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亲情园地 天伦之乐 即兴游记 亲友同窗 返回
家族活动 纪念抒怀 文化杂谈 个人资料 家庭相册
怡园心曲

热门文章  
即兴游记  
当前位置:    站长其人> 文化杂谈> 内容

安徽九都-徐塝徐氏源流考(1)

   发布时间:2012-11-05 来源:

 

 
安徽九都-徐徐氏源流考(1)

 


  我属安徽省潜山九都-怀宁徐塝的徐氏一族。家父在世时为家族所作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主持并参与了重修编撰安徽徐氏九都派系的家谱(以下简称九都谱)。打那以后,我家中理所当然就保留了这一套谱稿。追念先祖,寻根求源,也一直是我的心愿,经常翻阅这部比较完整的九都谱,仰视先祖们4100多年来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不仅让我对徐氏祖先繁衍120多代的史实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而且也基本弄清了徐氏祖先迁徙演变的世系脉络。
  近些年,特别是退休后,我有幸参与了各种家族联谊活动,与各地宗亲探讨徐文化发展史,亲赴古徐国发源地(鲁南苏北皖北区域)以及后来祖先迁徙过的浙江、江西等地寻根调研,多方获取资料,视野更加开阔。纵观4100多年的徐氏发展史,朝代更迭,灾祸绵延,我们的祖先历经磨难,迁徙频繁,流落各地,世系复杂。
  比照九都谱,我发现世系记载虽然有序,但与调研的其它谱系以及获取的史实资料,均存在有一定的差异。借整理归纳九都谱世系结构之机,清理一下安徽九都-徐塝的徐氏源流,提出旧谱稿中差异之所在,期待与同族宗亲们商榷,以便于今后在重修九都谱时做些必要的修订完善。
  为便于归纳,本文试将九都谱中的徐氏世系派行,按照时间的远近以及族内发生的重大迁徙或变故事件,分解成六大部分:远祖世系、先祖世系、凰冈先祖世系、九都先祖世系、徐塝近代世系以及现代世系。其中:
  远祖世系从徐氏总第1代始祖伯益算起,到总47代为止。史实记载,从若木立国至章禹失国,徐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600多年,共有44代君王。
  先祖世系从总48代起至97代,其间50代,约1500余年。这一段时间先祖主要是由于天灾战乱纷纷南北迁徙。
  凰冈先祖世系自总97代江西凰冈始祖算起,至总106代凰冈十世祖则七公兄弟迁往安徽潜山,历经10代,前后约300余年。
  九都先祖世系自总106代则七公从江西凰冈迁至安徽潜山县延寿寺九都,即为九都始祖算起,至总113代贞泌公由潜山迁至怀宁县江镇黄宪塝(后称徐塝村),历经8代,前后约200余年。
  徐塝近代世系自总113代贞泌公由潜山迁至怀宁县江镇黄宪塝(后称徐塝村),即为徐塝始祖算起,至总122代善缘公(本人的太祖父),历经10代,前后亦约300余年。
  现代世系自总123代开始,即徐塝第11代我的祖父辈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为了节约篇幅,前四部分每一代尽可能只列出一位祖先的名字作为代表形式表示,并只写出简单的身世,且用表格方式列出,以便参阅。

 

 

(一)远祖世系


    九都谱记载,远祖世系自徐氏世系总第1代始祖伯益算起,到总47代(相当于徐国最后一位君主章禹一代)为止,历经1600多年。其世系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九都谱远祖(总1至47代)世系表

徐 氏
总第n代
远 祖
名 字
远祖身世
 
徐 氏
总第n代
远 祖
名 字
远祖身世
1
伯益
徐氏受姓之始祖。
 
25
详子。
2
若木
伯益次子。徐氏始祖。
 
26
范子。
3
征国
若木长子。
 
27
箨子。
4
征国长子。
 
28
安子。
5
房子。
 
29
忠子。
6
仁子。
 
30
超子。
7
豹子。
 
31
康长子。
8
谦长子。
 
32
卿子。
9
澄子。
 
33
淹子。
10
晔子。
 
34
彦子。
11
禹子。
 
35
偃王。
12
清子。
 
36
宝宗
诞长子。
13
宝子。
 
37
宝宗子。
14
通民
宽次子。
 
38
仁子。
15
通民子。
 
39
宏子。
16
强子。
 
40
逖子。
17
车子。
 
41
望子。
18
能子。
 
42
垂子。
19
弘子。
 
43
可长子。
20
瑞子。
 
44
先子。
21
侍长子。
 
45
伸子。
22
世长
并子。
 
46
长子。
23
世长之子。
 
47
由子。
24
恭子。
 
 
 
 

 
  从九都谱的远祖世系表中看出,第1代始祖是伯益公。九都谱云:“若伯益为吾氏祖,固有可据矣。益佐禹有功,禹封益子若木为徐侯。子征国因之吾徐氏得姓受实始于此。”由于伯益助禹成功治水的功劳,导致其子若木受封于徐,所以徐氏受姓其第1代始祖当选伯益公。而若木被夏王受封于徐(今山东郯城周围一带),建徐国后历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诸侯国之一,共有44代君王。其区域先扩至邳州(良王城)附近,后迁至泗县、泗洪。徐偃王时最为强盛,疆域扩大到整个鲁南、皖北和苏北等江淮广大地区。所以若木虽是徐国首位君王,即徐氏实际始祖,但还是将他列为第2代。查阅皖西南地区几乎所有敦睦堂的《徐氏宗谱》中世系记载都是基本一致。
  在这段时期发生了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一直受到后人的关注。我在查阅这两件大事时,发现九都谱计算远祖的世系与其它谱系以及历史记载,存在有明显的差错。我们先按照九都谱的世系表说明这两个事件。
   其一是表1 中的35代诞公,即传世称颂的徐偃王。九都谱云:“传35代至诞公,生而灵异,有文在其手曰‘偃王’,修仁行义,民共尊之。穆王无道,惧公有他志,约楚以谋之,公修臣节不忍战,去彭城邑于簿里山下居焉,从之者如归市民因号其山为徐山,即今灵山是也。”
  偃王死后,其子宝宗于周共王时,继位第三十三代国君,继续治理徐国,此时,徐国最为强盛,区域先后扩充至整个鲁南、皖北、苏北等江淮广大地区。
  其二是按照历史记载,徐偃王的十一世孙徐子章禹,发生了章禹失国这件大事。
  春秋周灵王时,章禹继位徐国第四十三代国君,史称驹王。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在孙武(《孙子兵法》作者)和伍子胥两位大将的协助下,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伐徐,徐国君章禹领兵固守,以待楚军来援。阖闾见徐国城坚兵厉,无法攻取,便决定筑堤引水灌城。章禹见久持必败,为了不殃及百姓,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乃断发携夫人迎降吴王。于是,泱泱徐国历夏商周至春秋,传四十四世国君,终于立国1649年后而亡。城破后,徐子章禹逃到楚国,楚国将其安顿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40里地的城父集)。徐国至此,再也无力回天,国已不国,民力衰竭,徐氏族人渐渐离散迁徙于四面八方。这就是徐氏历史上的章禹失国之惨痛事件。
  不过九都谱中对此事没有交待。究其原因,可能族人认为章禹失国是难以启齿的不幸之事,有意隐去?具体原因有待深入考证。
  历史资料中基本上都认为,从若木立国至章禹失国为止徐国共有44代君王。也就是说,从伯益至章禹共计45代,其中,使徐国最为强盛的徐偃王诞是33代。
  而从表1 中可以看出,在九都谱中诞是35代,为何多出了2代呢?说明九都谱中记载的远祖辈份身世肯定出了差错。我核阅了对家谱研究颇有造诣的徐义佳宗亲所列出的远祖世系,对比表1中原22代世长、25代范和31代卿是多出来的。而原33代彦与34代绥之间少了一代训。如果纠正以上的差错,则表1中的远祖辈份排列顺序就与义佳研究的史实吻合了,诞公(偃王)是33代。如附表1 所示的部分。
 
 
附表1  九都谱远祖部分世系勘误表
 
徐 氏
总第n代
远 祖
名 字
远祖身世
 
徐 氏
总第n代
远 祖
名 字
远祖身世
1
伯益
徐氏受姓之始祖。
 
28
超子。
……
 
 
 
29
卿子。
21
侍长子。
 
30
淹子。
22
世长之子。
 
31
彦子。
23
恭子。
 
32
训子。
24
范子。
 
33
偃王。
25
籍子。
 
34
宝宗
诞长子。
26
安子。
 
……
 
 
27
忠子。
 
45
由子,与章禹同一代。
 


  再回到九都谱中,史料记载章禹是45代,那么对应着2代的差错,章禹失国应当与47代迁处于同一代。那么为何迁与章禹不同名呢?我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迁与章禹极可能是属于不同的两个徐氏分支,另一原因是九都谱有意避开了章禹失国的难言之痛。
  以上的差错是否在九都谱下次修订时更改过来?有待进一步探讨论证。但至少应当在以后重新修谱的序言中给予必要的说明。

 

(二)先祖世系

 

  九都谱中的先祖自48代起至97代,其间50代,约1500余年,先祖世系表如表2所示。章禹失国后,徐氏族人仍秉承以国为氏,以氏为荣。虽遭灭国之祸,然此姓不改,直到数百年后的秦汉时期,仍以徐氏为姓。
   由于徐国解体,促使灭国后的徐姓族人大范围迁徙,大体上形成了南北两大体系。北系以古徐国,即鲁南皖北苏北为中心,一部分继续留在原地,一部分西迁和北迁,入今山东北部、河南、山西一带。南系以浙江会稽(今绍兴)、衢州为中心,并且先后迁徙分居南方各地。这一段时间,诸侯混战、朝代更迭,徐氏先祖们饱受颠沛流离、天灾人祸的重重磨难,但散流各地的徐氏先祖们自尊自强,顽强地生存和繁衍着。不过彼此流落四方,各自撰谱,加上社会落后,信息不通,造成世系脉络复杂,各支族谱很难统一。

 
表2  九都谱先祖(总48至97代)世系表

徐 氏
总第n代
先 祖
名 字
先祖身世
 
徐 氏
总第n代
先 祖
名 字
先祖身世
48
迁子。
 
73
彪子。
49
行子。
 
74
仲游
诜幼子。
50
堪子。
 
75
文惠
仲游子。
51
兴子。
 
76
悠之
文惠幼子。
52
阖长子。
 
77
宣光
悠之子。
53
猛子。
 
78
宣光子。
54
卫子。
 
79
权子。
55
乐次子。
 
80
陪子。
56
自子。
 
81
文规
季长子。
57
义子。
 
82
孝鼎
文规子。
58
贞子。
 
83
义臣
孝鼎子。
59
试子。
 
84
义臣子。
60
霸子。
 
85
思直
轸幼子。
61
寿
抱子。
 
86
仁泰
思直子。
62
寿子。
 
87
仁泰子。
63
洎子。
 
88
演子。
64
等子。
 
89
坚子。
65
悌三子。
 
90
谏长子。
66
尚四子。
 
91
允奏
弃子。
67
昇长子。
 
92
叔轨
允奏子。
68
饶子。
 
93
长令
叔轨子。
69
本子。
 
94
长令长子。
70
承子。
 
95
钦子。
71
宠子。
 
96
天洪
御次子。
72
肜子。
 
97
天洪次子。
 

  在这些徐氏先祖中,有两位名人值得一提:
  一位名穉,是66代昇之次子,字儒子。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勤俭义让,所居服其德。陈蕃五处士,穉居其一。桓帝以安车备礼徵之,不就,见韦著太尉黄琼辟之,亦不就,郭林宗丁母故,穉往吊之,置生刍一束而去。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洪州太守陈蕃特设一榻以待之,笃行孝悌。
  另一位名曰庶,乃68代本之侄胤之三子,字元直。三国时汉刘备聘为军师。魏闻其能,求之不得,将庶母圄之,假传母书,令庶至魏。庶事母极孝,见母书至,即荐孔明辅备,辞汉至魏。母见庶至,责子不忠于汉,自缢而死。庶见母死,自此终不为曹设一谋。
  这两位先祖品行端正,忠义可嘉,素为后人所称颂。
  第97代密公,字布卿,号行甫,时称大太翁,“生于唐僖宗乾符6年(公元879年),天佑甲子科进士,授职郎官,后主唐庄宗,同光甲申解组南还,道经饶州凰冈,见山水秀丽,遂居焉。”因此密公被后人尊为鄱阳凰冈始祖。
   有必要说明的是,表2中,总55代自公与62代洎公的名字可能颠倒了。查沙河徐的老谱上,55代是洎,62代是自,其他的皇冈谱系中都是如此。建议在下次修谱时给予修订。

  
  
(三)凰冈先祖世系

 

  凰冈先祖世系自总97代密公从浙江龙游迁居江西鄱阳凰冈,即凰冈始祖算起,至凰冈十世祖则七公,历经10代,前后约300余年,其世系如表3所示。
  江西鄱阳古为饶州,地处辽阔的鄱阳湖和百里昌江之畔,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同时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凰冈始祖大太翁自五代十国时的同光甲申年(即公元924年)在这里定居后,奠立了江西凰冈的开基始祖。其后裔发祥,部分向昌江下游——瓦屑坝迁移。到元末明初(公元1363年),朱元璋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谱云:“当元之季也!陈友谅、明太祖水陆两军盘战于鄱阳湖面,十有八载,星列战垒,军兵往来,昼夜不间,民间村落不遑安,居滨湖,家靡不逃避。是故,携男挈女,东奔西驰。”所以徐氏先祖从瓦屑坝先后渡江北迁,“居宿松,居望江、居太湖、居潜山、居怀宁、居桐城”,遍及皖西南各地。

 

表3  九都谱凰冈先祖(总97至106代)世系表

徐 氏
总第n代
凰冈先祖
第n代
先 祖
名 字
先 祖 身 世 简 况
97
1
大太公
天洪公幼子,讳密,字布卿,号行甫,时称大太翁,移居江西凰岗,妣赵氏生子一,名曰小太公。
98
2
小太公
密公子,讳清,字濂溪,时称小太公。妣山头余氏,生七子。
99
3
三公
清三子,讳权,字世衡。妣杜氏生子一。
100
4
念三十二公
权子,讳超,字公远。妣黎氏生子一名曰七四。
101
5
七四公
超子,讳景,字时翁。妣洪氏生子一。
102
6
八九公
景子,讳陶,号菊轩。妣刘氏生子三,名曰二三公、四八公、五六公。
103
7
四八公
陶次子,讳源,字本渊。妣金氏有子四,名曰仁四、仁五、仁六、仁十七。
104
8
仁四公
仁十七公
仁四公乃四八公长子,妣余氏生子二:贤一、贤三。  仁十七公乃四八公幼子,讳敬,字仁甫,妣余氏生子一:贤二。
105
9
贤二公
贤三公
贤二公乃仁十七公之子,妣生子三:则一、则二、则五。
贤三公乃仁四公次子,妣生子二:则六、则七。
106
10
则一公
则二公
则五公
则六公
则七公
则一公乃贤二公长子,讳竹牖,字甫卿,为潜山沙河始祖。
则二公乃贤二公次子,讳云牖。始随兄则一来潜,复回凰
     岗。妣清溪刘氏生子六:益一、华一、华三、华四、
     华七、益二。
则六公乃贤三公长子,讳松牖,为潜山鸡子河始祖。
则七公乃贤三公次子,讳文牖,为潜山九都始祖。
 
 
  迁居皖西南的徐氏开基始祖,主要有四个分支(按房头分述),各自兴建祠堂、修撰家谱,均称东海郡,堂号各异。
  1、九都徐氏:江西凰冈十世祖则七公,与则六公同胞兄弟,讳文牖,元季迁潜山县城内三牌楼,复迁延寿寺九都。后裔主要分布在潜山多个乡镇以及怀宁徐塝等地,约有七万多人。以“敦睦堂”为堂号。从康熙八年到1979年先后八次续修家谱。始祖葬城西彰法山,坟茔无存。建祠于城内,被毁无存。

  2、鸡子河徐氏:江西凰冈十世祖则六公,讳松牖,元季迁潜山鸡子河。后裔主要分布在潜山、岳西,约两万人。以“敦睦堂”为堂号,从康熙八年到民国十三年先后八次续修家谱。始祖葬岳西田头乡闵家山,坟茔保存完好。

  3、沙河徐氏:主要分布在潜山、怀宁、桐城、安庆市郊,约八万人。其中:
  (1)潜山沙河徐:江西凰冈十世祖则一公,讳竹牖。与上述二公共七世祖堂兄弟。元季迁潜山黄鹤塘,后徙沙河。后裔主要分布在潜山的棋盘、源潭、槎水、桐城的青草塥,约有五万多人,以“敦睦堂”为堂号。从康熙五十二年到民国三十一年七次续修家谱。始祖葬棋盘乡的棋盘地,墓、碑保存完好。建祠于徐家槽。被毁无存。
  (2)怀桐沙河徐:江西凰冈十世祖则二公,讳云牖,生六子。与则一公同胞兄弟,元季迁皖,不久,则二领其子益一、华一、益二等三公回凰冈,留下三个儿子在皖落户开基,主要分布在怀宁、安庆、桐城,共约两万人。其中:
  华三公居高河镇徐家嘴,就地建祠。被毁。葬本乡小河保,坟茔无存。以“祚衍堂”为堂号,从乾隆九年到民国二十年六次续修家谱,约五千人。
  华四公居在城乡四顾墩。
  华七公居桐城罗家岭。
  (3)安庆市郊沙河徐:凰冈十世祖则五公,讳胜乙,元季迁安庆正观门外,约一万人。

  4、上清徐氏:凰冈十世祖千三公之子万三公,号震霆,系明代武举人,授官为安庆守备,有功。见潜山风景秀丽,且有九都、沙河等宗亲在此开基落户,他于明代中期(约公元1500年前后)“遂家于潜山,葬彰法山龙谷嘴”,坟茔无存。后裔迁岳西上清等地,后裔部分迁潜山县鸡子河、驾务冲、石龛、城内以及怀宁、徽州、陕西等地。以“汇源堂”为堂号,几修家谱。约一万人。
  现居皖西南徐氏,除上述四个分支后裔外,还有不同支派、不同地域、不同年代迁来的宗亲。如唐代任望江县令后定居于此开基立族的徐仲源;元初从豫章迁望江建祠立族的徐克明等。
  2010年,皖西南四个分支的宗亲族贤经过多次磋商,合议联建徐氏宗祠。新祠于2010年6月9日动工,2012年12月(冬至)竣工,历时两载三夏,一座三进七开间、面积1768平方的雄伟崭新的徐氏宗祠,巍然贮立在天柱山麓、潜水河畔、白马潭景区。外观气势恢宏,内饰典雅肃穆。为今后广大徐氏敬宗睦族、宗亲联谊、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了一座很好的平台。

 

(未完待续(2))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版权所有 © 怡园
创意制作和维护:徐一明    电子邮箱:xuym47@163.com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本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