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二十五期

   发布时间:2010-10-10 来源: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二十五期  
Word电子文稿)  

2007年1月18日

 


徐姓·徐国·徐文化

———苏、鲁、皖寻根纪事

岳西   徐承钦

中国的真正文化期,起源于殷人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在殷朝灭亡后分两大支,一支在周人手下,在北方发展;一支在徐、楚人手下,在南方发展。

              ———郭沫若

  天下徐姓,历来均以自己是:黄帝后裔、华厦之裔、国封东海、历史悠久而自豪。但对徐姓、徐国悠久辉煌的历史进程和古朴厚重的文化底蕴,却大都不甚了解。而家族历史、家族文化,乃是中华历史、中华文化的缩影。在家族历史文化里,我们既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的生存状态、处世心
境、价值观念和生灭盛衰。近年,随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各姓氏都在研究探讨本氏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家族文化精神,以继承血脉、弘扬传统。徐氏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亦在开展,虽取得一些成果,但由于时间跨度长、历史资料少,存在不少困难,有些问题,争议较大,认识尚难统一。因此,“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于
2006年金秋十月,组织徐继达、徐敬宾、徐英先、徐承钦等,专程前往鲁南、苏北、皖北的徐族发源地,对古老的徐姓、徐国、徐文化寻根探源。

      

  徐氏是个古老的氏族,史籍、谱牒记载都有4000多年历史。今天我们要弄清自己的血缘始祖、祖居何地、如何繁衍发展确非易事,但这的确又是徐氏裔孙人人关心的事。

  徐氏血缘始祖,各地老谱刊载:“徐氏出自伯益、黄帝之裔,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舜赐姓嬴。夏启封其次子若木於徐,以国为氏。”这是依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及《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伯益)。大费生二子,一曰大廉,二曰若木。”按此,徐氏始祖世系应该是:黄帝———昌意———颛顼———?———女修———大业———大费(伯益)———若木。

  这一说法,虽延续一千多年,但也并非没有异议。宋·罗泌《路史后记》就曾提出“伯益、伯翳并非一人,及夏王封调於徐,主淮夷”之说。近年,对徐姓是黄帝之裔异议较多。徐建华教授在《中华姓氏通史·徐姓》中提出:“有关徐氏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为出自嬴姓,东夷少昊之后,以国为氏;一为出自子姓,商人之后;一为黄帝之后。”并分别做了论述考证。徐自强教授在《中华徐氏通谱》第一卷中也提出:“探索徐氏之血统关系,最早也只能溯源至伯益时期,以若木时期最为适宜。如果源溯至黄帝,则是无根据之比附,根本无血统可言。”

  徐州“徐国历史研究会”徐炳仁会长谈了他们对徐姓溯源的看法:“伯益是尧舜重臣,当时是原始社会末期,比甲骨文还早约千年,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先祖伯益、若木之事,都是口头传承由《尚书》、《史记》、《左传》等古籍整理记录下来的,应该说是确有其人其事,是可信的。至于先祖是黄帝颛顼还是炎帝少昊,那更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古籍记述不一,只有等今后考古发现来证实。但据考证,当时我国东部鲁南、苏北、皖北是黄河冲击带,是东夷集团居地,徐姓是东夷集团中的一个大部落群,与中、西部黄帝集团随着战争、迁徙等因素而在逐渐交往融合。因此,在血缘上,不应排除兼有黄帝族与东夷族的基因。”山东郯城徐绍贵也持此说,他在《郯城徐氏的历史与发展》一文中引用南宋淳熙乙已(公元1185年)蔡元定作序的山西《徐氏族谱》:“按伯益以前,荒邈难稽,史传互异,罔所适从。而皋陶生伯益,尤经书未载,出于杂纪。今不敢漫宗,故谱牒自伯益公始。”

  我们也赞同这些观点。徐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姓氏,客观的讲,兼融有华夏和东夷血统,秉诚了华夏和东夷的龙凤文化精髓。根据现有史料,尊伯益、若木为徐姓始祖比较符合历史事实。

  徐姓祖居地域及称“东海郡”,史籍和谱牒记载基本一致,都肯定在今山东曲阜、费县、郯城一带。《尚书·费誓》:“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甲戌,我惟征徐戎。”费,指费县,在曲阜东南。誓是古代征伐战争之誓词。这是记述周初成王(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分封伯禽于鲁曲阜时,因这里原来是徐国的辖地,伯禽难立足就发动征伐徐国之战,结果鲁胜徐败,徐姓被迫从曲阜、费县、郯城一带南迁。反之,也证明周成王以前,夏、商两代,时近千年,曲阜、费县、郯城一带,都是徐姓居住的地方。《诗经·鲁颂·宓宫》亦有:“……遂荒徐宅”的记载,证实徐族被鲁击败后,才被迫南迁至皖北泗州一带的。至秦统一中国后,、设郡县制,把山东费县、郯城至皖北泗州一带划归东海郡。一直延续到南北朝,约自公元前200年———公元前580年,东海郡存在近800年。治所晋以前一直设郯城。辖地虽各朝有异,但徐人夏、商、周三代居住的地方一直都在东海郡内。因此徐人就以东海郡为堂号。

  总之,徐姓始于夏初,距今4100多年,是个古老的姓氏,尊伯益、若木为血缘始祖,居住在今天的鲁南、苏北、皖北这块土地上,古为东夷、秦汉以后称东海。树有根、水有源,这就是徐姓的源头。

 

 

  徐姓是以国为氏,所以徐国与徐姓是同步的。是建于夏初地处东夷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徐国的建立,也说法不一。少数考证是禹时少昊后裔皋陶所建;多数史籍、谱牒记载是禹时伯益助禹治水有功,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也有考证是夏仲康封若木于徐。据《史记·夏本纪》:“禹举皋陶,皋陶卒。而后举益,益让帝禹子启,启遂即天子位。”说明皋陶、伯益虽都是部落首领,一个早卒,一个逊让,都未建徐国,徐国应是启封若木。或启死后,太康继位,出现兄弟争权内讧,国力削弱,东夷各部落纷纷自立为王,若木也自立为徐王,后仲康继位加封。无论那种说法,徐国都是夏初建立的东夷古老国家。

  徐自若木夏初(约公元前2070年)得国,至章禹春秋(公元前512年)灭亡,是距今2500多年前的古国。它历经夏、商、周三代,延续1600多年,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世界史上能在诸侯分争、弱肉强食中持续生存1600多年,也属罕见,可谓凤毛麟角。

  徐炳仁会长和蒋岚宇、徐向中两位副会长向我们介绍:徐国当时是东夷集团的一个较大的部落,在生产技术、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先进,有过自己的辉煌历史。由于受“尊王攘夷”思想影响,古籍多不记载。洋洋一部《史记》,对徐的记述仅寥寥数语,因而让许多珍贵的史料湮没。但历史上也还是有人重视,如清代学者徐时栋所著《徐偃王志》卷首称:“徐得国传二千年,几与夏、商、周相始终。”志序里还说:“典午(典午隐指司马,即晋朝)之世,有《徐偃王志》,作者何人无考。其书亦亡。”说明早在1700多年前,西晋就有人在研究徐国史了。近年来,研究的人多了,大家根据史籍,各抒已见,虽在一些问题上有争议,但对徐国自若木至章禹,根据《徐氏家谱》经历44位(夏12位、商16位、周16位)国君,延续1600多年,已达成共识。

  他们还介绍“对国的概念,不能以现在的观点看,当时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期。所谓国,只是一个部落,占有一块地盘,没有固定的边界,随着斗争的胜败而扩大或缩小。”徐国也是当时东夷一个部落国家。其占据地盘夏、商时,就是前面已经谈到的徐姓祖先居住的山东曲阜、费县、郯城一带。据徐自强教授考证,那时徐国很强大。夏朝时,他们与夏势力并行发展,后和其他东夷人一起,参与对夏斗争,使夏失国。商朝初期,还能和平相处,后来虽有斗争,但一直未让商朝势力进入东夷。直到周初成王时,鲁伯禽伐徐后,才被迫撤离故土,一部分徐国子民迁河北、河南,后向西北发展。大部分南迁至皖北泗州,在那里建徐城为国都。这是徐国(徐姓)随着战争失败而发生的第一次大迁徙。

  南迁后徐国又逐渐强大,至偃王时,史籍记载:“地方五百里,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穆王惧,使楚伐徐。王行仁义,不忍斗害其民,乃北走彭城武原山下,民随之以万数。”偃王爱民息战,就从皖北泗县北走彭城(徐州)。也有的说,当时分兵两路,一路由偃王长子宝宗率部分子民走彭城。一路偃王本人统率渡江至浙江会稽、衢州一带,后迁江西、福建而繁衍至西南的湖南、广东等地,这又造成徐国(徐姓)随着战争进行第二次大迁徙。

  宝宗继封徐王后,国势日弱,传十一世至章离,于周敬王8年(公元前512年)最终被吴王阖闾所灭。亡国后,徐国子民纷纷逃散,最后播散于天南海北,融入华夏各民族大家庭之中了。

  偃王行仁义,息战爱民,古籍记载较多,是徐国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此,我们进谒了武原山。武原山又称徐山,距市区30多公里,位于铜山县伊庄镇吕粱村,这里群山环抱,山水相依,南临古泗水(黄河故道),东靠传说中的徐国古都梁王城,方圆数十华里,能守能攻,能战能藏,地势险要,是古战场。著名“五女兴唐传”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至今还保留当时地名“五凤岭”、“二龙山”。淮海战役也在这里苦战十三昼夜。当地名谣:“黑山马山草料山,徐山座落在中间,当年偃王息战地,留得仁义在人间”,仍在传颂着偃王的故事。政府和百姓都注意对徐山的保护,81岁的刘开田老人就义务看山20多年,带领全家披星戴月将徐山绿化,现已是满山翠柏、郁郁葱葱。他告诉我们“现在来徐山参观瞻仰的人很多,政府打算在这里开发。我们环山一周,遥想着几万先民当年避战栖息于此,惊恐忙乱的悲凉情景,思绪万千。临行,每人拾了几块徐山石作纪念。

  归途中,大家论及各地出土的青铜徐器,工艺先进,造型美观,而铭文:“徐王义楚”、“徐王庚”、“徐王粮”、“徐王”等,谱牒均无记载,这是徐国历史研究的新课题。徐向中副会长介绍:目前正在发掘的邳州梁王城遗址,已出土一批古徐文物,可能有新的发现,将给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希望。使我们能逐步将四千多年前,与徐姓同时建立在古称东夷,现属鲁南、苏北、皖北的古徐国,从夏至东周春秋,延续1600多年,经历44代君主的悠久辉煌历史,探索得更清晰。

 

 

  郯城北七里的“豹公墩”,已经山东临沂市望族文化研究会和郯城县政府组织查阅诸省及港台、东南亚不同版本的《徐氏宗谱》和有关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论证,确认为“中华徐氏祖陵”。2002年定为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初步进行修葺立碑。

  史载,郯城夏商时一直是徐国领地。是徐姓、徐国发祥和繁衍生息之所。亦有考证,郯城(瀛川)曾为徐国都。直到周初伯禽伐徐时,徐国才被迫南迁。据此,徐氏祖先安葬于此应属可信。

  “豹公墩”位于205国道西侧平原,地连苏鲁,沃野无垠,马陵山绵亘其东,沂沐河纵贯南北。我们在郯城县史志办副主任、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卫星和《新郯城报》主编徐绍贵等引领下专程拜谒。祖陵是一座方园百米、高近十米的圆锥体墓葬。据徐祗湘、徐贞廷宗亲介绍:“这里又称大墩、豹墩、六里墩,本地裔孙从古至今,年年清明祭扫,代代相传,从无间断。祖茔原来高大,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平整缩小。”现经修整,已初具规模。突兀雄踞,巍然壮观,碑群林立,气势恢宏。市、县政府已规划扩建徐氏始祖纪念堂、碑林和徐氏名人塑像。让“中华徐氏祖陵”成为海内外徐氏裔孙凭吊祭扫和市、县旅游景点。

    大家真诚赞颂市、县政府这一千古善举,当即商定“皖西南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岳西县徐氏宗亲联谊筹委会”共同立碑奉祀,以献心香一瓣。

 

 

  徐是历史悠久的古国,古徐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东夷文化主体部分。曲阜孔子博物院王云珠在《夷夏之辨异论》一文中指出:“东夷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许多内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中华民族古文明的起源问题上,东夷人的文化是源,而不是流,是本,而不是末。它是同时期周围文化中的强势文化,是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郭沫若先生也认为“中国的真正文化期,起源于殷人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在殷朝灭亡后分两大支,一支在周人手下,在北方发展;一支在徐、楚人手下,在南方发展。”从已出土的古徐文物中,也充分证实了上述论断。

  古徐文化内涵丰富,“仁”是核心内容之一。仁者爱人,做到“仁”就能天下治、万民安。由于传统儒家学说影响,过去都认为“仁”是孔子对华夏文化的总结、继承而创立的,他把“仁”做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其实“仁”是古徐国最先提出并倡导推行的,是古徐文化的精髓。《尚书·大禹谟》:“益曰:罔游于逸,罔淫于乐,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百姓以从已之欲。”这证明我们的始祖伯益4000多年前就指出为政者要洁身爱民,要推行仁政。早于孔子400多年的徐偃王也是毕生倡导推行仁义的君主。他懂得:行仁义,在普通人是做好事,在君主便是推行仁政。他靠“仁”来处理好周边邻国关系,靠“仁”使国家富裕发达。因此深得民心,受到爱戴拥护,“陆地来朝者三十六国。”诸侯争讼“不之周,而之徐”。避战时“民随之以万数”。这都说明,远远早于孔子之前,东夷古徐国就在施行仁义了。

  孔子出生于曲阜,是东夷故地,他从小就受古徐文化熏陶,应该说他是在古徐文化基础上吸收其他文化,才创立儒家学说的。只是受“尊王攘夷”影响,而不承认罢了。后来他到吕梁洪考察时,发现这里离徐山不远,遥遥相望,应该设想,他终于面对徐山,怀念偃王,从内心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叹。

  古徐文化蕴涵诚信,赞美诚信。从吴季子(札)挂剑的故事,可充分证明古徐文化对诚信的重视。《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季子在出使途中“北过徐,徐君好季札剑,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呈心哉。”后徐人为表彰季子守信用的美德在徐君墓侧修了座挂剑台。这实际是在赞美季子的同时,表明了徐人本身也必须践行诚信的品德。挂剑台原在徐州户部山,现迁至云龙山西坡十里杏花村,我们参观时,远远就看见嵌于墓上的”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颂联和刻于牌坊门楣的”践信泉台。“剑台事迹碑”赞季子“既不负于人,且无愧于心,高行懿德,古道可风”。歌颂“季子挂一剑,倾倒徐人之心;徐人筑一台,陶励天下之人。”在缅怀季子、徐君时,大家对诚信议论颇多。继达老叹道:“心已许之,当使今之缺诚少信者汗颜”。的确,诚信是当今文明建设中急待解决的大事。

  古徐文化注重道德、和谐。《史记·大禹谟》记载伯益的话:“帝德广远”,     称赞尧帝的德行广大而深远。“无怠无荒,四夷来王。”教导只要不懈怠、不荒费,四方诸侯就会心悦诚服。并提出“满招损,谦受益”这样哲学名言,希望人人都能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要互谦互让,和睦相处。说明从伯益开始,徐人就注重以德治国,谋求稳定,倡导谦让,以求和谐。懂得只有稳定和谐,才是强国富民、治国安邦之道。

  古徐文化在中华史上曾创造辉煌,今天它又呈现新的亮点。鲁南、苏北、皖北是徐姓、徐国发祥地,这里古徐文化遗址多,如郯城“徐氏祖茔豹公墩”,徐州“偃王行仁义北走武原山”、邳州“梁王城”、赣榆“徐福故里”,这都是古徐文化的瑰宝。当地领导以敏锐的眼光、开拓的精神,来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古徐文化资源,在弘扬古徐文化的同时,结合招商引资,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他们把这些遗产当作社会资源,打破姓氏界线,组织全社会有识之士参与。这也为今后开展姓氏文化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我们相信这些新举措, 一定能让古徐文化研究,花更绚丽、果更丰硕。

 

 

 

潜山召开首次徐氏联谱编修研讨会


  潜山徐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
90%以上都是由江西凰冈迁潜的四个始祖文牖公(九都)、竹牖公(沙河)、梅牖公(鸡子河)、万三公(上清)的后裔。四支的族谱基本都于民国初期续修,由于历史及社会因素,距今均已80多年失修。为传承先祖创修的谱牒文化,为疏理世系源流的脉络,以达承先启后、联宗睦族、构结和谐家族的目的,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于2006718日在潜山大饭店召开了首次潜山徐氏“联谱”编修研讨会。

  会议邀请了岳西徐承钦和桐城徐鹏九(因特殊原因未到会)两位宗亲参与研讨。会上徐旵东宗亲根据原定的研讨题纲作了主导发言,徐承钦宗亲就远祖的源流和世系等问题作了客观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他与会人员也都有的放矢地发表了意见。下午将各分支的老谱和新编的《中华徐氏通谱》的远祖世系作了详细的对照和比较。最后根据徐继达宗亲的总结意见,对编修潜山徐氏“联谱”基本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一、关于世系源流可划分为三大阶段:自若木至四十四代章禹的一千六百四十九年为“远祖”,自四十五代至九十六代天洪的一千四百多年为“先祖”,自九十七代布卿公到现在的为“近祖”;

  二、关于世系源流及脉络的考证:伯益以上血缘祖的源流情况,因远古失考,应以文字表述,尊重已有的史料,多说并存,不妄加定论;若木以下的徐氏远祖和先祖的世系源流及迁徙情况,因正史缺记,各地谱载及史学家的说法又不一,应以图表形式粗线条概述,尊重各支老谱原记,求同存异,暂不作统一结论,留待考证的余地;九十七代以后的近祖世系及繁衍居徙、耕读、功名、士禄等一律详实记载,力求准确、不疏、不漏、不误;

  三、待四大分支迁潜的十三世以下的支谱都基本续修好的基础上编修潜山徐氏“联谱”;

  四、“联谱”应是各支谱的提升,而不是支谱的叠加和组合,内含应更丰富,尽量避免与支谱的重复。“联谱”的体例、具体内容及与各支分谱如何区别,待广泛征求意见后再作商定;

  五、上述四支以外而居住潜山的徐氏人口作为待联世系逐一编入“联谱”,待其后裔今后寻求各自宗支,再准确归属。

潜山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处

(本期照片均系徐敬宾拍摄)“族务通讯”编辑部成立并召开了首次会议

  20061226日《族务通讯》正式成立了编辑部,落实了组成人员,并于2007年元旦的前夕(1228日)召开了首次会议。会议由徐继达主持,首先回顾了1223日《族务通讯》创刊三周年座谈会的盛况和收获,统一了改进和提高《族务通讯》内容和质量的指导思想。接着讨论落实了下列具体问题:

  一、编辑部成员的具体分工(略);

  二、财务管理:实行单列帐户,单独建帐,专项管理;

  三、07年继续赠阅的范围和对象(略);

  四、关于1-24期合订本内部出版发行问题(略);

  五、2007年各期的重点和主要内容(略)。

 

 

 

浅谈“徐氏荻浦潭”
 

怀宁 徐洪旺
  

    “一树梅花万朵花,风寒抖擞报春回”。时隔六十五年的今朝,徐氏伯灿公支下宗谱第八次续修,我才弄清楚六世祖———尚苍公,葬在荻浦潭旁的雁形山。又称徐氏荻浦潭裔系。

  小时候,刚进私塾求学,先生就教“姓”与“名”,让你熟读“百家姓”,知道中华民族姓氏之多。现在徐姓人众面广,时代繁衍,推进了社会发展。如今年过花甲,两鬓斑白,研究、编纂宗谱,其乐无穷,收益非浅。

      翻开宗谱史册,可以理喻:山有脉,脉脉相依;水有源,源流不断;树有根,根根相连;人有血,血缘同根。伯灿公的后裔———尚苍公,无疑是潜邑沙河徐氏老祖从黄鹤塘迁徙怀邑荻浦潭,至今约六百年的历史。

  话说荻浦潭,还有个历史传说:荻浦潭位于怀宁高河大河沿徐家咀坂中,原来河中可行驶十吨以上大木船,桅杆很高,为了探测潭子的深度,水手们只有把桅杆上扯帆篷的绳子解下来,测得水深是桅杆的两倍多,潭深乎!北边是湖上大雁落脚的地方,故曰:雁形山。选择这块神灵之地安葬了尚苍公。坟地环境优美,坟冠完好无损,令人赞叹:“水深杆难探,水秀透民心;坟前田百顷,墓后树成荫;雁飞湖滩成双对,山长竹林呈偶数;苍裔才子,层出不穷;兴旺、发达,和谐帷亲”。禁不住的热泪油然而生,宗谱八修告竣。祖辈留下的一块青石横匾,仍抛弃在荒郊野外,“根深枝茂”这四个动人心弦的楷书字体,笔力刚劲。幸运被好心的人们抬去搭桥,成为千人过,万人踏的桥面板,字向地,背朝天,无一残缺。呼吁徐氏裔孙们,宗祠匾该有个归宿的地方了!

 

 

 

          《族务通讯》编辑部成员名单

             
主 编:徐继达

副主编:徐松苗 徐英先

     徐敬宾 朱显亮

编 辑:徐康生 刘德华

徐春晖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