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德高望重的徐继达(中)

   发布时间:2010-12-08 来源:

 

——接(上)集续

 

 

徐继达从事族务活动32年大事记


(1978年至2010年)

 

 
1978年:改革开放,拨乱反正;
1979年:感悟人生。“鸟倦飞而知还”;
1980年至1983年:搜集报刊有关资料;
1984年:开始搜集家谱;
1985年:在皖中家借阅老谱;
1986年:在怀宁传德家获残谱;
1987年:5月8日发出家史研究提议;
1988年:整理宗亲来信稿;
1989年:简讯,找望江徐翔了解家谱;
1990年:到望江徐云珠家拜访;
1991年:到徐家咀搜集家谱,同上海徐鹏、徐子鹤联系;
1992年:到徐咀借老谱;
1993年:两次会议成立族志编写组,开始刻印谱稿;请葛子美看先母整修事;
1994年:①组建基金会,发募捐书;
    ②为先母立纪念碑(农历10月15日)
1995年:①族谱1-8全部竣工,发谱;
    ②筹建公墓;
    ③修谱费7800元,本人捐基金会;
1996年:公墓整修绿化;
1997年:①为倪冲17棺祖坟立碑;
    ②公墓整修款2125.50元,全由本人承担;
    ③3.29刘进、春晖、徐斌等到倪冲做清明;
1998年:①9.245本人到宁夏同子明谈。“夕阳工程”成文;
    ②10.14子寿等到潜、宜看公墓;
1999年:怀宁宅间道竣工,本人捐款2100元.
2000年:正月初九日在乡宗亲谈心,商定族务;
2001年:总结基金会八年成效,开展第二次捐资,基金会由“乐案公基金会”
    改为“徐氏衍秀堂基金会”。刻印章一枚。
2002年:①子明夫妇来潜,正月初二他接怀宁亲属就餐,恳谈,气氛和谐。
    ②正月十二召开年会,本人谈话,后整理为“以史为鉴,兴我家邦”。
2003年:①第二次捐资小结,本次共捐15000元;
    ②备忘录成书;
2004年:①宅间通道安上太阳灯;
    ②正月初五到徐咀得根问祖;
    ③自费编“族务通讯”;
    ④整修徐咀祖坟;
    ⑤徐海堂到高河,成立七修家谱小组,5.29-31日访问长兴宗亲。
    ⑥9月9日-11日到江西鄱阳寻根问祖;
    ⑦10月14日-17日参加长沙徐氏宗亲会;
    ⑧11月20日参加徐州会议;
2005年:①正月十五怀宁评五好族裔;
    ②3月25日成立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
    ③11月1日成立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④9月13日-15日访浙北(长兴)
2006年:①族务通讯转皖西南主办;
    ②2月14日-15日再访凰冈;
    ③4月24日-29日访浙西(龙游、龙泉);
    ④出资整修大太公、小太公坟墓;
    ⑤10月10日到苏北、鲁南、徐州等寻根;
    ⑥12月23日召开族务通讯期刊三周年座谈会;
2007年:①2月15日(腊月28日)召开族贤恳谈会;
    ②3月31日凰冈祭祖;
    ③5-9月访八八岁老人(潜山)。
    ④10月访北京宗亲。
2008年:①春节联谊(潜山);
    ②怀宁正月初十开年会。
2009年至2010年待续。
 

 

 

以史为鉴兴我家邦

      ——二十年族史研究浅议
 
徐继达

 

 
    姓氏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左倾路线的不断清除,姓氏文化研究也悄然兴起。笔者从一九八四年开始,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对徐氏族史作了某些侧面的研究。为求教于宗亲学者、谱牒专家;特撰此文,以期抛砖引玉。
                (一)

  徐姓为中华民族主要姓氏之一,分布很广,现有人丁一九九二万,占全汉族人口百分之一点六六,为全国人口最多的超过百分之一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一位。
  徐氏始祖为帝颛顼玄孙伯益之子若木。伯益佐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赢,并将本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姚氏生两个儿了,长曰:天英,封于陆。次曰:若木,封于徐,建立徐国,其故地在今江苏西北部及安徽东北部。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候。传到第三十二代孙徐国君偃王,势力强大,周穆王怕他谋反,调军镇压,偃王行仁义,弃国出走,避到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后周穆王知道偃王无意谋反,封偃王儿子宗于徐(今江苏泗洪一带),仍称徐子。徐氏宗庙楹联上有“在夏不王,在周不霸”的典故,即出于此。
若木被封的徐国,亦即徐氏家族的最早发源地,此地聚居繁衍的徐姓,至徐国灭亡后,已发展成为一大家族,其后纷纷向北迁徙。秦以前徐氏已迁入山东,至汉时徐氏再西迁至甘肃境内,散居北方广大区域。徐氏南迁在汉桓帝时,有分支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府(今南昌市);二世祖元迁至浙江衢州龙游;三世祖之后分居于浙江绍兴、信安,江西南昌,苏州阳县,吴郡(今苏州市)一带。徐氏大举南迁始于魏晋之时。隋唐时期在南方各地又有了进一步繁衍。宋末,徐姓再由江西石城县迁福建汀州上杭、连城二县,元时主要繁衍于广东的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湖州南坑。元末,因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十八年,民不聊生,故江西凰冈徐氏,先后大举迁居安徽,即皖西南等地。
徐氏在南、北迁移过程中,形成了多处郡望,因东海郡最旺,故以“东海郡”为总堂号。
  徐姓名人很多。“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录有六百八十五人,占中国名人总数的1.51%,排为第十位。著名有有孟子弟子徐辟,秦时东渡日本后成为日本神武天皇的徐福,汉末哲学家、文学家徐幹,三国谋士徐庶,唐国子博士徐有功,五代南唐画家徐熙,是五代花鸟画的主要流派,宋初文学家徐铉,著有“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明代名将徐达,科学家徐光启,旅行家和游记文作家徐霞客,近现代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教育家徐特立,元帅徐向前,诗人徐志摩,画家徐悲鸿等。
  自若木公至江西凰冈分支十世祖则二公,共一百零七代,三千四百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徐氏属名门望族。由于分布广,而且时间、空间跨度大,史料记载简单,难以鉴别历代先祖治族兴邦之道。
 
                (二)

  元末(约公元一三六○年左右),江西凰冈十一世祖华三公随伯则一公(潜山沙河徐始祖)由赣迁皖以来,至今约六百四十余年,经历了明、清、民国、新中国等四个年代,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元末一三六○年左右至清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计约三百九十年左右,是迁徙谋生,成家立业,繁衍发展时期。对这一段历史,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四修本分支家谱时,先祖徐堃撰写的谱序上有一段详实的记载:
文曰:“当元之季也。陈友谅踞南昌芜城镇,建望湖亭以观外患,恃大湖之险,上截黔、滇、蜀、粤、湖、广、闽、豫八、九省要衢,下浙东、江南而窥伺。明太祖率帅剿之,水陆两军盤战于翻阳湖面,十有八载。环湖皆山也。星列战垒,军兵往来,昼夜不间,民间村落不遑安,居滨湖,家靡不逃避。是故,携男挈女,东奔西驰。始则避难于远方,继则版筑以为屋,此之迫于无可如何者!人各有心,谁愿抛故井,离本宗,而适异乡乎!后裔有知能不伤始祖流离,为之痛哭而流涕乎!远迁之初,攀附故乡亲眷,同卜一方,守望相助,其殷勤眷恋,不知如何绸缪。后世子孙畴喻及此。我族居都昌、居湖口、居彭泽、居九江者尚可望凰冈,朝发而夕至,或越宿而言旋彼。居建德,居青阳、居黄州、居广济、居黄梅者较远。居宿松、居太湖、居潜山、居怀宁、居桐城者渐又较远矣!迨(明)太祖剪除友谅,天下平靖,我华三公于慕兹亲,眷念故土,或一年数顾凰冈,或偕四公、七公连年而密返原籍,公各父携子,子复携其子,子携孙,孙复携其孙。在明二百七十年间,往来无虚岁。祖山有清明之标记,家庙有冬至之馨香,是以家谱一举不忍舍凰冈而分纂于皖怀也。”由此可以说明,本支先祖长期依附凰冈故土。在这三百九十年期间,史料略而不详。
  二、从清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到现在约二百五十年多间,本分支先祖承上启下,自强自立,办了两件大事。
  修家谱
  国家,盛时修志,家族和,兴时修谱。清康熙辛酉年(一六八一年),高高祖文卿公,讳世儒,首倡修我分支家谱,全体族裔,不论长辈、不辈皆协力同心,十分踊跃,谱稿、清稿都校对好了,只待印刷,不料谱馆人员不小心,引起雄雄烈火,把房子都烧掉了,幸好,大家极力抢救,把大成宗谱(即凰冈老谱),从火海中抢出来了、虽然有些残缺,但主要脉络还看得清,还是不幸中的大幸。五十多年之后,文卿公四子大绅公,讳圣一,子承父志,常以先父倡修家谱未成而不安,不以困难而忘志,亲自写稿,带领族人撰修,经过几年努力,终于乾隆甲子(一七四四年),我分支首修家谱告竣,此后,嘉庆十一年、道光二十八年,同治十二年、光绪二十八年、民国二十年先后六修。
    史学家认为:“族有谱,犹国有我也。史以立万世君臣纲常,谱以疏子孙千载之伦纪。”
  家谱是一家族的生命史,它比较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我先祖六修家谱,主要记述了:
  1、本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迁徙和婚姻状况;
  2、本家族成员在科贡、官封名谥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3、本家族的经济状况及其兴衰变化;
  4、本家族的丧葬、典礼;
  5、本家族为管理教化族众而制定的家规族法。这些重要史料是先祖给我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如果没有幸存的谱典,我们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重修家志、探讨历史经验皆无从谈起。
  建宗词
  由凰冈迁安徽怀宁县,近四百年无宗庙。原因是:“元季以来,不忍舍凰冈而修怀谱、建宗祠”,亁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族高祖名扬公首倡建宗祠,并带领广大族众,竭尽全力,不辞艰辛,经过三年操劳,终于乾隆四十七年把祠堂建起来了。嘉庆二十年(一八一五年),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年)先后两次大兴土木重修。同治十年前后,白蚁成灾,梁柱都有倾斜,很危险,幸有先祖荪、幹二公等为首筹资筹料,进行修整加固,其工程花费不比新建的少。
祠堂又称家庙,是立世系牌位于一体的殿堂,是族众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实行族权统治的活动中心。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或享堂。
 
            (三)

  综观徐氏四千年的历史,历代子孙,衍以千枝,文武彬彬,科甲济济。有齐家兴族的成功以验,也有失利的教训,仅从我华三公支下六修家谱史料及笔者亲历、亲见、亲闻的轶事中,就几个故事片断,浅议做人处世,齐家兴族之道,与族人共勉。
  要立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以致每一个人,不论大人物还是贫民百姓,都应该有各自的志向,俗话说:要争气。也就是要有奋斗目标,朝着这个目标自强不息去追求,去实现。重读先祖传记,回顾先人口碑,我先祖留下最宝贵的遗产,就是立志创业、兴家。
  自华三公十一代孙乐案公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左右(一七五九年)迁居独秀山至光绪中期约百余年间,我先祖迁居异乡,人地生疏,文化较低,身处逆境,以种田为生,都是“泥腿子”,有势利眼的人看不起我人弱势力家族。抽壮丁,出夫费都受人欺,但“有”、“缘”两代先祖,立志创业,发家兴族。一方面经济,不仅在家种田,还外出贸易,搞多种经营,另一方面,训孙课子,惟读惟耕,以经养文。按子孙素质,量才适用。朴者宜耕,秀香宜读。还诲语谆谆,教导子孙,如何做人、处世。这里摘录部分传记为佐证。
  传赞先祖有義公文曰:“耳闻先祖父,赋性和平,存心忠厚,当境遇未顺时,竭力经营,与叔祖贸易多年,外不欺人,内不欺已,人言有浑噩正直之风。”又传赞曰:“公,存心浑厚,立念朴诚。公平而论,慷慨而行。轻财重义,与世无争。薰箎手足,和睦乡邻,训孙课子,惟读惟 。兴家创业,克俭克勤。设行贸易,几费经营。五十余载,竟脱红尘。……识其大略,尤古留名。”有義公谢世后,“先祖母调剂维持,几无虚日,常抚孙辈,嘱之曰:持身以公正为本,治家以勤俭为先。朴者宜耕,秀者宜读……”传至缘兰公,子承父志,一代接一代,身体力行。经过两代人苦心经营,终天使这个受人欺的小家族,大有转机。经济上从贫困走向富裕,文化上出现了秀才、国学生。清赠文林郞、登仕郎。
  要积德。无论是国、是家,还是做人,都应有道德。当统治者不仅要法治,而且要德治。孔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悦而诚服也!也德服人者,则心悦而诚服也!家教,要施之以德。做人,做官者要讲究道德,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走向高度文明。
  重温先祖文卿公神话般的传说,诚服“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经验之谈。
文卿公,即华三公九世孙,派呈世儒,生于明万历四十年(一六一二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三年)。享年七十又二。那时,人生七十古来稀,公可算长寿了。他一生乐善好施,家境几经兴衰,是个传奇式人物。因“善有善报”,他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精神笔物质财富。家谱传记有详实记载。
  文卿公父亲有光公,是国学生,文化人,有四个儿子,文卿是老小。他小时,吃粮不问事,到成家时,又逢明末,崇祯皇帝执政,朝迁腐败,民不聊生,农民揭竿而起。他看到农民饥饿,乡亲揭不开锅,就周济,自己节衣缩食,年复一年,田产少,仓禀虚,自身难保了。但天不灭无路之人,到三十六岁那年的夏天,他在河边垂钓,忽见湖滩浅水飘有几件浮物,打涝起来是几只箱子,与夫人运回家打开箱子一看,哗!里面装着二十贯黄金,这事传遍乡里,都说,这是天意!好有好报,是他前生修的。
  文卿公夫妇得到这批巨额钱财后,没有花天酒地用于个个消费,除了添置一点薄产之外,“好施之心益笃,凡姻邻乡党疾苦之家,无不遍多周济。”多年如此,坐吃山空,家产又不多了,就在这经济萧条之时,好运又降临。清顺治四年(一六四七年)冬严寒,湖水结冰长期不解,成群结队数以万计的大雁等飞禽,聚集在宅后湖边,饿得日夜不息,嗷嗷待哺,文卿公夫人丁宜人被这种情景感动,便叫家人打开粮仓,挑了好多担稻子撒到湖面的冰上,以解飞禽之饥,就在这时,天气突然转暖,湖上的冰解了,稻子落入湖中,接着天旱,湖水涸竭,稻子在湖泥上发生长,除小面积深处积水外,满湖禾苗长得特别好,秋收登场,得稻谷数万石。不仅撒出稻子一本万利,从此之后这个大湖也为他所有。当地老百姓说,这是天赐的,都拥护文 卿公夫妇为湖主。
  这个大湖面积有几千亩,一望无际,原业主当然是多姓。湖边有个何姓,同徐家有亲缘关系,是原业主之一,因家境衰败,生活困难,乞求徐家让鱼利维持生活,文卿公慨然许之,并无代价的把自己用的鱼船及大小鱼网送给何家,还给些粮食作起动资本,叫他到湖里自捕自得,何家当然非常感谢。何家在湖里经营了几个月,每天都空手而归,一点鱼也没捕到。何家受气,把鱼船、鱼网全部送回。文卿公认为:不是湖里无鱼,而是何家得罪了“湖神”,如是,他在一天傍晚,在湖边设坛祀祷,乞求神灵保佑,接着亲自带人下湖。说也奇怪,他船到湖上,“群鱼飞腾,远至空中,有轰轰声。既旦,邻人报知,两岸拾鱼,及网初下,网不能收,船不能载,鲜鱼众多,不可言状。”当然这是神话传说,不可迷信,但在经营方法和捕鱼季节是可能有差异。
  还有一个传奇。公卿公家里饲养有一头雄驴,做推磨、运输之用。有一天把它放在湖边吃草,待到傍晚家人去牵回时,突然变成一只雌驴,而且产一小驴,后来,不断产驴,收入倍增。乡邻都觉得奇异,此事,曾被选入当时县志、省志。作者认为:动物和人类一样,不可能变性。可否推测,是路人调包了。
徐氏家谱上,确有文卿公夫妇其人。他俩一生做了不少好事,家境几经兴衰,不怕吃亏。吃亏是福。自己吃了亏,“外得人心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因为,他恩及乡里,德荫子孙。深受族人、姻人,乡人的爱戴。对于他的一生,时人、后人,不免赋予神话般传奇。
  要育人。国家实力的较量,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较量。家庭同样也是以人为本。人口,既要有一定数量,更要有高素养的质量。前文谈到本分支清光绪中期以后,有、缘两代先祖立志创业,以经养文,以文兴家的历史经验,改变了近百年族小受辱的逆境。这里也说明了人为贵。自清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年)至今一百年间,除一段时间受左倾路线影响外,我衍秀堂分支基本上处于发展向上时期。但四房内部发展也不平衡。这里做点剖析:
  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期间,长房、二房最好,三房、小房次之。原因:一,人口数量与经济条件。长房人口少,一子几祧,经济条件最好。三房、小房人口多,经济困难。二、文化差异。二房,设精馆教书,经济收入较高,社会影响都较好。六十四年之后,据一九九四年统计,人口增长的比例和人口素质,以及经济条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人口数量:
  长房由一九三○年六人,到一九九四年增加到十九个,增长三倍,二房由一九三○年十四人,到一九九四年保持十四人,持平;三房由一九三○年九人,到一九九四年增加到四十五人,增长五倍;小房由一九三○年十二人,到一九九四年增加到六十四人,增长四倍多。
  文化素质上:长房初中以上无;二房高小、初中文化五人占人口三分之一,三房初中以上二十一人,占百分之四十八。其中大学以上七人;小房初中以上二十一人,占百分之三十三,其中大学四人。
  经济上:随着人口和文化的变化,经济上也发生了变化。三房、小房较好、长房次之,二房较差。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育人上差异。长房守祖业,满足现状,不注重育人。二房由兴盛转向衰落,主要是联姻不当人口繁衍上未能优育、优先。因遗传基因的作用,其后代有的早殇,有的成年即逝。三房、小房,近七十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祖辈比较注重智力投资,其后代绝大多数智商较高。文化素质较好,发展趋势也较好。
  为使我衍秀堂子孙在知识经济时代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子辈倡议的“夕阳工程”第二条,曰:“优生、优教,提高人口素质。教育子孙自觉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加大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力争下一代都要受到高等或中等以上教育”。
  要戒奢。家规十训之一,告诫子孙,戒奢侈,崇节俭。文曰:“盖节俭者,养福养德养气之要图,齐家治国之良法也”。一个人如果奢气十足,必然是语言上大话连天,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十分糜烂,政治上走向腐败,最后定会受到历史的惩罚。这里讲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荞麦记”是个有哲理、有生命力的民间故事。清末,桐城县有个王员外,家财万贯,人称“王百万”他的老婆很厉害,人称母老虎,养有三个女儿,大女、二女都许配给有钱、有权、有势力的大户。剩下小女儿也许配给一个门当户对的大户人家,但这个丫头此脾气很犟,不爱富不嫌贫。她看中一个身居寒窑、家贫如洗的穷秀才——徐文进。王家做六十寿之日,大女、二女骑马、座轿、送貂皮袄、石榴裙、长白人参及高档寿糕寿酒。乐得母老虎笑着合不拢嘴。三女家穷得揭不开锅,哪有钱买寿礼,只好把家里三升荞麦种磨粉做成荞麦馍当寿礼。带着儿子去娘家祝寿。谁知“母老虎”认钱不认人,训斥儿女一顿,骂穷人穷酸相,当场将荞麦馍倒在地下,说:“是她家黄犬都不吃的东西。”借故打骂三女母子。寒冬黑夜撵三女母子回寒窑。三女贤慧无比。从此更加鼓励、支持丈夫徐文进,白天砍柴买米度日,夜晚在寒窑勤奋攻读。一晃十八年之后,吉人自有天相,徐文进皇榜得中头名状元,三女钦赐诰命夫人。而母老虎则得到报应,王家一连三次大火,家产败得一干二净。王百万就了穷光蛋。自称命好的母老虎在四处讨饭途中,闻讯三女婿得中状元郞,便厚着脸皮去认亲。状元肚子能撑船,徐文进夫妇经过一翻自省后,仍然收养了二老。这个事故不仅民间传为美谈,皇上也给予加封。民国初年,有人把它与黄梅戏,名曰:“荞麦记”搬上舞台,笔者儿时,家里穷,先母曾讲过这个故事。十多岁时,看过“荞麦记”五十余年之后,前年在街上购买了该剧的光盘。同老伴放了又放,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情节所感动。它使我重温家训,想起了母亲的教诲,联系建国前的逆境,情不自禁地老泪纵横。同时也感悟到将相本无种,富贵也无根的哲理。笔者同老伴商定,要把“荞麦记”作为家教基本教材之一,告诫后世子孙,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崇节俭、戒奢侈。
 
注:本文系作者出席2004年4月16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的“中华徐氏宗亲联谊首次代表大会”上发言稿。载于湖南徐尚志宗亲主编徐氏通谱第一辑864-868页。
本文由江苏徐州市徐国历史研究会出版的“徐文化研究”2005年第二期全文转载。

 

 

对做“官”、做人、做事的感悟和实践

——晚年生活的体会

 

徐继达

(2001年6月)


 

我到这个世上已七十个春秋了。自1949年走向社会的52年间,当过7年科级、24年副处级、4年正处级干部。1993年从县政协主席退下来后,基本上坚持上班,东奔西走。由于得天时(改革开放政策)、地利(古皖大地)、人和(各级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之恩泽,晚年从事拾遗补缺的工作,得到实践的检验,社会的认可。现在的体质还好,晚年生活内容较丰富,生活质量较高。  

古人云:“心之官则思。”反思过去,面对现实,就“对做‘官’、做人、做事的感悟和实践”,向领导汇报,与同志们聊天。

 一、做“官”,必须时刻想着做人 

我出生于教书世家,读老私塾,不免受到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

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老先生对弟子讲了他为人之道,也是勉励世人。

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共产党的“官”应是人民的公仆。它来之于民,还之于民。

古往今来,除了皇帝老子,不论大官小官,都有解职离任之日、告老还乡之时。由此我感悟到:在人生旅程中,做“官”是一阵子,做人是一辈子。官,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人,是永恒的,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一个好官,首先必须是个好人。人品是“官”品的基础。一位人品高尚的好“官”,谢世之后,仍风范永垂。如古代的包拯、郑板桥,当代的焦玉禄、孔繁森等。官品、官德的生命力比官衔、官位的生命力要强得多。

我从1958年当团县委书记到1993年从县政协主席退下来,先后做了35年的“官”。曾说过大话,做过错事,收过礼品。有得志之喜悦,也有挫折的烦恼。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没有忘记做人。

有人说:“你做‘官’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是的,我水平有限,本事不大。想到党的宗旨,想到人格平等,想到总有一天要解官为民,哪有架子!这样做也好,使我退休后尝到了“陋室客常满,谈笑有知音”的甜头,无“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失落感。

 有知心朋友说:“你曾失去过升官的机遇。”是的,在那党风不正的日子里,在我红得发紫的时候,如不想到人格,当官丐,“多请示,汇报”,可能要上一个台阶,但我至今无悔。

有人说:“你有一位贤内助。”不假。在我做“官”时,特别是分管组织人事大权时,有人给我送过高档手表、高档衣料和高档用具、用品类的礼品,除了一些土特产和烟酒之外,都被老伴婉言拒收,有的亲自送上门,有的追到车站、饭店……完璧归赵。看到报刊电视上从大官到囚徒的曝光,不少是由“内助”帮了倒忙。现在领悟到:吃亏是福,清贫是一乐。

当“官”时,不亲“直系”疏“旁系”,不捧大“官”踩小“官”,保持好的“官品”、“官德”,保持做人的本色。有一件事使我感受颇深:19845月,安庆市委、市政府几位主要领导来天柱山考察,那时市不管县,属旁系官员,仅由我一人应酬。我一视同仁,全程陪同三天,当导游,搞服务,深得好评。后来,地市合并,有位领导到省里做了大官。无巧不成书。十年后,我因张恨水研究会的事去找他,他满腔热情地问长问短,谈这谈那。并立即召集省委宣传部、社联、社科院等单位负责同志,听取汇报,商定有关事宜,后来还写信给北京高层领导,写条子给省财政厅解决会议经费。那么忙,还留我谈心。说我抓天柱山开发,搞张恨水研究,一山一水都很好。退下来还不减当年。

1987年春,我从当二十多年副处级、多年县委副书记的红官,退下当县政协副主席的闲官(两年后转正当主席),社会议论不少,多数认为“委屈了”、“到站了”。经过一番思考,觉得还应该尽人之责。“虚功实做”、“官到闲时更读书”。那几年,为脱贫致富谋策,为参政议政谋事,为改善机关办公条件和新建职工宿舍谋钱,深得同级党政、政协同仁和省、市政协的好评。

二、做人,必须实实在在做事

 人到世上来就是要做事。做事,是做人的本质特征。每一个人,不仅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自身生存的条件,而且要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毛泽东主席提出,做“五种人”,是鉴别共产党人的标准。但都必须通过做事体现。做官,更要做事。江总书记多次强调,“共产党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做官不做事,必然懒、馋、贪。

 1993年从“官”场退下来,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我认为:“官”场价值没有了,但人生的价值依然存在。退出“官”场,不等于退出人生。在社会大变革中,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老年人的价值观,应由以休闲享受为中心的传统价值观,向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为中心的现代价值观转变。劳动,对中青年来说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对老年人来说,仍是需要的。报上有文说:“从生物学的角度讲,生命在于运动;从社会学角度讲,生活在于劳动。”身体尚可的老年人,只吃着玩,玩着吃,是低标准的生活,未必幸福、长寿。而动脑、跑腿、做事,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未必减寿。相反,还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有鉴于此,根据自身条件,做力所能及的事。由于在职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同一些老年朋友一道,接力做山水文章。山,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水,即中国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人曰:情系山水;我认为:名利如过客,山水共天长。

 天柱山,是大自然的造化,国之瑰宝,皖西南旅游区的龙头,潜山的希望。经过自1979年至1998年的二十年第一轮保护、开发,初具规模,但尚属单一的、低标准的、观光型旅游。199811月全省皖西南旅游经济工作会议后,天柱山进入了新一轮保护、开发。两年来,由于省、市、县及天管会等在职领导的鼎力,工作大有起色,好比冉冉初升的朝阳。

在前一轮开发中,本人兼任天柱山党委书记,曾立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志愿,以乌以风先生为楷模,排除种种非议,面对一个接一个的阻力,做了些实事。1987年春从组织上讲,虽免除了“天柱山党委书记”之职,我仍然整理打印了二十多万字、记录前八年半的详实资料——“天柱山工作记实”,作交班篇。从事业和感情上讲,初衷未改,直至现在,乃至今后,都应为之鼓与呼。官场无份山有缘。近十年来,除应邀参加有关旅游工作会议、陪同有关领导和知名人士上天柱山考察等活动外,还先后就天柱山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开发天柱山呼应浦东辐射,加速开发皖西南旅游区,旅游立县等议题写了二十多篇文章、发言和书面建议,其中不少被采纳。尤其是为提高天柱山风景名胜区文化品位,开发底蕴丰厚的古皖文化资源;为加快天柱山旅游业持续发展,开发皖西南早春旅游,做梅文章,为古老县城——梅城正名等等方面与许多老伙计一道,发挥“剩余价值”,查阅史料,提倡议,编印资料,外出考察等,参与“我为天柱添光彩”活动,为振兴天柱山大旅游而鼓与呼。

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我真没有想到,到政协,尤其是退下来后,各方面给了我许多荣誉和桂冠。19893月以特邀代表出席首届全国风景名胜区会议,授予荣誉会员证书,并委以该协会资源保护部副部长(上一届)的桂冠;1990年应邀参加中国风景区协会组织的赴朝鲜考察,还先后到东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等一些风景区考察,安庆市旅游、饭店协会还选举我为副会长。当年的“旅游书记”,精神上得到这么多的补偿。

三、做事,必须鞠躬尽瘁 

做事,必须有始有终,这是基本要求。我在官场上,因分管事头多,情况变化大,有的事难免应付差事走过场,有时也做唯心的事,但看准的事还是坚持不懈的干。进入老年,做事则是:量力(力所能及)、量时(慢节奏)、量人(志同道合朋友)、量底(抓出成效)1995618日《安庆日报》刊登石蹊先生写的题为《一山一“水”总关情——访徐继达先生》文中说:他“认准了的事就要干下去,绝不含糊,这正是徐继达的个性。”不敢说我干的事都看得准,但我决心干的事就要干下去,这是我的性格。二十年前天柱山旅游业开发之初,不少人说我“不抓人头抓山头”等等,十多年前张恨水研究起步之时,有些同志说我“不抓活人抓死人”等等。面对种种非议,重重阻力,我没有动摇,没有停步,而是硬着头皮干下去。

 张恨水研究工作从1985年“桐城派”会议开始,1986年成立筹备小组,迄今已15年。1990年在安徽大学召开了张恨水研究会成立大会,魏心一同志任会长,秘书处设在潜山,我被推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办事机构的日常工作。

十多年来,经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广泛收集了张恨水的资料与遗物,兴建了张恨水陈列馆,至今已接待国内外参观者数万人次;与安庆电视台联合摄制了《真正的写家——张恨水》电视专题片,在中央和省、市电视台及北美电视网播放;先后三次在潜山、北京召开了全国性学术研究会及张恨水百岁诞辰纪念活动;与安庆日报社联合举办了首届张恨水文学奖评奖活动;建立了张恨水资料中心;有一支遍及20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及美、英、日、韩、新加坡等国家的研究队伍。三次研讨会后,筹资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张恨水研究论文集》1-3集。1987年以来,先后有十多位专家学者推出了研究与评价张恨水的一系列专著,计260多万字。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全套为70册、1700多万字的《张恨水全集》;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张恨水散文集》;影视界、戏剧界根据张恨水小说改编影视剧目搬上银屏和舞台。通过研究活动,确立了张恨水在中国文坛上应有的地位,发挥了名人效应,提高了潜山、安庆的知名度,有力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目前,正在筹备今年10月在潜山召开的张恨水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张恨水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会和第四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

 张恨水研究活动之所以能够步步向前推进,取得较好学术成果,确实是一个不容易的事。主要是由于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由于魏心一会长及洪从恒、殷成贤、张世云几位常务副会长的直接领导,由于广大会员、专家学者和秘书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在其中做了一些具体事,鞠躬尽瘁,劳而无悔。1994年在潜山举办张恨水百岁诞辰纪念活动及第二次研讨会的前夕,忙一点,我下水道不通——前列腺增生插导尿管。没有办法,只得挂着尿袋,遥控指挥。

钱,是个难题。有一段时间倒挂帐,揭不开锅盖。魏老出谋划策,我们“化缘”,维持生命,为了事业当武训、折腰,有何不可。搞无权、无钱的学会只能以诚感人,以魏老为楷模。

 十多年来,研究会在困境中生存发展。1998年,张恨水研究会被评为全省先进学会,我本人也被评为优秀学会工作者。有失有得。深感晚年生活比较充实,有乐趣,有质量。一位挚友,见到报上有文说“人离职退休后,如能把握‘掉’、‘跳’、‘笑’、‘俏’四字,晚景自然美好”,他写诗赠给我。诗曰:“不怕乌纱掉,扛山揽水跳。忙中常放笑,还尔少年俏。”我自知做得还很不够,但我要引为自勉。

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不是索取。”我愿以此为座右铭。

                      (本文是作者被评为安庆市优秀党员的上报材料。)

 

 

获奖证书


1)1989年徐继达荣获中国风景区协会荣誉会员证书
 
 
 
(2)1998年徐继达荣获安徽省社联优秀学会工作者证书
 

 
 
 
(3)2001年徐继达荣获中共安庆市委颁发的优秀共产党员证书
 
  
  
 
 
(4)2008年徐继达荣获安徽省社联授予“有突出贡献学会会工作者”证书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