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皖西南 徐氏 宗亲联谊会

皖西南徐氏联谊会《族务通讯》第二期

徐一明    发布时间:2010-07-20 来源:

                                    2004年4月20日
 
    若木为伯益之子,父子助大禹治水有功,若木受封于徐国,子孙以国为氏。
    像赞:
    始祖擅命,其实嬴姓,伯益次子,卓卓其英,随父治水,绩著勋廷,论功锡爵,肇封徐城,子孙因氏,代产杰人,遥遥世胄,赫赫声名,永垂万古,源源不泯。
     周四十七世孙懿伯章氏百拜敬题  (摘自中华百家姓始祖图典)
    〖开头语〗
  姓氏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徐氏衍秀堂在史料的基础上,对本氏族作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并成立了以开发后裔智力和促进公益事业为主旨的基金会,得到社会的赞许。为进一步办好这件事,拟将第一期公文式的“族务通讯”改为不定期报刊式的。把现存有益史料,特别是天各一方,缺乏联系的城乡族裔的情况,以通讯为纽带,传递信息,把他们连接起来,让大家了解、弘扬氏族优秀文化,享受亲情的温暖;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在各自岗位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二”相聚话家谱 
  今年四月二日,雨后初晴,云淡风轻,编者偕老伴刘德华及小弟子义、侄儿小年等驱车徐家咀,路经双牧岭,被三位老者非常客气的挡住了,经询问:他们是自发而来。互通情况后,“话不长脚走得快”,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相聚数十人,出现了问家谱、看家谱、话家谱的感人场面。
  这件事,还得从源头说起。高河镇双牧村徐家咀,是元末(约1360年左右)由江西凰冈徐氏迁到这里定居的一世祖华三公的发祥地。六百四十多年来,历经了明、清、民国、新中国等四个年代。其间,前390多年先祖虽身居异地,但仍依附凰冈。自清乾隆九年(1744年)自强自力,以“祚衍堂”为堂号,建家祠,首修家谱,此后,嘉庆十一年,道光廿八年,治十二年,光绪廿八年,民国廿年(1931年)等五次续修。前五次老谱因祠宇被毁荡然无存,唯有六修老谱由虔诚的族裔采芹、明华、积仁等冒着左倾路线打击的危险,残缺不全的保存下来。编者在贵馥叔的帮助下,1991年冬借阅了采芹老谱,以这套珍贵的老谱为源头,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将分居在独秀山,定名“衍秀堂”的族志,于1995年五月编印问世了。
  今年正月初五,编者到徐家咀向祖祠父老拜年时,承诺清明节前归还采芹的老谱,故出现了四月二日的话题。这里族裔获悉我们这天专程来归还老谱,三位老人自发相聚双牧岭供销部,中年族裔徐黄松电话通报徐氏各村庄,八十四岁的贵馥老,扶着拐杖登门邀请族裔开会,尤其是78岁的采芹老,话不多,人忠厚,情况明,办事认真。什么圣公、昱公、冥公……,那个房头缺代表,他一清二楚,靠他两条腿,汗流夹背连跑了四处。大约一个小时,就集聚30余人,其中60岁以上的十四人。供销部主人热情的敬茶水、借板凳,族裔们相互问好、敬烟,气氛十分亲切和谐。
  大家分别看了先祖六修的老谱,又询问了“衍秀堂”续修的新谱之后,更多的是谈论本土徐氏七十三年家谱 失修的事。有的说:“从乾隆九年到民国廿年的一百八十七年间,家谱先后六修,平均30年左右修一次。六修后,至今已七十三年,再不修,上对不起先祖,下对不起子孙”。有的说:“国家修志,家族修谱,内容不一,其理相通”。有的说:“当今,积字辈、累字辈再不修,往后更难了。”有的说:“修谱是好事,我们都赞成,难在无人为头”。
  七十三年来就家谱续修的自发聚会,一直谈到中午十二点半,最后形成以下两点:一、推选了镜彻、普来、黄松等六人为下次集会、联络、议事的召集人;二、就家谱是否七修的大事,分头征求各房头、徐氏各屋族裔的意见,然后按多数人的意见决定修或不修。 
整坟怀先人
  今年四月四日,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传说:这一天是给故人动土的最佳时日。聚居在独秀山下的徐氏族裔,在衍秀堂基金会主要负责人徐小年、子云的带领下,是日,黎明即起,一班人马到30多华里之外的徐家咀整修祖坟,寄托哀思。
  安葬在祖祠附近八鸠山麓的我华三公裔九世祖婆婆的坟墓,至今约200余年,因墓碑遭失,有坟无冢,坟头上还长了两棵约三尺围的柏籽树。前几年多次考证认可,由于多种原因,未做修整。同葬一地的还有十六世祖:生林、生全二公,自上世纪四十年安葬后,至今也已六十余年。1996年虽为二公重立了墓碑,但水土流失严重,坟冢凸现不突出。多年动议整修未成,今年了却心愿。他们前几天就运去石料、黄沙、水泥,并多次上门同所在地村民商量有关事宜。这一天,由基金会出资赔偿,砍伐了坟头上大树,整修了坟冢。二公后裔出资给坟冢砌了挡土墙,坟头加土凸现,扫除了障碍,碑前做了拜台等工程,可谓尽善尽美.如先祖有知,会含笑于九泉。
  这件事得到了所在地族裔、村民的称赞。工程结束后,不少人前来观望,皆大欢喜。一位叶姓的老乡,还买了香纸、边炮在坟前敬烧。族裔徐累中夫妇主动要求承担了为施工者烧、送茶水,做饭的任务,还自动拿出家中的腊货、蔬菜供应,一再拒收菜金和服务报酬,还表示:只有千年宗家,没有千年亲家。照顾好祖坟,是后生的义务。
  傍晚,族裔们满怀十分的喜悦返回独秀山。    
     浙江来电
  4月2日徐家咀族裔相聚,信息立即传至浙江.当晚9时许,寄居浙江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的族裔徐海棠电告编者,说:“老家族裔今日聚会谈家谱的事,我们这里一百多户族裔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早就想:他姓都在修,我徐家为何无人问津?再下去我们就成为孤儿了。我们商量本月底选几个代表,还邀迁居在铜陵的族裔代表一道回老家,商谈续修家谱事宜”。这位族裔渴望修谱心切,可见血缘关系有多么强大的凝聚力哟! 
奇情•奇人•奇异•奇迹
                                                         ——偃王趣谈
  徐氏三十四代(一曰:三十一代)孙徐缓,西周昭王瑕封他为列国侯,他辞不受任,带全家隐居于泗州平源县山中。夫人姜氏,梦感有贵人临身,有孕。至昭王三十六年正月廿日天降珠弓赤矢,二雀  书,紫气东来,白云盖顶,姜氏生下一个肉球状怪物,老爷、夫人很生气,以不祥之物,弃之于野外,入夜,家犬 回于床下,夫人见之,又差人把它送到水边,家犬再次  回时,家人听到肉球内有婴儿啼哭之声,老爷见状,叫家员大胆地剖开一看,内装一个容貌英俊,声气不凡,很讨人喜欢的小孩,只是右手握拳不开。老爷、夫人见他聪明,很喜欢。待小孩长到七岁时,右手展开,掌上握有“偃王”二字,随以“偃王”为号。长到十七岁,他才艺过人,诗礼足备,文武兼全。这个时候,边疆作乱,周穆王降旨:派兵讨伐,偃王从军,几经征战,屡建奇功,很快平息战乱,周穆王宠之,甚喜,便与偃王分国均守。偃王领旨,在分治之地,非常爱惜百姓,行以仁义,重视以德治国,省刑罚,薄税敛,不到几年时间,国强民富,四方诸侯,百姓皆讴歌赞美,三十六国诸侯都来朝拜他,请教治国之策。周穆王听信谗言,怀疑偃王要谋反,便联楚伐徐,偃王闻之,叹曰:“君子不处危地,贤者不顾荣辱”。为避开老百姓受战乱之苦,他决定弃国出走,不与交锋,放弃彭城(今江苏徐州),避居山中,这座山后来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由于他深得民心,随他进山百姓数以万计。偃王爱民避战,虽逃身失国,但民爱有加。死后,百姓立庙纪念。据谱牒记载,华东地区立偃王庙的有十六所之多。这个故事,不免有族人、后人夸张或加以神话般的传奇,但可以肯定,偃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爱民如子,治国有道,政迹卓越的诸侯。
                                                         (录于衍秀堂族志卷三)
唐太宗赐《徐氏宗谱序》
  阅卿谱而知卿族,本贤籍而发贤才。世膺九锡,位列三台;美种无间,灵根深栽;忠孝培本,奕叶繁开。朕命不易,尔其钦哉!赞曰:“根生少昊,枝出皋陶。森森华国之瑞,肃肃齐家之条。卓矣,有典有则上品;美哉,作忠作孝大寮。佑启尔后,嘉靖我朝;时荣在己,后裔昭昭。”复命巨臣作序,以彰奖渥。从来钟鸣鼎食之家,其金紫灿彰赫奕乎当时,而不能裕清远,未可以称世族。今如我徐氏之门,人文蔚起,代不乏贤。久矣,冠盖相望,而簪缨勿替。尝考其系,盖出伯翳,渊乎有本,在夏有光,于周益盛。暨乎秦汉,朝多俊彦,传至于今,竹帛标芳,相继以升于庙廊而身任社稷之重者,未可以指计而枚举焉。即称世族,谁曰不宜!今且良材奕奕,荷承雨露不浅,实有光于先德。且殷殷于培本,聚族志,修家乘,是纂绪者于斯,聚族者于斯,而申孝贻彀者亦于斯。将见功著于当时,声施垂于后世,而族姓之云福继起,能不睹兹而兴思本源哉! 爰以知根之深者枝自繁,源之远者流益长,其钟鸣鼎食之望,金紫赫奕之光,将愈久而愈彰,不亦千古盛事哉!徵奉天命煌煌,敢不抒诚以对。遂不顾鄙陋,诚懽诚忭以序。
    唐贞观癸巳年(633年)孟冬月十一日彀旦    左丞相魏徵伏于龙见太极
                                                                  录自“徐氏文化大观”
   
    徐氏宗祠楹联(之一)
    东夏不王,在周不霸, 自来义守纯臣,竹帛总垂青白史;
    见石而回,见埂而却②, 只为家传孝子,牡丹怕放紫红花③。
  注:①若木夏时受封于徐,建立徐国,势力雄厚不称王。周穆王时,传至三十二代孙徐偃王,国力更为强大。深得民心,三十六国诸侯从之,偃王弃国出走。徐国历经夏、商、周三个朝代,都不称霸,可谓忠臣。
   ②史载:徐积,宋代山阳人,元佑初,任楚州教谕。三岁父殁,以父为石,终身不用石器,遇石避之;传说隋代徐孝肃,汲郡人,早孤不识父,事母至孝,庐墓四十年,见埂而回不出户。
   ③史载:宋代徐定,丰城人,父殁亲丧,庐墓三年,孝感花神,家栽红紫牡丹皆变白。
   ②③皆堪称孝子。
   徐氏宗祠楹联(之二)①
    源流东海②家声远;
    派衍南州③世泽长。
  注:①此联为已故的徐竞达老先生于1994年4月提供。
       ②指延绵4000多年的《东海郡》。
      ③指潜、怀、太、岳徐氏皆由南州(江西凰冈)北迁。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