏是家族的标记,在寻根活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价值正不断显现。据不完全统计,近年编辑出版的姓氏丛书有
10多种,单独出版的书籍不下100本。尤其是姓氏丛书,  由于大多以一姓一本的形式出现,内容又多涉及有关姓氏的来源、演变、发展、迁徙、分布、世系、名人等,无不是寻根时的必备参照,其作用甚至超过传统的家谱。
  近年来,随着海内外交流的频繁,原在海外某些地区存在的姓氏宗亲组织得到了较大发展,致使姓氏宗亲会馆、姓氏研究与联谊机构等在海内外都有所见,在团结族人和弘扬中华民族美德等方面都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国内许多姓氏的祖居地或发祥地,也成立了姓氏研究会或类似机构,河南、福建、广东、四川、贵州、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的这类组织尤为多见。这些组织在各地大力开展姓氏研究活动,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提供线索。有些地方还成立了代客寻根机构,或者编印刊物,随时发布寻根信息和研究
  成果。
  近年来,姓氏寻根活动还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据不完全统计,专门的姓氏中文网站约近
200个,一些大姓还有多个网站,其中天下第一王、中华张姓网、陈氏宗亲网、林姓宗亲网、黄氏全球网、世界郑氏网等都是较有影响的单姓寻根网站,根网、中华一家人、中华姓氏网、寻根问祖、炎黄脉络等综合性网站,在同类网站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各地还开办了一些姓氏寻根节目,其中尤以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固定节目《天涯共此时·百家姓》播出较早,较有影响。广东电视台《寻根问祖·百家姓》
电视片和中央电视台15集《百家姓》系列专题片也各具特色,河南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杭州电视台、沈阳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也制作了相应的影视节目。
  中华姓氏文化节在周口举办“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近日在中华始祖伏羲最早教民“正姓氏,制嫁
娶”,肇启中华之文明的古宛丘———河南周口市淮阳县隆重举办。来自世界14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企业家和国内外姓氏文化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此届姓氏文化节由中国侨联、中国文联、全国工商联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周口市人民政府承办。文化节的主题是“万姓同根、万宗同源、寻根联谊、合作发展”。文化节期间举办了华侨华人公祭太昊伏羲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论坛及族谱展,还举行了中华姓氏文化节个性化邮
票首发式、祖地老家寻根谒祖联谊报告会、艺术表演、文化旅游和商贸交流活动。
  据记载,大约
6500年前,伏羲率领自己的部落由今甘肃天水沿黄河东下定居于宛丘(今淮阳),并逐步统一了华夏各部落,取各部落图腾特色组成新的图腾———龙。龙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象征。“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太昊伏羲定都宛丘后,以龙纪官,分理宇内,他做网罟画八卦,造甲历养牲畜。去巢之居,改茹腥之食,兴礼教之导文、造干戈而饰武,开创中华远古文明,被尊为“人文始祖”,列于三皇五帝之首。特别是“正姓氏,制嫁娶”创立男女对偶婚姻制度,使中国社会由愚昧进入文明时代的一次重大飞跃,华夏姓氏文化自此起源。据此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达成共识:
  中华万姓源于羲皇故都宛丘,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源地。

 

修谱抒情(三首)  

湖南:颂庭

    (一)为2004主编《湖南白水、樟树徐氏四修族谱》于扉页题联:

献赤心,修族谱;

呈涓滴,汇汪洋。

  (二)为《对联》杂志征《鸡年百行新春联》,本人应征并转敬读者:

闻鸡起舞,查旧谱,知宗晓祖;

爆竹迎春,创新篇,示子传孙。

  (三)为“长沙会议”题台联:

戮力同心,修好中华徐氏通谱;

经天纬地,焕新东海大姓家声

 

赞《族务通讯》兼敬编者

安徽:丁士南  

    办《族务通讯》,不简单,很佩服;精神可佳,特写诗一首以表敬意!

徐氏寻宗久已筹,

继承传统谱编修。

达成共识皆欢喜,

刘姐支持无虑忧。

德望留痕人易见,

华文据实目难收。

同情倾注千辛渡,

心怀言行两相周。

 

《族务通讯》敬奉编者

安徽:严慎之

(一)

中华百家姓,共出炎黄根。

追溯发祥史拧凝民族心


(二)

达老贤夫妇倍崇宗祖恩

捐资刊《族务》气度异同仁

广揽诸徐讯汇陈众裔心

襄成通谱牒孝道感天人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